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越朝元和三年春,京都建章殿
三月京都,花团锦簇,一片祥和之景,然而建章殿内却是阴云密布,似乎是这扇厚重的宫门把春天挡在了门外,年幼的璟帝坐在龙案前,眉头紧锁,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举目眺望,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事,等待着什么人。
“启奏陛下,韩大人在殿外等候召见。”内侍进殿来报。
“快宣!”璟帝一听是韩政到了,脸上的阴霾也散去了不少。
“宣韩政进殿!”内侍一声高喊,只见从外面走进来一人,只见此人头戴佩金镶玉折翅冠,身着绯红绣花朝臣服,腰配七宝犀皮带,脚蹬白底乌皮履,略显消瘦的脸庞在加上这几缕青须,足显他的老谋持重,此人便是韩政,三朝元老,当朝丞相,更是先帝临终托孤的顾命大臣,只见他趋步上前,行了君臣之礼,此时的璟帝也急忙起身,吩咐左右赐坐,韩政谢恩入座。
“臣,奉旨主持大科选贤,历时半载,今日进宫向陛下复旨。这是此次大科选贤御试名录,请陛下过目。”韩政将奏折交给了内侍,内侍双手接过上呈给璟帝。
“好,此次开大科选贤士之人用之,定能为朝堂注入新的血液,有利于重整朝纲,这真是辛苦韩卿了,来人,将文正院新呈上来的《释易注》赐予韩卿。”璟帝知道韩政不喜财帛,唯爱书卷。
“臣叩谢圣恩。”韩政接过《释易注》激动万分。
“韩卿,为国操劳,这几日你便在府中休息吧,待天机阁选定日子,朕要在文正院举行御试以慰士子之心。”
璟帝看着韩政呈上的贤士名单,他似乎看到了大越未来的希望,想他十岁继位,在大臣们看来只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在加上朝中又有禄王权倾朝野,党羽众多,要不是以韩政为首的几位老臣压着恐怕大越国的江山早就易主了,此次开大科选贤,正是韩政等人的主意,希望能够通过选拔寒士入朝,注入新的血液,一改朝堂禄王独大的局面。
三月廿三,惠风和畅,文正院一改往日的宁静,人头颤动,文正院外正道两侧停满了官轿,文正院正德堂前,龙案两侧坐满了大臣,原来今日乃是大科选贤的御试之日,按照礼制,凡是四品以上的文官都要到场,韩政作为此次大科的主试,就坐于龙案左侧,而在右侧就坐的正是禄王,只见他头戴缀金镶玉七梁冠,身着团蟒绯色侯王服,腰配缠蟒点玉带,脚蹬白底乌皮履,丹凤眼,卧蚕眉,少言寡笑,正坐着闭目养神。
“吉时已到,御试开始!”报时官一声高喊,现场立刻一片寂静。
韩政手持名录来到汇文台,宣读参加御试的人员名单,汇文台上放了十五章文案,笔墨纸砚等御试所用之物一应备齐,通过层层选拔最终脱颖而出的十五位贤士,登上汇文台,对号入座。
“启奏陛下,参加御试的十五位贤士,皆已上台。”韩政回身想璟帝复旨。
“好,今日是三月廿三,天机阁测得今日是文星降慧,我希望诸位贤士都能沐泽文星智慧,今日御试,诸位以‘礼乐之治’为内容,写一篇治国方策。”璟帝刚说完题目,下面的大臣开始窃窃私语,“众位大臣,都是四品以上的文衔,不妨也来练练手,写一写。”
汇文台上十五位贤士,只见他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低头沉思,唯有一人,只见他下笔如飞,毫不思索,洋洋洒洒的一篇治国方策一气呵成。
“当当当~~~”一阵急促的敲锣声“时辰已到,驻笔!”随着报时官的一声高喊,十五位贤士立刻放下了笔,退下了汇文台,文正院参事,上台收了答卷,封了姓名,上呈给璟帝御览,璟帝也只是草草扫视了一下,便交给了韩政,韩政接过答卷,仔细的看着,最后在卷白处,批了朱批,交给了禄王,就这样这十五份答卷,由五位二品以上文官阅卷批示,最后,又回到了璟帝的手上,根据朱批,排了次序,再由文正院参事揭了封条,接下来便是根据这笔试的排名进行下一场的解答,主试官将根据贤士所答试卷的内容,进行提问,贤士需要一一解答,最后根据解答有五位二品以上的文官做出评分,最后加上笔试的分数与解答的分数相加,所得分最高者为一品士,第二名为二品士,第三则为三品士,前五品能入京为官,六品至十品至各道府为官,十品以外者至州衙为官。
如若笔试是对贤士知识量的考核,那么解答就是对他们应变以及口才的考核了,解答也是御试中最精彩的部分,十五位贤士按照顺序逐一上前解答,两侧官员,听到精彩之处不由暗暗拍手叫好,一场解答下来,说是考核倒不如说是一场思想的碰撞,许多大臣不由得感叹“后生可畏,后生可畏呀。”
一场激烈的解答过后,十五位贤士的成绩就立刻揭晓了,名次立刻就呈到了璟帝手上,璟帝御览之后便将名册交于内侍,内侍宣读“先有太祖隆德大帝创大科以选天下贤士而用之,今朕效法太祖开大科,选贤能,历时半载,所选贤士者十五名,今日御试,朕心甚慰,众贤士必为国之栋梁,本次大科一品士东方明,二品士范之昌,三品士徐镛,四品士秦昊,五品士徐方来……”内侍宣读完毕,贤士叩谢圣恩后随即转身退入到聚贤堂,他们换上品士服,再次来到璟帝面前谢恩,因为从现在开始他们告别了贤士这个身份,他们将以品士的身份开始他们的整治生涯。
御试结束,众大臣先恭送璟帝回宫,随后也便各自上了官轿逐一离去,文正院有再一次的回复了往日的宁静。
(大越国出仕的程序,若想要读书出仕首先要在州衙的贤文司登记造册,成为寒士,所谓寒士者,文化造诣刚刚起步,一无所有,寒士之后可以参加道府的才士选拔,成为才士之后便可以进入书馆任职了,获得知识的途径也变多了,才士之后就是贤士,朝廷除了难得一开的大科之外,每三年都会有一场科选,科选就是从才士中选拔出有贤能的人才,这就是贤士,贤士是没有品级的,也就是不能参政,最多也就是去文正院任职做个执事,只有变成了品士,才能够参政,想要从贤士变成品士,这需要举荐,四品以上的官员要是觉得那个贤士有能力就可以向知政院上举荐疏,知政院会同丞相府及六部,进行院试,通过的就可以成为品士,开始整治生涯了,正因如此,许多贤士都纷纷投靠朝廷要员,朝野上下兴起养士之风,禄王就有,武士一百,文士五十,朝中多部要员都曾是他的门士。)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