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唐太宗手迹

    唐太宗手迹

    李世民酷爱书法,其书法以隶书见长,并且酷爱书法名品《兰亭序》,亲自写《晋书·王羲之传赞》。 [53]

    贞观十四年(640年),李世民将自己的真草书屏风以示群臣,笔力遒劲为一时之绝。尝谓朝臣曰:“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又云:“吾临古人之书,殊不能学其形势,惟在其骨力。及得骨力,而形势自生耳。”

    诗作

    李世民诗

    《赐房玄龄》 《饮马长城窟行》 《帝京篇十首》 《正日临朝》 《幸武功庆善宫》

    《过旧宅二首》 《还陕述怀》 《入潼关》 《辽城望月》 《春日玄武门宴群臣》

    《出猎》 《冬狩》 《春日望海》 《临洛水》 《咏司马彪续汉志》

    《首春》 《初晴落景》 《度秋》 《望终南山》 《初春登楼即目观作述怀》

    《秋日即目》 《山阁晚秋》 《秋暮言志》 《喜雪》 《仪鸾殿早秋》

    《赋得李》 《赋得夏首启节》 《咏雪》 《赋得浮桥》 《秋日斅庾信体》

    《秋日翠微宫》 《置酒坐飞阁》 《初秋夜坐》 《月晦》 《赋得白日半西山》

    《赋得含峰云》 《冬宵各为四韵》 《秋日二首》 《望雪》 《谒并州大兴国寺诗》

    《远山澄碧雾》 《冬日临昆明池》 《守岁》 《除夜》 《咏兴国寺佛殿前幡》

    《春池柳》 《芳兰》 《咏桃》 《赋帘》 《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

    《琵琶》 《咏乌代陈师道》 《咏饮马》 《赋得残菊》 《于太原召侍臣赐宴守岁》

    《咏弓》

    《赋得早雁出云鸣》

    《赋得临池柳》

    《赋得临池竹》

    《三层阁上置音声》

    《咏小山》

    《赐萧瑀》

    《辽东山夜临秋》

    《两仪殿赋柏梁体》

    《饯中书侍郎来济》

    《句》

    《咏雨》

    《登骊山高顶寓目》

    《过慈恩寺》

    《五言延庆殿集同赋花间鸟》

    《赐李白药诗》

    《送魏征灵座》

    《采芙蓉》

    《威凤赋》 《重幸武功》

    《登三台言志》 《元日》 《赋尚书》 《咏风》 《咏雨》

    《伤辽东战亡》 《望送魏徵葬》 《赋得花庭雾》 《宴中山》 《咏烛二首》

    《赋得弱柳鸣秋蝉》 得李》 《赐魏徵诗》

    轶事典故编辑

    改名世民

    据两唐书的太宗本纪,李世民曾经于四岁时与父亲李渊郊游时,见一识相术之士,其相士先赞李渊为贵人,又赞世民,说其“凡二十岁,必能济世安民”。李渊后遍寻相士不获,并将其改名为李世民(亦即李世民本名可能并非李世民)。 [54]

    箭术无双

    史书记载,李世民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中,最有名的是一张两米长的巨阙天弓。

    李世民有次与敌对战前,仅率领一名骑兵一起充当侦查工作。途经一处草原高地,因为太累与士兵一起睡着,被敌人发现,本来意欲围杀李世民。此时突然有一条蛇追老鼠,奔到骑兵脸上,惊醒骑兵,才发现身边都是敌人,于是李世民与骑兵上马逃亡,李世民本人左右开弓,百发百中,终于逃出追击。

    虎牢关之战时,李世民对尉迟恭说:“我拿着弓箭,你手持马槊相随,即使有百万大军又奈我如何!”足见他对自己箭术的自信。 [55]

    李世民继位前曾任天策上将,设天策府。李世民继位后在苑囿内狩猎,有一群野猪奔了出来。李世民四箭射杀了四只,但还是有一头雄壮的公野猪冲到近前。吏部尚书唐俭慌忙下马,与之搏斗。李世民拔剑砍死野猪,笑着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原来唐俭曾任天策府长史。唐俭当即回答道:“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理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李世民觉得唐俭说得有理,于是停止了狩猎。

    小鸟依人

    成语小鸟依人出自唐太宗之口:

    褚遂良是唐朝著名书法家,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变化多姿,自成一家。因为精通书法,被魏徵推荐给唐太宗,并受到太宗的赏识。

    李世民坐像

    李世民坐像

    唐太宗任命褚遂良担任起居郎一职,专门记载皇帝的言行起居。有一次,唐太宗问褚遂良:“你每天记载我的言行起居,我可以看看吗?” 褚遂良回答说:“如今设立起居郎的职务,如同古代的史官,善行恶行都要记录在案,以督促皇帝不犯错。我从未听说皇帝本人要看这些内容的。”唐太宗又问道:“如果我有不好的言论、行为,你也要记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您的一言一行,我都要记下来。”

