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粮食漩涡 > 第59章 会试的主考制度

第59章 会试的主考制度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科举制度,起于隋唐,兴于两宋。到了明朝后期,已经形成一整套的固有程序。

    座师制度,是明代的产物。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会试主考官和进士之间的终生纽带。因此明朝的礼部尚书如果能在任内主持一次会试,就会积累足够的学生,为以后的进入内阁打下人脉基础。

    大明著名的权相,如严嵩,徐阶,张居正等,都因为主持过会试,而在朝中拥有很大的关系网。

    也有许多礼部尚书任职过短,恰好没有会试。只要朝中政局稳定,礼部尚书多数可以主持一次会试。因此礼部尚书被视为必然的内阁大学士未来人选。

    而于此对应,则是翰林院的庶吉士。这个职位只有殿试优秀者才能入选。在大明后期,已经形成了非进士(前两甲优秀者)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惯例。

    所以大明帝国上下,都非常关心会试的举行。会试名额与进士名额基本等同,如果没有大的意外,不会剥夺会试上榜者的进士资格。殿试的更多用意,是以策论重新划分进士的排名。从此三甲进士就成了同进士。在官场中与二甲进士及第形成很大的差距。

    前段时间崇祯对六部尚书选拔规则的改变,其实就是对这种已经变为清谈务虚风格的六部,逐步引入务实的风格。

    魏云中,袁崇焕,代表了地方督抚,有多年地方从政资历,类似的各地巡抚,多是三甲进士出身。如果不对内阁任职资格做出缓慢调整,这些人的官场终点,就是六部尚书。

    而周延儒,温体仁代表的,就是大明庶吉士群体。被人们视为储相。

    在这样的翰林院强化权力之中,六部高官(含左右侍郎)多数已经不通晓地方实务,从而使平生袖手谈心性成为一种潮流。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党争的激烈局势。

    三年一次的会试,为出任主考官的礼部尚书,带来的是大量学生和党争中的冲锋陷阵者。而近年来稳定的朝局,依赖的是崇祯的半数官员在大朝会上弹劾内阁大学士,才会免去大学士。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阁大学士被弹劾下台的机会。

    任何一个制度,在最初都是利大于弊。但在时间的冲刷之下,人们的趋利避害,会让原有的制度逐渐变得僵化,或不再适应变化的局势。这一切,仍然来自人性的贪婪。

    大明的党争,起初只是政见之争。后来就逐渐演变成官场继承人之争。最终因为连续两个少年天子继位(天启和崇祯),使朝局陷入了混乱。党争成了你死我活的局面。

    从二月初九,会试开始,一直到三月十六殿试结束,进士排名定榜,整个大明三年一次的殿试三甲才会成为焦点。

    南京城关注会试的同时,北京城的京津铁路已经到了最后的试验调试阶段。作为全世界第一条铁路,在正式通车之前有很多工作要做。

    二月十八,距离最后的通车还有十多天。三月初三,诸事大吉。京津铁路将进行通车典礼。宋应星需要对铁路的各种运营制度做出规定。此前试验用的货车车厢有点太小。类似的事情很多。

    在京城城墙外的火车站,宋应星召集了皇家研究院负责铁路修建的主管。宋应星逐步分析了前期试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宋应星在试验中,多次乘坐机车或车厢,和其他工匠一起,发现了很多小问题。如列车的车厢,最后加长车厢长度,增大车厢体积,减少车厢数量。最终每列机车只拖动四节三丈长的车厢。

    宋应星规定,火车从日出之后的整点时辰,从京城和天津相互发车,由于是单线行驶,对车站内会车,行驶速度都做出了规定。

    需要制造新的车厢,同时还要给各个火车站安排工作人员。整个京津铁路显得很忙碌。不时有机车拖动着车厢,在铁路驶过。

    此前龙华民的蒸汽机车已经制造完毕。准备在通车典礼之后,通过铁路将机车运到天津。随后装船前往罗马。

    此时的货车车厢,以木质结构为主。二月二十二日,新的一批货车车厢制作完成。此时来往于京津的大宗物资,仍以粮食为主。满载试验从二月二十二日开始进行。每节车厢的运输数量,已经提高到百石左右(约现代的七吨左右)。即使这样,已经远远超过了普通马车约五到八石的运输量。一列火车约相当于百倍左右的马车运输量。

    最早开行的一列火车,可以在当天到达终点(火车夜间停运)。这是宋应星多次试验之后,反复衡量之后的结果。其他火车需要在第二天到达终点。

    北京户部的官员也多次到车站考察,以便于为正式通车之后的货运制定合适的价格。在短短的京津铁路,铁路由于地形原因,成本很低。宋应星则以未来许多山区需要修建铁路,成本会很高等诸多理由,最终为货运价格争取到马车价格的一半。在是否进行客运业务上,宋应星需要时间来观察铁路运输的安全性。

    三月初三辰时,京津铁路正式通车运营。运输价格与运河船运价格相比略高。但通行时间大大缩短。宋应星的高价方案,使铁路的盈利能力很高。当时京津之间的运输,以天津往京城的运输为主。京城到天津,需要运输的物资很少。

    三月初三巳时,龙华民的十台蒸汽机车,将分批从京城出发。对新的货车车厢,龙华民也了五十辆。所以此时从北京到天津,不断行驶着长长的列车,多出来的就是未来到欧洲的机车和车厢。

    直到午时,参观通行典礼的北京六部尚书才离开火车站。范景文和耿如杞二人尤为惊讶。毕竟二人久在地方,对铁路的作用比那些翰林出身的官员更为认可。范景文担任工部尚书,耿如杞担任刑部尚书。二人对铁路的支持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