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公元六百七十四年春,时含元宫中处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好一番热闹模样。待那锣鼓喧声过后,太子李弘领了左右金吾卫自皇城而出,携彩礼迎娶太子妃而去。
长安街上,惹得那城中百姓个个竞相观看。麟德殿外,高宗武后携文皇子、宗室群臣具新服,只待太子迎娶太子妃归来。数个时辰后,太子李弘迎娶太子妃归来,砰然一声响,花轿随之落地,众人视线纷纷聚向花轿。
遂即,花轿内太子妃一身红嫁衣裳而出,礼部尚书皇甫常伯上前向众人行礼后宣礼册道:
初春之际,金玉之时。
美景良辰,天作佳偶。
含元宫阙,成此姻缘。
莺燕白首,相携相拥。
此生无散,鱼水相融。
皇甫常伯一声“吉时已到”,太子李弘携太子妃入殿,行拜天地之礼。行了礼,众人送了祝福,新人送入洞房,高宗宴请宗室群臣于麟德殿。随之,宫人乐舞升起,上制乐章《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等,诏有司诸大祠享即奏之。
说来也巧,数日之后,李令月便患了病,宫中御医诊治为风寒束表,于是上官婉亲自取了药材,按御医之方煎了荆防败毒散于李令月服下,然又几日过去,李令月病情非旦未见好转,还有所加重。见况,武后召来御医之首刘神威,还未等刘神威开口,武后便已怒道:“一连数日,小公主仍不见好转,是何情况?”。刘神威惶恐,心里暗想道:“据实回答,便是承认诊断错误,若说他由,又是欺上之罪。”两难之下,仓促之间,刘神威只得回道:“药效作用需要时日,再有三日,小公主必有好转。”武后道:“三日之后,小公主若未好转,你等治罪一等。”
刘神威退回御医院后,即开了一补气的方子交由上官婉儿煎熬,自己则起身寻找恩师孙思邈而去。
而上官婉儿煎好药,正欲喂给李令月时,病床上的李令月有气无力的说道:“婉儿姐姐,月儿是不是要死了啊,月儿不想死,月儿还没有见到恩人呢。”听此上官婉儿眼里现了一丝红润,恨不能替其而病,一语心疼道:“月儿莫要多想。”上官婉儿轻轻吹了勺子里面的汤药,喂到李令月嘴前,道:“月儿且先喝了这些汤药,好让身体早日康复,那时婉儿便与月儿一道去寻恩人。”
李令月这才心愿喝了几口,谁这才喝了几口,李令月就喝不下去了,道:“月儿实在喝不下去了,婉儿姐姐,月儿下次再喝好吗?”见此上官婉儿只得将汤药放到一边。
一连数日,李令月病情未见好转,皇兄们也是格外担心。一日,李弘卯时而起将手中事务处理过半,剩余将事务推后,辰时时便乘马出了东宫,叫开承天门金吾卫,快马加鞭直奔西市而去,只因李弘听闻李哲言西市有一善做奶酪浇鲜樱桃的甜点师傅,而李令月恰好甚爱此甜品。
西市离东宫距离颇远,李弘行至西市时正值辰中,西市大门才开不久,甜点师傅应是刚刚开张,李弘心想定要快些前去,不然人多只能排队等候了。
虽已快马加鞭,仍是晚了些时分,行至甜点师傅店铺时,已是多人排队,李弘不得不下马等候。
等侯之中,李弘不经意看见前面似有熟人,定眼一看,正是李贤、李哲、李旦三人。李弘走上前去,问道:“三位皇弟来此也是为月儿购奶酪浇鲜樱桃?”三人回道:“正是如此。”李弘叹道:“皇兄不及三位皇弟速度啊。”李贤道:“皇兄事务繁忙,东宫离西市又远,此心重矣。”一旁的甜点师傅道:“四位皇子买是不买?”四人异口同声道:“买,怎是不买。”四人各自点了甜点。
