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和陈承芳的交谈,郑芝龙对股票发行有了更多的认识。一方面要让出部分管理职位,一方面要让出部分利润,如果利润没有大幅度增加的可能,发行股票就没有必要。而此前郑芝龙的船只建造,多数是自己使用,因此没有明晰的账目。
在陈承芳的建议下,如果郑芝龙真要为船厂募集资金,就必须将船厂账目独立。而明远公司,这些年在傅启光的协调下,一直是独立核算。
明远公司属下的船只,以移民运输为主,兼营海外贸易,与郑芝龙的水师和倭国贸易船队是独立核算的。此时一千料到两千料的船只,大约有五百余艘,单次运输移民约八万人左右。运输费用根据岛屿不同。大约占据了移民运输船只的一半。每年移民的运输次数在四到五次不等。去年的实际利润大约有五十七万两(扣除给宫中缴纳的十万两之后)。
由于明远公司此前有傅启光的监督,因此建议郑芝龙通过明远公司募集资金。虽然没有明远公司的具体账目,但郑芝龙承诺,以新的董事会最终核算为基准计算总股本。
宗晋的股票交易公司最终同意了郑芝龙的资金募集要求,给明远公司的总资产初步评估为二百八十万两,允许募集资金六股。
就这样明远公司顺利募集到资金。而船厂的资金募集,需要全面理顺财务关系,如船只调拨到水师(含商贸船队)或明远公司如何核价。同时明远公司需要在富民钱庄开立公用账户。
随着更多公司在富民钱庄设立账户,银币的铸造数量会大幅度提高。
而此时除了发行股份,平时的股票交易几乎没有。大家毕竟都是刚买的股票。
随着明远公司的股票发行,咨询发行股票的人员开始增加。
明远公司这些年,虽然增加了许多船只,仍然不能满足海外移民的需要。因此新购船只,继续占据移民市场主流成为必然。而明远公司募集资金,更多会按照市场价格流入郑芝龙的泉州造船厂。这为泉州造船厂将来募集资金会带来便利。
南京股票交易公司的消息,很快就传到苏州,杭州等地,前来咨询股票发行的人很多,但听了宗晋的详细介绍,很多人打消了念头。也有一些人认真考虑股票发行的利弊。
此时由于大明的持续移民和倭国与建虏的船只军备竞赛,整个亚洲的船只价格上升较大。机器制造船只,加快了船只建造速度。但此时的造船厂很少,主要是工匠缺少。
四月十三日,崇祯在书房召见了宋应星。崇祯详细询问了目前铁路修建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平原地区修建铁路的工程进度和总预算。对宋应星提出的火车夜间行车问题,崇祯说过段时间再决定。又询问了船用蒸汽轮机的最新研发进度。对于运河船只配备蒸汽轮机,崇祯让宋应星继续等待。目前重点是为三千料大船制造大型蒸汽轮机。这艘试验船很快要下水。
崇祯让宋应星专门负责大型船用蒸汽轮机的最后研发和安装。此时京津铁路已经有专门的运营公司管理。所以崇祯又问到铁路修建中工匠的数目,能否应付更长的铁路修建和多条铁路修建。
其实在平原地带修建这种简易铁路难度不大。而目前铁路的承重能力要求不高。宋应星考虑之后,说多条铁路修建,核心是铁轨的制造能力。毕竟铁路是钢铁消耗大户。
崇祯给宋应星讲了徐州钢厂准备投建,同时准备加大炼钢炉的容量。对于资金问题,崇祯说可以通过股票交易公司募集。
随着大明推广抽水机的计划逐步宣传到各州县,太原,北直隶等地的铁作坊都开始加快抽水机的制造。北直隶皇庄的部分抽水机,已经到了更换的时间,毕竟新式的手动抽水机更省力。而抽水机有很多磨损部位,很多人就选择了购买新的抽水机。
崇祯七年的天气,降雨量高于近几年。即使没有严重干旱,但抽水机的作用仍很明显。毕竟总的降水量不是太多。
四月十五大朝会,崇祯敦促吏部尽快安排好新科进士的职位。今年空缺职位很多,新科进士的职位安排难度不大。
四月十七日,大名知府卢象升来到南京。此时卢象升在大明朝堂,没有多少印象。(卢象升在原本历史上因为到北京城勤王,被很多人注意到。)崇祯此前很少过问官员的职位调整,将卢象升召到京城,有意让卢象升在皇家书院任职。
四月十八,崇祯在偏殿召见了卢象升等多人,有到京城述职的,有即将离开京城去外地任职的。
当着众人,崇祯问卢象升:"卢爱卿自幼苦读,二十余岁就高中进士。是否愿意到皇家书院教导学生?"
卢象升答道:"回吾皇。太子年幼,老师甚多,想必不缺少象升一人。如果皇帝念及众民之苦,象升更愿意在京城以外主政一方,造福百姓。待太子年岁稍长,象升愿为吾皇效劳。"大殿之上,还有内阁大学士钱龙锡,吏部尚书胡应台,兵部尚书袁崇焕等人。大殿之上所有人都为卢象升的壮志震撼。毕竟到皇家书院,是一个很有前程的官职。
看到卢象升的态度,崇祯也很赞赏。卢象升此时仅三十四岁,已经做官十二年了。崇祯问吏部尚书胡应台:"胡爱卿,依你之见,可有合适职位给卢爱卿安排?"
胡应台回到:"卢知府在大名府担任知府多年,考评上等。现在官职已经是正四品。按例应该晋升为从三品,而三品职位需要庭推。臣会在五月初一大朝会上,列出需要庭推的职位和人选。"
崇祯随后又嘱咐即将离开京城到地方任职的各位官员,北方官员务必做好抽水机推广的协调工作。
这其中就包括到开封府担任知府的傅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