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逆天而行!
毫无疑问。
李斯在议政权,决策权方面的政治划分,更加敏锐。
李斯完全没有被尹烈绕住……
而是做到了一针见血。
议政权,其实就相当于决策权。
只要内阁大学士拥有开口的机会,那么他们就具备影响国策施行的能力。
最佳的例子便是尹烈……
按理说尹烈的御史丞的官职,放在左右相和三公九卿的面前,那真是连个屁都不算。
可尹烈依旧做到切切实实的影响了帝国政策的施行和发展。
尽皆乃是各个派系的翘楚,甚至是魁首。
嬴政依旧没有表态,而是饶有兴致的看着尹烈与李斯、王绾周旋。
下朝之后,李斯立马就会将不听话之人,往死里整……
但他可以迂回反驳……
“陛下考核钦定,确实公平。”
尹烈也是无法在咸阳立足的。
而相权自然也就被此消彼长的打压了。
没办法。
如果文官势弱。
尚书台立马声名鹊起,成为了妥妥的实权派。
嬴政感到相当的欣慰。
嬴政如果一味的纵容宠信尹烈……
对内阁首辅的权相之实,做到防范于未然。
尹烈接下来的官制改革措施,似乎难免的要触及三公九卿等重臣的绝对底线了。
人定胜天。
“帝国的大朝议,自古都是能够各抒己见,唯理至上!”
或许有人会说,只要始皇庇佑,在大秦难道不应该横着走嘛?
嬴政身为皇帝,他施行了军武勋贵派系的大清洗,但他却并不能让军武勋贵派系和关中勋贵派系太过寒心。
尹烈面对李斯的发难。
……
待这阵子风头过了。
“嗯……内阁具体事项解决流程,我们回头可以再议。”
然而。
右相王绾随意的点了点头。
长史顶多在私下里,皇帝钦点询问的时候,才能在对应政事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
那么大秦就会出现内阁领政的情况。
李斯拿尹烈本身进行举例,其实多少有些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辩论技巧。
当李斯提问内阁的用人方面。
楚王一出事,吴起立马就被射杀在了楚王的灵堂之上。
李斯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未来肯定会对他和王绾造成极大的影响。
有啥可反对的?
……
尹烈对此表示……
别无他用。
后续内阁本身就会不断借势集权,直至彻底架空相权。
比如外客勋贵派系……
至于尹烈个人……
当然。
嬴政再重新对尹烈委以重用……
至于入世……
李斯在经过细细思索之后。
但实际上……
她对于尹烈提出的内阁制度,肯定是无脑支持的。
单单多了这一道程序。
他再度强调道:“李相,正如你所言,内阁大学士只要拥有议政权,那么就会相应的掌握决策权……”
摆明了就是想架空左右相。
但尹烈是绝对不会承认的。
有一种久违了的亲情之感。
在尹烈看来,尉缭子应该是入世上贤中,把天道大事布局运用到极致之人。
老李表示,到时候他跟王绾两个人绑在一起,恐怕都不够尹烈一锅烩的。
大朝议上,各位重臣人人都可畅所欲言。
尹烈给予了非常充分的回答。
“毕竟李相与右相可以负责日常政事,比如地方官还有属官的升迁贬责诸事,国策施行方面,也是由内阁与李相、右相共同辅政处理。”
如果弄的不好,自然就是内阁大学士办事不妥,要么打回再度重新拟定,要么直接问责……
更重要的是……
那么无外乎两种情况。
老李的权力,大半都是来自嬴政。
李斯表示他举荐的麾下人才,绝对不虚。
“至于出身方面,我认为并不需要太过考虑。”
方才左相李斯站在尹烈这边,外客勋贵派系就会帮着尹烈说话。
尹烈只想说,确实没啥好办法。
只要先把内阁的雏形搭建起来。
兔子还咬人呢!
只不过现在大秦的左右相权力太过庞大,尹烈不可能直接硬刚,他只能迂回忽悠……
反正就是内阁并不会绕过左右相,直接向皇帝汇报。
文采惊世,心算通神,国士之才!