只见甜点师傅取了鲜摘樱桃,装入盘中,浇以密制奶酪,将奶酪浇鲜樱桃一份交由李弘;师傅又将酥微微加热到近乎融化,拌入蔗浆与蜂蜜,器皿上滴,成山峦起伏之状,经冷冻定型,插些彩树、假花,交又酥山一份于李贤;同时师傅将早早滤好的熟豆泥制成“灵沙臛”,将糍糕夹入灵沙臛做馅,糍糕于灵沙臛中半体透明,隐约而映,好生秀色,装盘完成,师傅将“透花糍”交由李哲;最后师傅进了店铺,里取了密制樱桃果为馅的“樱桃毕罗”一份交由李旦。三位皇兄见皮内樱桃色不变,紫红如鲜,粉皮之内朦影玲珑,秀人,刹为惊人。三人问道:“皇弟此甜点真是令人垂涎三尺。”吓得李旦连忙盖紧食盒道:“月儿之食,三位皇兄莫要多想。”
四人携甜点前往含元仙居殿,进入大殿,上官婉儿见四位皇子前来,连忙行礼,本是平常一般行礼,只起身的一刹那,上官婉儿瞧见李贤,觉他容貌俊秀、举止端庄。上官婉儿生于皇宫,见过最多的男子便是高宗与太子李弘,高宗高高在上,太子李弘平日严厉,看见李贤,真是与众不同。李贤冲上官婉儿一笑,上官婉儿心里一悸,连忙低头不敢多看。
李令月闻四位皇兄前来,心喜无比,虽是病了不少时日,仍叫上官婉儿扶自己起身相迎,四人见此连忙扶李令月坐下。着急中,李贤的手触碰到上官婉儿的双手,上官婉儿瞬间收回双手,脸红些许,心跳加多,又低下头去。李贤见此作之一辑道:“姑娘,情急之下,无意冒犯,还望姑娘能宽恕一二。”上官婉儿道:“不敢,沛王言重了。”为缓尴尬,太子李弘取出甜点道:“看皇兄们给月儿带了月儿最爱的甜点。”李令月心喜而笑,各甜点尝之一口道:“月儿想看影子之戏了。”四人二话不说,即令人取来戏具,临时起了戏台,李弘饰了吕布、李贤饰了关羽、李哲饰了张飞、李旦饰了刘备,为李令月舞了一段三英战吕布。
幕布前李令月看着四位皇兄的演绎,幕布后上官婉儿为四位皇子击乐。四位皇子中,上官婉儿时不时偷望李贤一眼。上官婉儿望向李贤的黑眸,里面平静无一丝波澜,却出奇的深邃迷人,那里倒影着上官婉儿的身影,突然得上官婉儿笑了,不知为何而笑。
此时,退了朝的高宗和武后入了仙居殿,瞧见此情此景,异常心喜。二人巧然绕到李令月身后,武后申手示意众人莫要出声。戏声中,尝了自己喜爱甜点几口,李令月便睡了过去。高宗武后心情由喜转向心疼。高宗特下昭,能治愈小公主者,赐万金,官进一品。
且说那刘神威,自出皇城后,一连几个时辰,终于在城外的乡里寻到恩师孙思邈。刘神威见了恩师,言了宫中情况,孙思邈即随刘神威回宫。
回宫后,刘神威上奏高宗,高宗听闻孙思邈到来,便于宣政殿中召见孙思邈。高宗道:“孙爱卿不在这几日,小公主便患重了病,御医未能治愈,苦了小公主数日,朕与皇后恨不能为其分担些许。爱卿若能治愈小公主,朕定有重赏。”孙思邈道:“治病救人本是医者之心,还望陛下领臣前去,莫要耽误了病情。”说罢,高宗领了孙思邈往仙居殿而去。
到了仙居殿,孙思邈先是寻问了一番上官婉儿李令月这几日的病情状况,然后取出一条红线,使上官婉儿将线的一端系在李令月的右手腕上,一端从疏帘后拉了出来。
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没过片刻,便诊断病因,风寒束表为虚,出血之热为实。遂即,孙思邈开了药方,令上官婉儿取药煎熬。孙思邈又对高宗道:“回陛下,此乃罕见出血之热,应由宫中鼠疫传染而来,幸得发现及时,不然老臣恐难医治,小公主服了老臣所开之药,应无大碍。”说罢又取了一药方盛于高宗道:“些乃药方两副,一副陛下令人煎熬宫中人人服用,一方按药配好洒入宫中及长安水源,以防不测。”高宗令人照办,长安幸过一劫。
两日后李令月果然大愈,高宗喜道:“孙爱卿妙手回春,朕定当重赏,不知孙爱卿有何所求,说来朕定当帮之一二。”孙思邈道:“禀陛下,臣年事已高,恳请陛下允臣告老还乡,安享晚年。”碍于情况,高宗特赐他良驹一匹及已故鄱阳公主的宅邸一座。
