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粮食漩涡 > 第50章 大明朝的南北差距

第50章 大明朝的南北差距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迁都的第一批人员已经来到南京,此后南京将重新成为大明的都城。在大明成立之后,南北方的差距就很大。而此时,南北方的各种差距更大。

    这种差距,一方面是气候造成的,在农业时代,尤其是小冰河时期,低温和干旱,使南北方的粮食亩产量相差很大。另一方面,是随着西班牙和日本白银的持续留入,南方拥有更好的地理优势。而北方成了这场持续百年的通货膨胀受害者。

    朝廷之所以每年要通过漕运大量粮食来弥补北方的粮食缺口,就是因为北方一开始就容纳了过量的人口。九边军户,京城的官员群体,在北方建都,在稳定北方防线的同时,南方的赋税要增加很多。

    现在崇祯将都城移回南京,就会大幅度降低北直隶的人口总量。

    八月二十二日,崇祯开始在南京皇城办公。九月初一,第一次在南京举办大朝会,人数少了很多。

    崇祯和内阁大学士商议之后,颁布了大明的专利法。这是世界上第二部专利法。第一部专利法英国人早已经颁布。

    大明的专利法,规定版权专利在第一次公开印刷之后有八十年的保护期,重大专利有三十年的保护期,一般专利有十年的保护期。

    专利费用由技术方和购买方共同协商。工部将设立专利司,保护合法专利不受侵犯。为此专利权拥有者将按照专利费用的百分之十向工部缴纳专利保护费。

    对待商税,崇祯没有直接加收。而是通过改变盐税征收方式,以及专利保护费等多种方法,循序渐进式改变。毕竟税收越多,官场腐败就规模更大。

    通过减少征税对象,崇祯很容易就得到朝臣的支持。

    专利法规定,已经广为人知的技术或方法,不在保护范围。皇家研究院此时拥有很多新技术,但真正的核心技术崇祯不会公布。毕竟全世界保护专利的仅有英国和大明。

    此后,大明皇家研究院,申请了蒸汽机车,新式蒸汽轮机,钢丝绳三项新技术,被工部认定为重大专利。履带式蒸汽车被认定为一般专利。而炼钢炉保温材料配方,石油的蒸馏,被崇祯暂时保密。

    延安府的石油开采加工,一直规模不大。此时因为成本较高,没有扩大。

    田地遗产开征,已经是第二年了。共收到税赋五十八万两左右。以后会逐年上升。

    九月初一的大朝会,已经下发圣旨,停止明年的漕粮转运。淮河以南,原漕粮运到南京。各地方官府明年停征漕粮消耗的加赋。

    而北直隶皇庄售卖的近六百万两白银,崇祯经过多日的思考,决定分为三部分。给农业钱庄补充本金两百万两。目前农业钱庄的存银不多了。

    另外给大明皇家钱庄补充两百万,前面成立农业钱庄,本金就是从皇家钱庄抽调的。

    另外给王承恩留下的不足两百万,即使是两百万,在大明或欧洲,都是巨额资金。以战船为例,此时欧洲的主力战船,配置的重型火炮,只有五十到六十门。每门火炮在欧洲的价格,大约折合白银一千五百两左右。一艘这样的战船,总价值在十八万白银左右。

    所以近两百万白银,要如何才能高效利用呢?崇祯最后决定由王承恩再成立一家钱庄,主要经营各种机器设备的贷款。如果以田地抵押,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的八折。如果以住宅,机器设备等抵押,可以按照市场价格的五折。

    崇祯又举例说明,国内如果有蒸汽机车的需求,也可以贷款。

    九月初三,崇祯将信件通过大明皇家钱庄的信差发给王承恩。

    这样,崇祯名下的钱庄,将各有经营重点。

    此时南北方的经济差距和粮食缺口,导致北方经济很差。而北方的人均土地面积较多,崇祯通过土地抵押方式开展贷款,可以大大增加机器设备的购买能力。毕竟履带式蒸汽车,可以提高农业效率。

    崇祯对于工业项目的核心,仍然放在提高农业产量上。如果履带式蒸汽车大量使用,估计亩产量还可以有小幅度提高。目前履带式蒸汽车的售价是三百两白银。价格上很多人难以承受。

    河南大旱,有了抽水机,损失不是太大。而连续数年的大面积焚烧秸秆,也有效提高了田地产量和防止了大面积鼠疫和蝗灾。

    数年前,分散在豫西山区的流寇,因为官府防御力量的增强,如今大多数流寇已经随着抢掠难度增加,而选择混入了海外移民的队伍。河南,陕西,山西等地的王府,到了移民后期,也增加了对流民的招拢。

    而当初在陇南山区失去踪迹的流寇主力,大部分仍回到了陇南山区。赵率教离开陇南山区之后,这里的官军总数不多。

    大明北方的农民仍很穷困。只有抽水机普及的地方,状况稍微好一些。

    整个运河沿岸,水路,陆路,从北京迁到南京的人流,仍然很多。不过此时大明的总体情况,越来越好。和原本历史相比,要好很多。这也意味着人口数量远高于原历史。

    九月初八,大明顺风船厂传来消息,新建的船坞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了。此后的造船能力会大幅度提高。只是缺少足够长的龙骨,一直没有建造更大的船只。

    九月初十散朝之后,崇祯在书房召集了数位船厂工匠,询问了遇到的困难。一是没有更长的主龙骨,二是需要再增加新的船坞。

    崇祯对此前的船型速度很满意,至少比荷兰人的武装商船要快了很多。崇祯建议采用龙骨拼接技术。

    此时没有专门的力学试验,一切都依靠经验。崇祯建议用钢管和螺栓连接两根龙骨,这样就可以将十丈的龙骨变成二十丈稍多。为了谨慎,暂时先建造一艘,长宽比例定在六比一。这样建成之后,船只长度大约二十二丈左右,船宽接近四丈,吃水深度达到一丈五。总排水量接近一千吨。和欧洲的主流船只相当。

    排水量的增加,意味着加工时间大幅度延长。崇祯当场给工匠画了一个龙骨拼接的草图。

    即使增加工人数量,这艘试验船的加工周期,估计也要十个月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