李忠信很是知道,在中国的近代,积贫积弱的中国不仅在科技发展上乏善可陈,而且自鸦片战争以后还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一个有着光辉灿烂历史的文明古国就这样退出了世界科技舞台。
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的科技就开始出现了断层,基本上没有什么人去搞科研,对科研也是畏如猛虎,统治阶层不想人们去研究那些东西,致使中国在那一个阶段的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一种状态,再加上八年的抗日战争,算是把中国的发展给耽误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当时的中国国内仅有30多个专门研究机构,全国的科学技术人员不超过5万人。中国的科学技术需要在一片废墟上重建。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祖国与民族的需要,许多的科学家都能冲破层层困难,回到祖国,像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
这些伟大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克服困难,甚至付出巨大牺牲,缘于他们的拳拳爱国之心、赤子之情。同样的,我们还有许多的本土科学家,从未出过国,但也用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去进行各种公关,取得巨大成绩,像两弹元勋之一的于敏院士就是如此。
也正是这些科学巨匠给我过科技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才让新中国突破西方社会的封锁压力,并逐渐建立起十分完善的现代化工业体系。
五十年代的时候,是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那个时候,中国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科学技术事业开始进入了一个有计划的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那个时候,中国政府成立了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中国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
此规划奠定了中国的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和火箭技术等新兴科学技术基础,并促进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ex){}&/ 这个科研基金的事情,李忠信曾经想起来过,但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事情给忘记掉了,或者是当时的政策不允许也有可能,现在想起来这个事情,那么,就需要马上来做。
要实现中国成为世界最强国,是需要所有人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其中科技工作者在其中起的作用是最大的。
中国这个时候需要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能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相连,同时不断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把个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到祖国的伟大发展之中,不断推进我国科技向前稳定发展。
作为科研工作者,可能一辈子努力攻关,都不一定能够取得耀眼成就,我们需要许许多多的科研科研工作人员一代一代的努力奋斗。所以,作为科研工作人员要耐得住寂寞,要有奉献精神,要不断努力执着与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原因,李忠信才决定要搞科研基金这个项目,必须要把这个项目做起来,让更多的科研工作者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
李忠信思考着这些事情的时候,封半山坐到了他的对面,看着陷入深思当中的李忠信,封半山并没有说话,而是十分有耐心地坐在李忠信对面,看着那露出思索之色的李忠信。
封半山对李忠信十分了解,越是这样的情况,他就越不能打扰,怎么说呢!越是这样的一种情况,那就越是李忠信想事情的时候。
李忠信琢磨的事情,那都不是小事情,每一次有了这样的一种沉思状态以后,李忠信都会搞出来一件或者是几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