这三个前提条件一出……
尹烈趁热打铁的宣布了第二项官制改革措施,他道:“在内阁制度之后,我还提议施行内外朝制度……”
但李斯还真没办法把话说的太明白。
始皇只需要把控大方向,以及特定国策的处理措施,这无异于给皇帝大大减负了。
绕不出他们这个大圈子。
并且必须由皇帝亲自选拔钦定。
文臣体系中的以相权为核心,亦或者以内阁为核心……
如此一来。
始皇又是非常亲力亲为之人,什么事儿都要过问。
他心中对于尹烈提出内阁制度,给他减负……
真正能把议政权转变为决策权的人,却永远都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
左相李斯的态度便是外客勋贵派系的整体导向。
内阁迟早也会变成官僚集团的权力集中之地,进而发展出堪比权相的内阁首辅。
依旧还是那句话。
赵姬却忽略了。
尹烈把内阁理政的流程做了更加详细的拆解。
“李相,内阁大学士只有在对应负责的国策诸事上,才有些许的发言权,如果这都能发展出第二个吕相的话,请恕我无法苟同。”
但实际上。
以杜绝有人想要在内阁之中,滥竽充数的想法。
那李斯和王绾肯定不愿意。
≈lss=≈adv≈≈g而现在尹烈的意思是……事情由内阁去做,功劳由左右相牵头去领。
毕竟尹烈能够做到以区区谏言官,进而影响到帝国发展的走向,那是因为尹烈是个穿越者,并且还对诸子百家思想了解的鞭辟入里。
治世期间,皇帝重用一些文臣,也很正常。
李斯也怕把嬴政给累坏了。
章台大殿正中。
说到底。
李斯仍旧死盯着一个要点的道:“可内阁所处的特殊位置,却并非人人都有的!”
弄的好,那就是陛下指引有方,外加左右相体会圣意领导的好。
尹烈只是考虑到皇帝的辛劳,才专门整出了内阁辅政的制度。
紧接着。
不就相当于皇帝身边又多了几个出主意得宫廷长史嘛?
赵姬不明白李斯跟王绾咋就跟踩了尾巴的猫一样,一跳多高……
议政权其实今日在场的满朝诸公,人人都有。
并不具备任何举例参考价值。
尹烈顿了顿,接着道:“至于内阁的位置,肯定是排在李相与右相之后的。”
当然。
而大秦的军武勋贵派系那可就更加生猛了,惹急了他们……
也就是内阁距离皇帝太近了,又拥有议政权。
话又说回来了。
尹烈明白,他无法直接反驳李斯的议政权即决策权的论点。
先不论能力、眼界、才识与否!
他们首先要做的便是附和性发言。
关中勋贵派系和军武勋贵派系死盯着他,使得嬴政都无法在东郡陨石案之后,对尹烈大肆封赏。
于是。
百官诸公都在等待尹烈如何述说内阁成员的选拔问题。
李斯虽然对尹烈的不断退步十分满意,可他却仍旧没有立即认可内阁制度,而是专门留了一个话头。
内阁制度都是优于重用丞相辅政的。
也是未来整个官僚制度的发展大趋势。
“……”
政事上报什么的又没有绕过你们,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又那么低,与宫廷长史平级。
显然!
整个外客勋贵派系也会立马做出转变。
李斯转而道:“我现在好奇的是,秦御丞你将举荐哪些人出任内阁大学士,不会由伱自己牵头担任吧!”
其实身为穿越者的尹烈非常清楚。
因为这么搞确实就太过分了。
这种时候。
正当满朝诸公各有心思之时。
自古官员都会抱团取暖,然后本能的与皇权、武将派系等等互相平衡。
霎时间。
尹烈诡辩的道。
内阁大学士得选拔标准只有四个字,唯才是举!
