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这个大汉我还能扶 > 第三百五十三章袁术末路 3

第三百五十三章袁术末路 3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下蔡城外,郭嘉率领大军来到了下蔡城!自从新蔡城被攻破后,纪灵弃城逃跑后!

    郭嘉率领着七万大军直接赶往下蔡!

    下蔡城,张清得知新蔡被攻破后,便让骑兵散开,到各地阻拦纪灵回到寿春城,但是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任何发现!

    其实纪灵选择了走庐江郡的方向绕回寿春城!所以张清派出的骑兵才没有发现纪灵的下落!

    但是这些现在都影响不到张清了,反正如今袁术已经要完了,纪灵在不在都没有问题了!

    也影响不到什么战局了,反正到现在为止张清一路都很顺利,唯一不顺利的,就只是冀州方向的战场了!

    冀州方向的战场上,曹操虽然率领援兵赶到,但是还是艰难的防守!

    袁绍看来此次是下定决心了!袁绍动用了三十万大军只为了在袁术灭亡以前攻下幽州地区!

    但是到现在为止,袁绍只是攻下了河间郡。河间郡都还有一个易县到现在为止都还在吕布的手中!

    吕布四万大军其中有一万大军是骑兵,但是凭借着三万步卒就把袁绍六万大军阻挡在了易县城外!

    下蔡城外,郭嘉率领大军来到了下蔡城,张清亲自出来迎接郭嘉同时还有孔融。

    几人进城后,孔融由于年纪大了,便先去休息了,倒是武安国跟随张清等人一同前往。

    今天张清特地在下蔡城设宴款待众将,这一年以来张清四处征战,众将也毫无休息的时间,张清对此也赶到特别的不好意思。

    虽然自己也是一样的,如今即将到八月节(中秋节)。本来是众将和家人团聚的日子,但是如今在外征战,于是张清便打算和众将一起过了,算是对众将和自己的一种安慰吧。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新唐书·卷十五志第五·礼乐五》载“其中春、中秋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及“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中春、中秋上戊祭之,牲、乐之制如文”。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

    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习俗。

    但这里张清很重视中秋节,就把以后的习俗全部都带到了这个时代中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的“举杯邀明月”,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在中秋节,虽然每个地方的习俗不同,但每一种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是在那之前,众将还要先商议如何对寿春城发动最后的进攻。

    寿春的袁术可以说如今已经把寿春城打造成为了一个铜墙铁壁一般的坚固了。

    如今张清虽然有大型攻城武器,但是对于坚固的寿春城来说都是菜一碟。

    寿春城内大概有二十余万百姓,城中粮草充足,兵源也很充足,所以对于寿春城,不打上半年,很难攻下来。

    但是张清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和袁术在这里耗下去了,北方的战事越来越严峻了,张清还要赶着回兵北方支援曹操。

    议事大厅内,张清坐在主位上,堂下文武分坐两侧。

    中间摆放着一个巨大的沙盘。

    这个沙盘是张清来到下蔡以后派手下大军到寿春附近绘画地图,然后把它临摹下来的。

    沙盘上显示的各处地形几乎都很接近真实的地形。

    寿春城两面有大河包围,能正面进攻的只有北门和东门。

    但是这两处也已经被袁术加固了,城墙修髙了两米多,也增加了好多的箭塔,让攻城的部队更加难以对寿春城进攻了。

    但是张清还是以为有机会的,既然南城和西城修建在河边,那就意味着水师可以在这上面行驶,但是如今自己的水师还在幽州和洛阳两地,想要把水师调往南方至少需要三个月,张清等不了这么多的时间了。

    幽州直沽塞也就是如今的天津市。

    天津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始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隋唐直至辽宋数千年的不断开发,在原始聚落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了早期文明。

    直金朝,天津地区因地利而成为戍守要塞-直沽寨;元朝又因海漕输转形成河港,在此建立海津镇;明朝设卫筑称之后,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天津渐渐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商业城市。

