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正统年间。皇室内斗激烈,皇太后自英宗登基以来,以皇帝年幼尚无能力处理朝政为借口,从而长期把持朝政。自英宗成年仍不肯归政于皇帝,逐渐引起英宗和朝堂部分臣僚不满。然而由于皇太后把持朝政多年,追随者不在少数,一时间英宗别无它法,只得重用身边以王振为首的宦官组织慢慢积蓄力量,寻求有照一日能够执掌皇权。因此,很快朝堂之上便慢慢形成两个权利阵营,明里暗里的长期较量。这也造成了大明王朝宦官开始干预朝政,朝廷中党争激烈,各地农民起义和动乱。朝政腐败,各种冤案频出,民间百姓苦于重税,国力日渐衰微,边境各种大小战事时有发生的局面。然而随着时光流走,伴随着英宗的不断成长,朝堂之上呼吁英宗亲政的呼声不断高涨。在各方力量的施压之下皇太后最终交出皇权归政于英宗,然而以皇太后为权利重心的利益集团并没有就此彻底放弃对皇权的觊觎,仍旧以各种方式左右着大明王朝的政治走向。
然而正统十三年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月,浙江庆元人叶宗留与福建沙县人邓茂七在各自领导的数万起义军虽然在经过数年的南北呼应下,依然在宁阳侯陈蕊为征南大将军,保定伯梁瑶,平江伯陈豫为副将军的征讨之下最终平息。然而作为南方的富饶之地,本是为大明朝廷贡献主要物质财富的鱼米之乡此刻也是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怨声载道。
而此刻多年的麓川之乱在先后俘获了思任发,平息了思任发的儿子思机发,并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之后,面对被重新拥立为新首领的思任发小儿子思禄,作为最后一次征南将军的兵部尚书王骥也不得不面对此种局面,承认思禄为新的宣慰司。并上报朝廷才得以结束了这场数年来旷日持久的战事,勉强恢复了西南的安宁。
大明王朝的统治者在自己昏庸无能的国家治理和对外邦交下最终也尝到了自己酝酿的恶果。由于对瓦剌在向周边地区不断的扩张和蚕食中一直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的外交处事态度,致使北部游牧民族瓦剌在经过长期的对外扩张之后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北方的地位和版图,逐慢慢地腾出手来将矛头对准了南方的大明。瓦剌首领也先以二千五百二十四人的强大使团阵容出使大明,却以三千五百九十八人的使团人数向大明冒领赏赐,又以劣等贡品高价向大明进行交易,却被宦官王振发现并给予驳回。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瓦剌也先本就有意和大明挑起战事,所以很多东西也就只是借期发挥而已。因此王振此举正好给了也先一个充足的借口,也先以此次贡品皆是自己儿子迎娶公主的聘礼,大明朝廷曾经答应将公主嫁给自己儿子,现在却失信赖婚,又侮辱贡使,不可容忍为理由逐向大明宣战。
正统十四年春末夏初,到处一片郁郁葱葱,生机盎然。气温已经开始节节攀升,各色花种也正直时节争奇斗艳。开春紧紧数月北部边疆大小战役已经不下数十战,城损人亡,物资匮乏,边疆将士各个虽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但怎奈朝廷昏庸无能,任用宦官奸臣当道,致使忠臣蒙冤,民生凋敝,天下民怨沸腾,国力与日聚下。大好河山也只能眼看即将落入它族之手。于此同时,南方安南国也窥视大明王朝已久,眼看北部瓦剌已然已经在北部得势,大有意图南下攻伐大明王朝之势,便也有意在大明南部边疆挑起战事,几欲独立。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