战神吴起的下场便是最好的例子。
不可避免的会削弱左右相的权势。
如果到时候帝国依旧没有崩塌。
即:尹烈说了一个李斯无法在台面上反驳的官话。
再观太后赵姬……
满朝诸公立马都聚精会神起来。
即:尹烈属于有实无名的重臣。
内阁大学士属于独立在当前官僚系统之外的……代表了皇帝意志的一个班底。
反正绕来绕去,也还是需要他们向皇帝举荐人才……
李斯再度提到了位置。
反而他们成了那个不顾皇帝御体康健,也要揽权不放之人。
甚至嬴政还劝说尹烈要不要外放一段时间。
尹烈现在已经属于始皇驾前的第一红人,却因为资历和立场等诸多原因,始皇很难再对其封官。
使得嬴政非常罕见的,在大朝议上思绪开起了差,转而去想其他事情去了。
大殿正中。
看似品级较低。
王绾背景够硬,反而没有李斯这么重的危机感。
注意。
内阁的权力会不断上升,内阁大学士自然也就更加的不是长史能够碰瓷的了。
宫廷长史可没有议政权。
大秦现在确实政事繁多。
真把这些人惹急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因此。
关z文武永远都是嬴政的左膀右臂。
纵观整个青史,能够对标尹烈的纯在,要么像老子那般出世无名,神龙见首不见尾。
要么就是武将的权力,开始失控了。
比如后世东汉的董卓入京。
所以。
逆天而行!
内阁制度虽然不是完美无缺的,却是当下大秦的最优选。
“但是,敢问今日大朝议,在这章台大殿上的诸公,你们中有谁是不被允许说话的?”
相比之下。
至于有没有什么办法。
这就够了。
尹烈提出的内阁制度。
皇权重回开国之巅峰。
反正就是不断抛出内阁有的权力,满朝诸公人人都有。
“如果陛下对于初版解决措施不满意,则可以指个方向,由内阁重新讨论拟定,再与李相和右相呈递上去……”
回到此刻。
嬴政真要出了事,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自问他很难做两朝老臣。
“很简单。”
但为了降低李斯和王绾的反抗,尹烈只能靠三寸不烂之舌忽悠……
“最后,我个人依旧是御史台的御史丞,不会出任内阁大学士的官职。”
是以:像尹烈这般人,前无古人,后也未必有来者。
因为说的太过直白。
因为无论怎样。
若单论真才实学。
那就是有实又有名。
除此之外。
结果汉武帝一句话,让奏折必须由尚书台梳理过后,再呈递给皇帝。
可内阁大学士却不同。
普通的官员。
事实上却是……
可尉缭子仍旧不敢行尹烈的信念之道。
对于中下层官员,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
与此同时。
可一旦尹烈入了内阁,成了内阁大学士之首。
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提刀上洛,由盛转衰。
关中咸阳同样也是关中勋贵派系和军武勋贵派系的主场。
可一旦李斯的立场变了。
反而内阁还多出诸多限制。
李斯闻言也没有反对,因为外客勋贵派系,在才识能力方面,整体要高于关中勋贵派系。
长史与内阁大学士,差距实在太大了。
然而。
即便始皇有心庇佑。
“毕竟内阁大学士需要辅佐陛下日常处理诸多国事奏章的,必须得真才实学,草包镀金什么的,我绝不允许在内阁中上演。”
必须得谨慎着来。
内阁的存在,在相邦和皇帝之间横插了一脚!
注意,此乃重中之重!
比如汉朝的尚书台,最初其实就是个不起眼的地方。
有个内阁在旁给出整理意见。
反观内阁大学士,不仅与皇帝距离近,又有议政权……
他明白自己是必须要避嫌的。
“李相,内阁最大的作用就是让陛下更加的减负,莫要太过辛劳。”
官制改革。
并且她还颇为的想不通,为何李斯和王绾会反应这么大。
……
尹烈预判这个过程会持续百年之久。
长史永远都只能做一个宣布诏令的扩音器。
“秦御丞,议政权确实在场的诸公人人都有。”
……
他也觉得这个方案相对来说可以接受了。
在大朝议等公共场合。
那尹烈肯定选择内阁。
不然。
武将失控从某种程度而言,比文官窃权还要更加可怕。
然而。
李斯是不可能让尹烈成为内阁大学士的。
尹烈拱手看向始皇,道:“内阁的成员钦定,以及具体数量,一切由陛下亲自考核做主。首先需要的便是才识过人,且对当下大秦施行的各项国策,并没有出现较大的理解偏差。”
这种时候。
朝堂的规矩依旧如同大山一般摆在那里。
内外朝制度!
厘清三公九卿的权限职责。
彻底杜绝打着始皇名义的贪腐诸事……
尹烈要让大秦的朝堂上,彻底的焕然一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