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穿越小说 > 万历明君 > 正文 第43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正文 第43章 暗伏惊雷,舍我其谁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六月十八,清晨。


    乾清宫。


    朱翊钧穿戴好了,便静静坐在桌案前,一边看着案卷,一边吃早膳——今日他不去廷议,他有更重要的事要做。


    他尝了口粥,皱眉道:“放糖了?”


    说罢,将粥碗放下。


    张宏愣了愣,连忙上前。


    朱翊钧无奈道:“说了多少遍,别放糖别放糖。”


    张宏似乎想起什么,连忙解释道:“奴婢有罪,这两日,您让奴婢跟李进把尚膳监的人换掉,奴婢交代不全,没让新人了解清楚。”


    朱翊钧本吃得差不多,闻言干脆不吃了,专心看起卷宗等候着。


    不多时。


    蒋克谦引着一名慈眉善目的麻衣老太监走了进来。


    朱翊钧看到这身装扮一愣。


    好端端一大太监穿麻衣,这是又遇到演员了?


    “奴婢李进,来给万岁爷请安了。”


    李进恭恭敬敬拜倒,结结实实行了个大礼。


    朱翊钧没有立刻将他扶起。


    反而好奇道:“族叔如何粗布麻衣来见朕,可是对朕有什么不满?”


    李进再度磕了个头,喊了声有罪。


    接着苦笑起来:“万岁爷恕罪,奴婢并非故意作态,实在是手中拮据。”


    “不瞒万岁爷,奴婢本来倒是没这么清苦,该拿的东西也没少拿。”


    “但后来先帝大统在望,膝下又只有李娘娘所出。”


    “李娘娘便遣人告诫奴婢,让奴婢谨言慎行,不许打着她的旗号做坏事。”


    “奴婢也怕影响到娘娘与少主,便将该退的退了,只谨慎微靠着俸禄过活。”


    “好些年过去了,奴婢家底耗光了,便只剩这般穷酸了。”


    这话中真假且不论,光是话说到这份上,谁也不好再责怪。


    朱翊钧虚虚伸手将人扶起。


    叹了口气:“族叔所说,朕明白了。”


    “担个外戚的名声,处处谨言慎行,生怕坏了朕的名声,真是苦了族叔了。”


    李进连忙推辞:“万岁爷,不敢当您一句族叔,实在是折奴婢的寿。”


    “而且,奴婢也不苦,能见万岁爷登基,奴婢心中一万个甜。”


    朱翊钧从善如流:“那朕便唤你大伴吧,李大伴也不必自称奴婢了,终归是家人,称臣便可。”


    李进忙跪下谢恩。


    两人走完过场之后,李进才说明来意:“内臣受了这东厂之位,都是万岁爷的恩典。”


    “特来向万岁爷谢恩。”


    朱翊钧摇摇头:“当初李大伴送我娘亲进裕王府的恩情,朕岂能视若无睹?这东厂既然空缺,自然应当交给信任的人。”


    李进连忙跪下叩谢。


    朱翊钧看着眼前这老姜,心中感慨。


    这些靠自己摸爬滚打的角色,真是没一个简单的。


    看到李进仍然不松口。


    朱翊钧只得再退一步:“这是功劳,赏你就应该受着。”


    “此外还有苦劳,朕也记着。”


    “李大伴,有何所求,不妨告诉朕,也好略微偿还一番这积年的苦劳。”


    李进穿着这一身来拜见他,自然是作给他看的。


    别看此人说什么李太后让他老实一点,不敢伸手,才导致这般拮据。


    但朱翊钧也不会傻到信了。


    两人一番拉扯,李进还没表态效忠,必然是还有所求。


    如今宫廷局势复杂,朱翊钧要尽快掌握内廷,只能率先松口。


    果然,一听这话,李进终于真情流露。


    他再度拜倒。


    说话也开始哽咽:“万岁爷,奴婢想求个恩典。”


    “奴婢当初进宫,乃是忤逆了我父的意思,被我父移了族谱。”


    “如今内臣年过半百,孤苦无依,眼见我父母大限将至,仍不肯见我。”


    “只说我无后,是不孝之人。”


    李进面容凄苦。


    朱翊钧忙将他扶起。


    口中感慨孝子。


    “大伴果是忠孝仁义之人,令朕感动,哪有不允的道理。”


    “这样,朕让国丈出面,替你斡旋一二,过继个儿子。”


    “待你攒些功勋,届时再朕做主,恩赠乃父乃母。”


    李进得了承诺,终于不再矜持。


    口呼万岁,谢恩道:“内臣为陛下驱使,万死不辞。”


    朱翊钧暗暗长舒一口气。


    一番拉扯,终于要说起正事。


    他将李进扶起,轻声问道:“大伴掌控东厂,需要多少时日?”


