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争原本是想拖。
这婚姻之事嘛,自己不同意,还能有谁能逼迫?
听见强按牛喝水的,没听过强逼人入洞房的。
就算入了洞房,咱不出力,也没人奈何得了不是?
所以,吴争就没打算回吴庄知会他爹,就更不可能托媒人上门说亲了。
之所以不去当面回绝钱肃乐,那是因为吴争确实敬重钱肃乐。
不想让他难堪。
可敬重与盲从不同,吴争不可能象钱翘恭那样在钱肃乐面前当一只乖乖兔。
可吴争没有预料到的是,一夜之间,绍兴府哄传开了。
临安伯与右佥都御史钱家联姻。
呃……这事闹得满城风雨,恐怕比吴争光复杭州、嘉兴两府都路人皆知。
吴争恼火地派人彻查谣言来源,可这种事哪查得清,当日与会之人不下三十人,又不是重大机密,就算查清还追究人罪过不成?
于是只能不了了之。
但吴争相信,这事铁定不是钱肃乐的主意。
钱肃乐虽然不待见自己,要与自己对着干,可这种龌龊之事,他做不出来。
性格使然,这老头宁可与人决斗,也不屑使暗器。
果然,在这事闹腾出来之后,钱肃乐就没向吴争主动提起过亲事。
吴争心中一松,让这事不了了之,那是最好不过了。
你不提,正合我意。
……。
这次商议之后,群臣终于达成了统一意见。
于是,朱以海主动去监国职。
也奇怪了,在吴争亲事的谣言传遍绍兴府大街小巷之后。
朱媺娖突然答应了接受群臣的拥立,就任监国职。
但她也提出了一个要示,那就是最多只监国五年,五年期满,朝廷另选皇室贤良之人继任监国之位。
朱媺娖接任监国之后第一道令谕,就是授朱以海宗人令之职,令其寻觅天下幸存皇室成员,并保留了朱以海参知政事的权力。
对于这点吴争并不反对,只要还是大明的旗帜,做为一个世袭王爵,吴争都没有权力去废黜一个藩王,除非是造反自立。
(ex){}&/ 也就是说,吴争由此时起,名正言顺地在杭州、嘉兴有了军政一把抓的权力。
但二府各主官须由朝廷委派,也就是说,吴争对府级官员有统帅调度权,没有任命权。
这一点,吴争也认可了。
而这时,兴国公王之仁带着他的几百亲军珊珊来迟。
所有人,包括吴争在内,心里都明白王之仁是想来分一杯羹。
王之仁哪是珊珊来迟,他是没想到这变局会结束得这么快,连头连尾三天时间,根本没有空间让他做出反应。
原本王之仁是想,你们闹去吧,闹得越大越好,可你们肯定打不起来。
为啥?
因为你们必须顾忌到北面清廷的威胁。
还要顾忌本国公麾下二万多大军。
只要有本国公在,你们必须得来听听我的意见。
所以,王之仁一直坐山观虎斗,想来一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戏。
可当闻听钱肃乐要将女儿嫁于吴争这个消息时,王之仁才感觉不对。
这得从绍兴府小朝廷的构成说起。
此前朝廷有三部分构成,一是从顺天府至弘光朝,再到杭州潞王监国,最后至绍兴府的原朝廷官员,这一部分官员资历深厚,但也不招人待见,因为他们屡战屡败,已经失去了大部分的话语权,就象以张国维等人为代表的。
另外一部分是拥立朱以海的功臣,也就是在明亡之后,在浙东各地倡议揭竿而起、抗清复明的各地读书人,这些人虽然没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极具号召力,就象钱肃乐、张煌言等人,他们在朝堂中最有话语权。
最后一部分,自然是武人了,这就象王之仁、方国安这样的,手握重兵,走到哪也吃不了亏去。
不论谁来当这监国,那都得给他们三份薄面。
当然,他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就要低很多,文压武,明朝惯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