数日后,孙思邈离开长安,临走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于长安城春明门前设下酒水,以礼相送。
时光而逝,八月已至,时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上书高宗、武后,为避先帝、先后之称,请愿高宗称天皇,武后称天后,高宗武后自此改称天皇天后。
又至冬季十二月,天后上建言十二条,请王公百僚皆习《老子》,每岁明经一准《孝经》、《论语》例试于有司。又请子父在为母服三年。天皇都予同意,下诏颁布施行;此诏下达,百姓欢举。
又一年,长安安居,百姓乐业,天皇、天后下诏不日将要东寻洛阳,领太子李弘、小公主李令月共视之。
出发前日,沛王李贤于自己府邸宴请太子一聚。宴会上,兄弟二人其乐融融,饮酒无数。
次日,众人整装出发前往洛阳,走时天皇再三嘱咐李贤、李哲、李旦兄弟三人定要妥善处理长安之事,若有不决,请示大理寺卿张文瓘。
东巡路上,李令月总是趁停队休息之时,采了些花朵,戴于头上,跑去李弘的车驾,问道:“弘哥哥,月儿好看吗?”李弘放下手中谏书,摸了摸李令月头道:“好看,月儿比天上的嫦娥仙子还好看。”李令月听完心花路放原地转了好几个圈。
行至合璧宫绮云殿,天后叫来太子李弘亲授治国之道,时恰逢午夜,夜空异常,慧星划过。
次日,宫人传出太子李弘于昨夜猝死绮云殿,死因成谜,生年仅二十三岁,时天皇、天后、小公主三人为此悲痛不已。至此,天皇失去善处军国大事之接班人,天后失去孝顺仁德、体恤民情之爱子,小公主少了一位宠爱自己之皇兄。
数月以后,天皇破例追赠太子李弘为帝,谥号“孝敬”,又以天子礼仪葬于恭陵。
公元六百七十五年,正是三月莺飞草长时,天皇所患风眩又犯,相比从前更为厉害,天皇便与群臣商议道:“自诛上官仪后,每视上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今太子离世,朕风眩严重,军国大事不可一日无人处理,朕欲下诏令天后摄国政,众爱卿意下如何?”次议一出,朝中群臣皆言反对,中书侍郎郝处俊谏道:“陛下奈何将高祖、太宗的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任给天后啊!”天皇因而暂时停议。天后得知,大怒道:“迂腐,朝中群臣真是越来越迂腐了。今太子离世,陛下风眩严重,沛王、英王只知玩鸟斗鸡,朝中军国大事交其处理如何了得?”于是召大批文人学士,大量修书,先后撰成《玄览》、《古今内范》、《青宫纪要》、《少阳正范》、《维城典训》、《紫枢要录》、《凤楼新诫》、《孝子传》、《列女传》、《内范要略》、《乐书要录》、《百僚新诫》、《兆人本业》、《臣轨》等书以对朝中异声,又密令这批学者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中书侍郎之权力,此番情景时人称作“北门学士”。
一月后,朝中有人密奏天皇孝敬皇帝乃被天后下毒所杀。太子监国,刚正不阿,有害天后之势,正如当初上官婉仪之事。天皇听此心有动摇,朝中天后势力越来越大,为求平衡,天皇改立李贤为太子,遂即,天皇唤来大理寺卿张文瓘。张文瓘穿了官服,去了含元太液池,池旁天皇在观望水中鱼儿。张文瓘见了天皇,行礼起身,天皇即道:“爱卿可知朕唤你前来是为何事?”大理寺少卿道:“臣想臣知道。”天皇道:“如此,速去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