    既然要下手,那每一份能用到的力量,都不能遗漏。


    李进苦笑一声:“陛下,内臣接手,时日尚短,更别说前任厂督还是司礼监掌印……”


    朱翊钧打断了他:“朕知道,你说个时间。”


    李进沉吟片刻:“估摸着,也要两个月。”


    朱翊钧摇了摇头,这个时间太长了。


    自己这两天就要动手,已然等不及。


    他换了个问法:“那若是让外人插手不得呢?”


    李进想了想,很是自信道:“内臣甫一上任,便将关键位置换成了心腹。”


    “虽说还不能如臂指挥,但外人再想插手,也是千难万难!”


    朱翊钧点了点头,这就够了。


    面无表情道:“今夜,将慈庆宫四周的人,全给我撤开,一双耳朵都不要有。”


    李进寒毛倒竖。


    顿时默默下拜,躬身应是。


    而后缓缓退了出去。


    待到李进彻底离开之后,朱希孝才从身后的屏幕绕了出来。


    朱翊钧伸手将他招到近处。


    “朱卿,东厂不插手的话,只你们锦衣卫稳妥吗?”


    朱希孝连忙应道:“宫里的防卫已经调派妥当,各处都是可信的嫡系。”


    朱翊钧点了点头。


    喃喃道:“那就子时吧。”


    朱希孝跪地领命。


    就在起身退下的时候,皇帝突然叫住了他。


    皇帝一张脸掩映在黑暗中,朱希孝只能听到声音传来:“朱卿。”


    “注意分寸,不该碰的人不要碰,朕不用你担责。”


    朱希孝愕然回头。


    拿不准是真心实意,还是提醒与他,迟疑道:“陛下……”


    朱翊钧再度肯定道:“放心,不是说反话。”


    “成国公府忠君体国,朕,会全了你我的君臣之道。”


    朱希孝心悦诚服,再拜而退。


    朱翊钧缓缓闭上眼。


    再度清厘局势,为自己的应对查漏补缺。


    他如今要做的,自然不是要冲进慈庆宫给陈太后砍死,这种愚不可及的事。


    方才他提醒朱希孝,也是怕他会错意,自作主张,害他于不孝之地。


    他需要做到这个地步吗?当然不。


    明朝的太后,被制度限制得太死。


    不经历长期松绑,根本不可能临朝称制。


    这也就意味着,内宫与外臣,其实交通的途径很少。


    陈洪一直上蹿下跳便是这个道理——高拱是不可能主动派人进内宫的。


    如今陈太后与高拱勾结,才能压制各方。


    但,这二人不知道的是……内廷的武力,尽在他手!


    只要将陈太后身边的内臣,都杀个精光,拿什么勾连外朝?


    本就身居别宫,身边的内臣也就两位大太监根须深了点。


    只要将陈洪这批人杀绝,他说陈太后是什么态度,那就是什么态度!


    谁说隔绝内外只能是太监的绝活?现在轮到他了!


    不止如此,既然都做到这个份上了,没理由还留着冯保来恶心人。


    干脆,将整个内廷都捏在手里!


    亲政是不急,但该延伸的权力触手,也绝不含糊。


    所以,他召来李进,让他按住东厂。


    又授意朱希忠,布置了脏活。


    唯一值得顾虑的,是外朝。


    若是见机插手,未必不能给他带来麻烦。


    毕竟这事要是没人镇场子,很难说外朝会捏着鼻子认下,还是干脆跳出来质疑他。


    更别提他如今这些动作,惹来某个不开眼的,来一句“颇类英宗”。


    他的政治威望,恐怕就得立马作负。


    虽说他掌控内廷之后,背后有生母护着,不至于有大臣异想天开废帝之类的事。


    但权力的行驶,是有成本的。


    政治威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权力行驶的成本,换个在后世,对下的直观表现叫公信力。