    到清代中叶以前,天津得河槽、海运和芦盐之利,已迅速发展成为北方的商业集散中心、拱卫京师的畿辅重镇。从咸丰十年(1八60〕被迫开埠至民国时期,是天津崎型发展阶段,一方面,作为工业大城市不断向近代化发展,另一方面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日益加深。

    直到1949年1月15日城市解放,天津才揭开了历史的崭新篇章。在距今约5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便已开始在此聚居和劳动生息了。蓟县城东五里发掘的围坊遗址,即为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殷商时期,天津北部山区分布着戌狄等少数民族的一些国。西周及春秋时期,这一地区是召公姬百及其宗支的封地。战国时期,今海河南北大致分属赵、燕两国,为燕、赵、齐争雄角逐之地。

    秦代天津地区属上谷郡。西汉时,天津地区南部属渤海郡的章武、东平舒、文安县;北部属渔阳郡的泉州、雍奴和右北平的无终县。

    泉州城遗址在今武清县的城上村,遗址范围内文物遗存丰富,有鬲、豆、陶釜、瓦当和印有“泉州”戳记的陶盆残片。在其东南11公里的双口镇也发现有“泉州”戳记的陶罐、陶钵等器物。东平村称遗址在静海西钓台村,遗址上散布着许多战国和西汉时期的文物。

    天津地区濒临渤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盐业生产条件,西汉王朝在全国公设盐官八处,条件地区就有泉州、章武两处,可见这里的制盐业在当时已占有一定的地位。天津枕河濒海,水运历史悠久。

    东汉末年,曹操破袁绍后北征乌恒,出于军事运输的需要,自建安十一年06始,先后开凿了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渠三条运渠,这是天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人工河流,也就自那时起奠定了华北平原上00余条大河道汇流至今天天津地区,循当时称作派河尾的今海河注入渤海的区域水文形势,同时还为这里后来发展成河海交通咽喉准备了条件。

    曹魏时处于派河口的漂榆邑(约今东丽区军粮城一带〕,无疑是这种有利条件形成之后不久出现的第一个原始河口港,输转、储存军需物资是它的首要职能。大业四年60八,随炀帝为东征高丽,命令开凿永济渠,“自洛口开渠,达于涿州郡,以通漕运”,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从此形成。

    大运河把黄河、淮河长江和在派尾河入海的华北平原诸河汇成的水系(即今河海水系〕,联成水道交通,遂使地近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航运之便的派河尾的地位更趋重要。

    金元时期是天津城市形成的早期阶段。元代在大都(北京〕附近屯田,直沽成为军屯的重要地区。

    “天津“这个名字出现于永乐初年,为朱棣所赐,因这里是他到京城夺取王位时的渡口,所以起名为天津,意为天子渡河的地方。

    永乐二年1404,天津作为畿辅要地正式设卫〔卫所是明朝的军事建置),故有“天津卫”之称。后增设天津左卫、天津右卫。

    天津三卫直隶于后军都督府,共有官兵16万余人149-1494间,天津兵备道刘福将卫城用砖包砌,建四座城门,分别题额为“镇东”、“定南”、“安西”、“拱北”城中心建鼓楼,鼓楼下起空心方城,从此天津城初具规模。此后天津成了离京都既近且大的漕粮储囤所。

    自从张清拿下幽州以后,张清便开始对这一地区进行发展,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了最大的一个水军基地。

    但是张清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水军将领,所以水师的规模并不庞大,但是天津的这个水师基地却是很大的。

    这里走共修建了十几个船坞,停泊着上百艘大型的艨艟战舰。

    同时还有三万水师士卒。

    这些水军士卒都只是训练几年,而且这些士卒都是张清准备未来对南方战场所准备的。

    暂时还不能调动,所以如今整个战场的压力全部压在了剩下的四万步卒设上了。

    同时还有孔融所率领来的两万大军。

    也好在寿春城只有两边城墙可以攻打,若是在多些的话,可能张真的会兵力不足。

    如今六万大军攻打只有两面城墙减少了大军分散,但是同时袁术大军也可以集中防御北城和东城两个方向,这也更加增加了张清大军进攻寿春城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