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美元宝贝》不是一部适合大众向的电影。
或者说,很大一部分观众是不喜欢在看电影的时候还要受到什么教育。
社会的毒打已经够多了,能轻松一点才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而作品无法娱乐观众,不能看的爽快,甚至看完心里塞塞的,毁了一天的好心情,能不骂人就算有素质了。
所以,理所当然的不能扩大放映。
即使如此,也有一部分观众开始失望了。
这部分人都是《坏家伙》、《微爱》、《狂怒》等电影入坑的,他们大晚上的来支持、抢票,就是想提前看到莱曼导演的新作。
结果这是啥?
文艺电影?
我来这就给我看这个?
就算《百万美元宝贝》是一部稍微与众不同一点的文艺向作品,但它本身的属性就让人喜欢不起来。
不过,这些人还是坚持着没中途离场,算是给自己曾经喜欢过的导演一个面子。
当然,有人不太满意,就有人特别喜爱。
从电影这种艺术诞生的那天起,就从没有能满足所有观众的作品。
随后,更大的转折点来了。
大屏幕上,麦琪在面对上一届的轻重量级拳王时,被很无耻的打法致残
慢镜头下,麦琪的颈部狠狠的砸在了休息用的小椅子上,似乎还能听到颈椎咔嚓的声响。
在这一刻,希拉里-斯万克的演技非常在线,痛苦的情绪也是能透过荧幕传导出来
或者说,好的表演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但在这么直观的镜头细节下,一些观众也感觉自己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那是他们在为麦琪的遭遇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一种传导的痛感与怜惜。
“这个演员以前没见过啊,演得真好。”
“嗯,是个好演员”
观众好友的讨论转眼间又被故事的发展重新吸引。
《百万美元宝贝》的魅力也开始慢慢显露出来。
它是一部很反常规的励志电影。
(ex){}&/ 有些破败的拳击馆、时常汗津津的拳手们和伤痕累累的身躯,很没有美感。
但这就是那些绝大部分平凡的拳击手,看客们只有鲜血挥洒在拳台上才会越加发狂的神情也会让人害怕。
可电影讲了很多,包含了更多——梦想、死亡,希望与绝望以及情感和爱。
这些永远陈旧、说得最多,却永远还会有新鲜感的主题,宏大的像整片天空遮盖一切,又渺小至极,时常漂浮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30岁了,穷苦潦倒还失去了亲情的人,但她心底有着对拳击痴狂的热爱,一无所有的热爱,就像电影里说过的一句旁白——如果拳击运动中有诀窍的话,那么这种诀窍就是不停的战斗,超越耐力的极限,超越折断的肋骨、破裂的肾脏和脱落的视网膜,赌上所有,记住,是所有。
女主正是如此的一个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场景,是她坐在深夜返家空无一人的班车上,城市霓虹像缓缓流动的灯河,可她的眼里没有这繁华的一切,只有旁人看来那么偏执的一点点热爱。
电影看完了,可我还在想着这么一个人。
也再没有谁像她一样,把所有的孤独变成继续拳击的努力。
我希望,日后我遇到迷茫,还能看到这部电影。
因为这个30岁的姑娘,会告诉我如何成为一个勇敢而又坚强的人。
《百万美元宝贝》讲的,也比大多数的励志故事都要励志。
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时代的主角,我们应该要学会接受自己的平庸,但不甘心的,应该是对生活的态度。
要迎面向上,而不能总是躲避。
因为活着本身,就是在逆流而上。
不断的前进、前进,一直的前进。
直到fighyayu。
人生不应该宣扬结果论,我们也需要这种《老人与海》的精神。
而电影里传递的强者态度,就是认识到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