    成本过大时,别说新政,便是控制力,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想要维护自己的政治声望,他从未考虑过用武力对付外朝的大臣,同样,也不能在隔绝内外之后,被人来一句“望之不似人君”。


    那么,为了唱好这台戏,外朝必然需要有人配合,借助其政治声望斡旋调和才行。


    届时,只要内外形成默契,皇帝、太后、外朝,仍然是牢不可破的权力机构。


    而这种欺负嫡母的事,高仪那种端方君子,未必会认可,而且,他与高拱私交太甚。


    不到实在没得选,他都不会打搅休沐的高仪。


    所以,他一直在等。


    等着张居正从天寿山回来。


    期间一直避高拱锋芒,也是为了麻痹高拱——高拱从来没有了解过皇帝。


    他必须要见一面张居正!


    若是能说服他,就能补全最后一环。


    若是不能……那恐怕不止是要将高仪请出来,还得接触杨博、朱衡等人了。


    今明两日,总归是要见分晓了。


    ……


    今日廷议,似乎风平浪静。


    议定诸事有。


    赏四川乌思藏朵甘思宣慰使司等处,差来禅师、剌麻、温番僧、阿儿等,衣币叚共,折给银四百五十二两。


    调神机三营练勇,参将金璋分守通州,以巩华城游击将军李时,充神机三营练勇参将。


    应允,督理河道工部都水司署郎中事,主事陈应荐奏之事:挑穵海口新河,工竣,支米九百七十六石八升。


    未议定诸事有。


    大学士张居正言,皇帝日讲进益非常,当早开经筵,首辅高拱以不可揠苗助长驳斥。


    礼部尚书吕调阳言,两宫恩德之隆,概无有间,尊崇之礼,岂宜差殊,当为李太后上二字尊号。


    首辅高拱以先朝母后,徽称有加字数者,皆因朝廷有庆典,固不在此时之骤增。


    大学士张居正再言,内阁事亦繁多,当进补辅臣,故大学士徐阶,负物望,膺主眷,可复起入阁。


    首辅高拱怫然不悦,决然否之。


    一场廷议结束。


    双方虽拉开阵仗,但显然高拱占据了上风。


    越发有朝臣汇于高拱身侧,摇旗呐喊。


    张居正缓缓步出文华殿。


    吕调阳跟在身侧,叹息道:“高拱毕竟是首辅,咱们这番举动,都是无用功。”


    只要高拱不同意,这些事就不可能通过票拟。


    张居正奇怪得看向他:“和卿,你什么时候,有了这些事能通过廷议的错觉了?”


    吕调阳一怔。


    他诧异看向张居正:“阁老早知是无用功?”


    张居正点了点头:“要是这都能压住高拱,那还分什么首辅次辅?”


    吕调阳回过味来:“所以……这只是故意作来看?”


    张居正肯定了吕调阳的说辞,一副当然的样子:“不这样高拱也不安心。”


    “再者,总得让同僚们看到,高拱不是只手遮天的。”


    吕调阳追问道:“若这只是障眼法的话,那解决之道在哪里!?”


    张居正摇了摇头:“先等等。”


    吕调阳没品出意思来。


    看向张居正:“等等?等什么?”


    张居正突然停下脚步,看着远处跑来的太监。


    大步走了过去,头也不回对吕调阳道:“这不是等来了?”


    两人交头说了几句,便一同离开。


    吕调阳看着张居正被带走,先是若有所思,而后恍然大悟。


    ……


    张居正被太监一路引至皇极殿。


    在后殿见到了皇帝。


    吕调阳确实不是皇帝的对手,给他挖了这么大一个坑。


    若是按照此前既定的局面,他仍然能甩开皇帝,斗败高拱。


    可如今冯保被削了东厂,司礼监之权被高拱压住,可以说已经没什么用了。


    他若是在朝堂层面跟高拱斗,那就真是危害局势,使大明朝动荡了。


    可以说,他如果想在不动摇局势的情况下,斗败高拱,那眼前这位皇帝,就是他不二的选择。


    同样的道理。


    皇帝必然也这般看他。


    所以,他才眼巴巴等着皇帝,也确定皇帝必然会寻他共谋。


    但,聪明人之间,除了默契,也有对抗。


    共识和分配,总需要再论过一番才有准数的。


    张居正先发制人:“微臣见过陛下。”


    “臣内阁还有要务,不知陛下匆忙召见,所为何事?”


