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历史直播:从千古一帝开始 > 正文 第6章 经济制度3

正文 第6章 经济制度3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有人拿着资本论的总结:货币的多样性易于商品的流通。


    就开始狂吹王莽。


    但后面还有二句总结避而不谈:货币的多样性一定会存在替代问题。


    会发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情况,更有可能在某些影响下劣币反过来驱逐良币。


    六个类型,总计二十八种货币。


    这难道不是分裂?


    难道不是对赢先生的背叛吗?


    更重要的一点,根本没有收拾到达官贵人,被这条政策影响的只有百姓。


    华夏的地主士绅阶级,最爱干的两件事,买地,将金银藏好。


    不管你怎么改,硬通货世家大族,豪强不缺。


    但百姓就遭了。


    你换个识文断字的人来都不一定能搞明白这么多币种之间到底该怎么换算,更何况百姓?


    百姓也不放心,我拿铜钱换你的贝壳,这很明显是亏的啊。


    那怎么办?


    回归原始,以物易物。


    ————


    大明,北京。


    吐槽大帝崇祯仍然在吐槽。


    “……朕真是高估了他。”


    “朕都干不出来这样的事。”


    ————


    王莽并且规定:不用这些货币,就是犯法。


    百姓没办法,但世家大族不仅有办法,还很多。


    王莽收归铸币权,但种类如此繁多的货币,你告诉我一下,怎么查?


    王莽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


    一次是篡位前,三次在继位后。


    第一次是在他即位前的居摄二年,下令在五铢钱之外增铸大钱、契刀、错刀。


    第二次在始建国元年,废除五铢钱及刀币,另外发行宝货,计有五物(金、银、龟、贝、铜)名(钱货、黄金、银货、龟、贝货、布货),共二十八种货币。


    由于货币种类太多,换算起来又十分困难,因此流通非常不便。


    百姓又不傻,暗地里仍然用五铢钱。


    王莽表示:我的规矩才是规矩。


    王莽采取强制措施,下令严禁私铸钱,甚至民家藏有铜、炭者,都被指为私铸货币,一家盗铸,五家连坐。


    连坐之法,你绝对是法家打入儒家的卧底。


    ————


    大秦,咸阳。


    叔孙通恍惚之间就要开口怒骂李斯。


    礼节都已经行完,才突然反应过来。


    不能用这个由头骂啊,这不是给自己找不自在吗?


    可偏偏已经行了礼,嬴政都准备听一下叔孙通有什么高见。


    结果他就愣在原地……


    李斯嗤笑起来:“怎么,你是想说你儒家都被我法家渗透了?”


    “那不是更说明儒家是废物!”


    “嘭。”嬴政看着熟悉的场景思索起来,要不以后在城中修个擂台,让儒法两家学子打斗,顺便收些观看费用。


    “文人打架可比武将有趣多了。”


    ————


    大明,北京。


    “还真别说,王莽死了就被开除儒籍了,都说他是法家的。”


    吐槽帝如是说道。


    ————


    但即便连坐之法都用上了,民间还是不认。


    一年以后,王莽第三次改革币制,被迫废除刚刚施行的二十八种货币,只留钱值一和大钱五十两种继续使用。


    第四次改革是在天凤元年,废大、钱,另作货布、货泉两种。货泉重五铢,货布重二十五铢,但一货布却值二十五货泉。


    改革一次币制,百姓遭一次罪。


    货币没有信誉的下场只能是,物价飞升,经济混乱。


    如果说,王莽施行的其他政策在主观上还有一些解决社会问题的内容,可以说好心办了坏事,是下面的人瞎搞的。


    那么,他所实行的货币改革,则切切实实加重了百姓的负担,王莽要负主要责任。


    尤其是连坐之法,藏有铜、炭都算作私铸钱币。


    贵族总是有特权的,这些规定对他们而言,一笑而过。


    但铜或许百姓没有,冬天不用炭取暖,等着冻死吗?


