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会穿越的手表 > 第六十七章 撰写三字经

第六十七章 撰写三字经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如果一个女人一生都没有结婚生子,人生将是不完整的,现代还好一些,不喜欢结婚生子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领养一位小孩子,个人的想法得到了尊重。

    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位女子最圣洁的时刻,就是她成为伟大的母亲的时刻,养育子女看着子女长大成人。

    特别是古代讲忠孝。

    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孟子的《孟子·离娄上》,给出了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中无后为大。”

    第一句话可以解释为:“若不懂得顺从父母的意思,违背父母的心意,陷害父母于不义。”

    第二句话可以解释为:“当父母亲年老,为人子,若因家里没钱,无法侍奉父母亲,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

    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

    第三句话可以解释为:“为人子,若不娶媳妇,传宗接代,沿袭家火,过年过节,无后代为祖先扫墓、祭拜是为三不孝。”

    其实,这只是好几种解释的其中一种,不论哪种解释,都是在说,不孝的情况有很多种,但是以没有后代为首。

    很简单的一句话,让很多女子嫁出之后,最急的就是怀有身孕。

    当有了身孕,她的地位也会随之高涨,就连皇帝的妃子们也不例外,靠孩子来争夺地位,可想而知这句话效果多大了。

    在很多时期,如果一家没有后代,便成为弱点,被敌对势力攻击。

    一个好人因为没有后代,经过敌对言论的攻击,就变成了不孝之人,再也不会被重用。

    其实“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自十三经注疏《孟子·离娄上》。

    孟子的原文是: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但是赵岐的注释的篇章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以“忠孝”为主题的封建时代,就有了无上的魔力。

    在古代,不论是士族还是百姓,在自家长久没有子嗣的情况下,会把宗族内的其他孩子过继来,作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没有也会选择从外族过继,目的就是保证不断后。

    (ex){}&/  陈子俊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蔡琰不知道诗是抄来的自己却知道。

    只能装作谦虚道:“这三首诗,是我外出征战,偶然听到或见到的事,因有感触良多所以归来之后,将些事铸成诗句,其实这三首诗应该也没有琰儿说的那么好吧。”

    顿了两秒陈子俊摸着下巴,又补了一句:“虽然我也是那样认为的~”

    蔡琰听到前半段还以为陈子俊在谦虚,心想陈子俊有些太过谦虚了,没想到最后自己夸自己,蔡琰掩袖一笑:“陈大哥还真是风趣幽默,陈大哥没有想过写一卷诗经吗”

    陈子俊摸了摸下巴,若有所思道:“我所作的诗也足够撰写成书了,不如琰儿妹妹助我”

    蔡琰在脑中回想了一下,确实足够撰写了,这事自己有比较拿手,点了点头应了下来,两人开始忙活了起来。

    陈子俊突然想到了三字经,汉代还没有出现,拿起了竹简一字一字的刻了出来,蔡琰担心与陈子俊所刻重复,站起身来看陈子俊刻得是什么,小声的读了出来: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蔡琰心想这比起以往诗句,更像是给儿童启蒙的,看陈子俊又继续刻出来,越发觉得这不是诗句了,反而是从没有出现过的儿童启蒙书籍。

    字越刻越多,陈子俊掠过了汉代之后朝代内容,全书刻了下来,用了好几卷竹筒,天色也暗了下来。

    蔡琰用笔墨描绘着,陈子俊刚刻好,还没有颜色的字体,越发的喜欢自己未来的丈夫了,感觉快要达到仰视自己的丈夫了。

    蔡琰虽然写的手有些酸疼,但心里确一直是美滋滋的,自己还真是幸运,遇到了喜欢的人,又喜欢相同的事情。

    ps:

    “告诉大家两个好消息,第一是科二过了,作者还是非常聪明的吧,第二是恢复更新。”

    “感谢加菲猫大佬,伟伟大佬,无名指大佬,天尊大佬,不知所为大佬,在停更这些日子还依然支持作者。”

    “停更最难过的是两个月的坚持更新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