    朱翊钧宽慰道:“听闻阁老受暑,朕特意来关切一番。”


    “内阁要务正有元辅处置,张阁老也无需急于一时。”


    张居正默然。


    顿了顿才道:“臣还要为礼部撰写,两宫尊号仪注。”


    朱翊钧一滞。


    缓了口气又接话:“阁老也要注意修养才是,只盼元辅多担待一番,让阁老多做些撰写仪注的轻巧活。”


    两人就这样来回刺激对方,试探了一刻钟。


    都明白先开口吃亏的道理,不肯轻易亮明筹码。


    但终究是皇帝将大学士唤来。


    不得不略微交底。


    朱翊钧看向张居正:“阁老,朕有位族叔,现下是东厂提督,正有一事为难。”


    “……阁老觉得,是否能给其母一个诰命?”


    张居正心中暗叹口气。


    皇帝这是跟他说,他已经掌控了李进和东厂。


    这事也是他没想到的。


    他此前给了交代,若是皇帝想让张宏摘桃子,必然会惹来一身骚。


    但没想到,竟然羚羊挂角,抬出了李进,生生分走了冯保的权势。


    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明知二人合则两利,却死死不肯松口——失去的权势太多,只能靠着这个机会向皇帝争取更多了。


    他缓缓下拜:“陛下不妨下诏内阁议论,若是李进功劳足够,想必廷臣也会欣然赞同。”


    潜台词就是,有东厂又如何,外朝如今在高拱手中,又不能将人打杀。


    以他对皇帝的了解,是不会做出埋伏刀斧手,砍杀高拱这种蠢事的。


    朱翊钧瞥了一眼倔强的老头,劝道:“有阁老这话朕就放心了,我母后也正为这族兄的事催促朕呢。”


    确实奈何不了高拱,但如今可不止东厂,李太后也听自己的。


    虽说合则两利,但你张居正在内廷两手空空,与之前大不一样,就别想狮子大开口了。


    张居正无可反驳。


    李太后如今对皇帝的信任,当真不可同日而语。


    在高拱的逼迫下,换作以往,李太后必然会选择依靠冯保,而后再求助于他张某人。


    可谁让面前的是个出类拔萃的聪慧圣帝,能让李太后依靠?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居正也不能再嘴硬了。


    既然待价而沽,总得适可而止。


    张居正下拜进谏道:“陛下与其心急家事,不妨多心急天下事。”


    “天下苍生嗷嗷待哺,九州万方摇摇欲坠。”


    “都盼着陛下革故鼎新,再造乾坤!”


    革故鼎新,就是张居正的要求了。


    他终于不再兜圈子。


    谈出了条件。


    这既是要求,也是底线。


    若是连这一点也答应不了,那就没必要谈了。


    相反,若是有心支持新政,那就没什么事是不能谈的。


    听了这话。


    朱翊钧长身而起。


    走向张居正。


    “既然说到此处了,朕也不与你弯绕了。”


    “朕厌弃前宋懦懦之态,一心倾慕汉唐风骨。”


    他挺直了脊背,缓缓走下了御阶。


    “闻有诸葛武侯不出山时,便有自比管仲乐毅之志。”


    “也见唐太宗语曰,二十四岁定天下,武胜历代皇帝也。”


    “又有朕仰慕之极者云,‘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他踏步从容,直视着张居正。


    “朕,今日也来个当仁不让!来个舍我其谁!”


    “张卿,朕明明白白告诉你!”


    朱翊钧走到张居正的面前。


    一把捏住张居正的手,一字一顿说道:“我皇祖父弥留时,曾召我与皇考。”


    “自语曰,半生鼎新革故,半生无为碌碌,修道治国两空,险有天下倾覆。”


    “彼时,朕幼志萌发,将此记在心中,而后年岁稍长,体统渐成。”


    “每每回忆于此,胸中便有波涛汹涌,雷霆滚滚!”


    “朕立志,要以皇祖父为戒!必要功盖三皇,德迈五帝,做个挽天倾,致万世的圣君!”


    “革故鼎新之事!朕哪怕身死社稷,也必为之!”


    “天日昭昭,绝无回旋的余地!”


    “张卿,你信我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