    你家有炭,豪强、官员肯定会用王莽的法令,搞得你家破人亡的。


    ————


    大明,北京。


    “王莽成功的避开了所有成功的选择。”


    “机会如雨点般打来,他坐在大殿里,连雨声都听不见。”


    《吐槽帝语录》大明·福王着。


    ————


    虽然王莽确实不咋的。


    但讲到这里顺带为王莽正个名。


    即很多人说王莽不允许买卖奴婢,因为儿子打伤奴婢就杀了儿子。


    但王莽因为一个女的好看,就悄悄买回家。


    《资治通鉴第1卷·汉纪二十三》:


    汉成帝永始元年(乙巳,公元前16年)


    尝私买侍婢,昆弟或颇闻知,莽因曰:“后将军朱子元无子,莽闻此儿种宜子。”即日以婢奉朱博。其匿情求名如此!


    翻译: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个婢女,兄弟中有人听说了,王莽于是辩解:“后将军朱子元没有儿子,我听说此女有宜男相。”当天就把婢女奉送给朱博。他就是这样隐匿真情博取名声。


    假的。


    正如隋炀帝确实是个暴君,但后人为了证明自己政权的合理性,以及更后来的人为了警醒后人,便会添油加醋的把某些事迹加在他头上,甚至还会凭空捏造。


    ————


    大唐,长安。


    熟悉的花园。


    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执武器站在李渊身旁,保护他的安全。


    李渊不由的想起那天,他在海池划船,尉迟敬德也是这般,冲进来向朕汇报太子谋反伏诛,他来保护朕。


    这是保护吗?


    这明明是威胁!


    二郎也太气了,朕不就是上次骂他几句吗?


    就如此对待朕?


    还讲不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了?


    兄友弟恭……划掉。


    还讲不讲父慈……也划掉。


    好吧,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怎么讲呢?


    李世民的心情也没好到哪里去,后辈的思维实在太发散一些。


    讲王莽都能扯到朕!


    什么叫后人为了政权合理性,你直接说李世民往杨光身上扣屎盆子算了。


    朕也没瞎说啊,很多事都是他干的,不是他干的,也是他手下人干的。


    抛开事实不谈,他难道就没有一点责任?


    ————


    大隋。


    杨渊太无辜了。


    杨坚一句:虽然杨广做的不怎么样,但毕竟是朕的儿子,你抹黑他就是抹黑朕。


    “罚你闭门思过三月,不准饮酒,不准近女色。”


    杨渊鼓起勇气:“凭……”


    独孤皇后一扭头:“嗯……?”


    “儿臣遵命。”


    杨坚二人又和怀中的杨世民逗乐起来。


    “凭什么!!!”


    “我才当了几年皇帝?”


    “很明显二郎干的!”


    但这些话杨渊只敢心里想想,不敢说出口……


    说出来了可能大隋就不需要太子了,有太孙就行了。


    ————


    新朝。


    “朕谢谢你!!!”王莽咬牙切齿。


    “你大可不必为朕正名。”


    “资治通鉴是宋朝的,隔了几百上千年。”


    “你现在一说,今日这件事就要被记录进史书!!!”


    “他们一定会把假的都变成真的!!”


    ————


    王莽还有一项褒贬不一的政策。


    流民管制。


    凡是无业游民,政府制定惩罚措施,每人每年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支持的人说:很明显王莽这是在给流民安排工作,以工代赈。


    至于不支持的理由就太多了。


    各位仍选一种支持。


    ————


    《吐槽帝语录·天幕篇》大明·福王着。


    序言:


    那时我听从陛下的召唤,将赐予我的土地都平分给了百姓,到北京城参加新军,为大明而战、为华夏而战、为天下百姓而战。


    我满怀信心,可我自幼体弱多病,陛下体恤我,让我做了随军文书。


    新军训练,六日休沐一日,我便陪着陛下和新军士兵一起观看天幕,大家其乐融融。


    我虽然不能参加训练,但我平分土地的壮举感动了新军士兵,他们都主动把肉给我吃,让我早日强壮起来,好和他们一起出征。


    我数次拒绝,但他们都悄悄的将肉放在我的碗里。


    真是三生有幸,遇到了陛下和他们,才让我一身所长,有所施展。


    ————


    《吐槽帝语录·天幕篇·第五卷·王莽》


    “流民管制,说的好听。”


    “不就是想搜刮穷人财产,没钱的就免费做劳役吗?”


    “不就是怕流民太多,或造反,或落草为寇,掀起民乱吗?”


    “将流民固定在一个地方,即便起了瘟疫,只需要隔绝这个地方就可以。”


    “这和逼百姓去死有什么区别吗?”


    ————


    大明,北京。


    李安邦带着火头军的众人赶来告状。


    “陛下,福王偷肉了。”


    崇祯停止吐槽。“嗯……???”


    福王连忙解释:“没有,我没有。”


    “我那天刚巧路过,我问了能不能提前预支下旬的肉,你们都默认了的。”


    “怎么现在又能说我偷呢?”


    崇祯更是疑惑:“安邦,怎么回事?”


    李安邦看着福王咬牙切齿的说道:“陛下,那天火头军刚好到营门转运粮食,一盏茶的时间都没有,福王整整偷了十斤肉。”


    “对啊,我问了,没人回答。”


    “这不就是默认吗?”


    福王辩解了起来。


    “而且,我这是帮你们检查漏洞,你们连个留守的人都没有。”


    “幸好是我,若是心怀歹意之徒,往里面下药,你们早就全军覆没了。”


    李安邦连忙请罪,毕竟陛下也是和大家吃的一样的东西,自己等人死了是,陛下的安危是大。


    崇祯摆了摆手。


    “王叔说的也算有理,不如这样。”


    “以后王叔若能偷到肉,就从你等伙食扣。”


    “王叔若是偷不到,那只能委屈每日吃烧饼了。”


    福王很想反驳,但自己不占理,罢了,孤有的是办法。


    ————


    《娱乐速报》:近期根据帝国改元前期福王挖掘地道改编的电影《越狱》即将上映。


    ————


    王莽更令人无从吐槽的是另一个制度。


    为了表示改朝换代,革汉立新,废刘兴王,王莽根据儒家经典,将一大批政府机构和官职改换名称。


    方孝孺和王莽一定会成为至交好友。


    更名大司农为羲和,后改为纳言。


    改大理为作士。


    太常为秩宗。


    大鸿胪为典乐。


    少府为共工。


    水衡都尉为予虞。


    光禄勋为司中。


    太仆为太御。


    卫尉为太卫,执金吾为奋武,中尉为军正。


    羲和、共工。


    确实很有意思。


    这还只是中央的。


    地方上:太守改为大尹(或卒正、连率)、都尉改为太尉、县令(长)改为宰。


    此外,王莽还增加了许多新的官职,如在中央新置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列于九卿;置大赘官执掌舆服御物,后又典兵,位上卿;设司恭、司从、司明、司聪、司睿等五大夫;在地方,州置牧副,部置监副。


    这样还不够,周礼不彻底,就是彻底不周礼。


    王莽根据古籍,更改了秩禄之号,还按照传说的周制大封五等诸侯共796人,附庸1511人,其中有很多人并没有实际得到封地,每月只能领到几千钱。


    ————


    东周。


    孔子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


    “确定了,方孝孺不如他。”


    “这脑袋瓜到底怎么想的?”


    “前面的政策尚且可以解释,改官名、加官职的意义在哪里?”


    ————


    《吐槽帝语录·天幕篇·第五卷·王莽》


    “如此大规模的改动官名,增加官职,莫说百姓,怕是基层官员都不知道自己部门到底应该负责什么?”


    “整个王朝的行政体系接近瘫痪。”


    “朕真的搞不懂……方孝孺。”


    “他也算是通读儒家经典,怎么就和王莽学了呢?”


    “哎,官僚体制崩溃,民乱四起,杀人放火无处不在。”


    “幸我大明有成祖……太宗,匡扶社稷。”


    ————


    建文四年。


    “方孝孺,你……”朱棣也很好奇,想问一下方孝孺当初到底怎么想的。


    一拍脑门才想起来,刚才把他下狱了。  hfilsaril1671716717八八11115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三掌门手机版阅读址: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