    不久之后,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我今天要当面评论你们的功过得失,引以为鉴,使你们警惕。说者没有过错,听者自己改过。”说完他就看着长孙无忌说:“你善于避嫌、随机应变,但是领兵打仗不是你的长项。高士廉博览群书,悟性很高,临危受难不变节,做官也不拉帮结派,但是缺少直谏的勇气。”唐太宗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56]

    房谋杜断

    《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说:唐太宗同房玄龄研究国事的时候,房玄龄总是能够提出精辟的意见和具体的办法,但是往往不能作决定。这时候,唐太宗就必须把杜如晦请来。而杜如晦一来,将问题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龄的意见和办法。房、杜二人,就是这样一个善于出计谋,一个善于作决断,所以叫做“房谋杜断”,形容他们各具专长而又各有特色。 [57]

    一代楷模

    成语一代楷模是李世民夸赞李靖的话:

    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受到的封赏也不少,应该急流勇退,早点解甲归田,免生后患。所以趁唐太宗派他去访察民俗的机会,说自己的脚有毛病,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见他的奏书写得十分恳切,便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派中书侍郎牟岑少去传他的旨意说:“我看自古以来,身居富贵而能知足的非常少,不论是愚人还是智者,都莫能自知。有些人没有什么才能,却硬是要占据官职;就是有了病。也勉强留着不肯辞官,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58]

    亲属成员编辑

    家世

    1父族

    高祖:李天赐

    曾祖:李虎,西魏陇西襄公,追尊唐太祖

    曾祖母:梁氏,追尊景烈皇后

    祖父:李昞,北周唐仁公,追尊唐世祖

    祖母:独孤氏,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第四女,追尊元贞皇后

    父亲:李渊,唐高祖

    2母族

    母亲:窦氏,追尊太穆皇后,即唐高祖李渊皇后

    外祖父:窦毅,北周神武郡公(肃公)。

    外祖母:宇文氏,北周襄阳长公主(其父:宇文泰,西魏安定郡公(文公),追尊北周文帝)

    外曾祖父:窦岳

    兄弟姐妹

    兄弟:李建成、李玄霸、李元吉、李智云、李元景、李元昌、李元亨、李元方、李元礼、李元嘉、李元则、李元懿、李元轨、李凤、李元庆、李元裕、李元名、李灵夔、李元祥、李元晓、李元婴。

    姐妹:长沙公主、襄阳公主、平阳公主、高密公主、长广公主、房陵公主、九江公主、庐陵公主、南昌公主、安平公主、淮南公主李澄霞、真定公主、衡阳公主、丹阳公主、临海公主、馆陶公主、安定公主、常乐公主。

    后妃

    皇后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雕像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雕像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六月,被册封为皇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顺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 [59]良佐”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

    妃嫔

    姓名

    子女

    备注

    韦贵妃

    韦珪

    纪王李慎、定襄县主、临川公主

    无

    杨贵妃 不详 赵王李福 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

    燕德妃

    不详

    越王李贞

    江王李嚣

    贞观元年封贤妃,十八年封德妃

    郑贤妃

    不详

    无子

    无

    徐贤妃

    徐惠

    不详

    才人,再迁充容;追封为贤妃

    杨妃

    不详

    吴王李恪、蜀王李愔

    隋炀帝女

    阴妃

    不详

    齐王李佑

    后被贬为嫔

    杨婕妤

    不详

    不详 无

    韦昭容

    韦尼子

    不详 初嫁王世充长子王玄应

    萧美人

    不详

    不详 无

    武才人

    武则天

    无

    贞观十一年,封为五品才人

    崔才人

    不详

    不详 无

    萧才人

    不详

    不详 无

    王氏

    不详 蒋王李恽 无

    子女

    儿子

    太子李承乾:母长孙皇后,贞观十七年谋反按律应赐死,因太宗不舍,最后只废为了庶人,后卒于黔州

    楚王李宽:母不详,出继给叔父楚哀王李智云,早薨,无后

    吴王李恪:母隋炀帝女杨妃

    魏王李泰:母长孙皇后,争夺皇位被贬后,又重新进封为濮王。永徽三年,逝于郧乡县

    齐王李佑:母阴妃,贞观十七年发动叛乱。事败,赐死于内省,贬为庶人,国除

    蜀王李愔:母隋炀帝女杨妃,后被废为庶人,死于流配巴州

    蒋王李恽:母王氏,妃元氏。诬告谋反,惶惧自杀。

    越王李贞:母燕德妃。参与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霍王李元轨反武则天失败,服毒自尽。

    唐高宗李治:母长孙皇后

    纪王李慎:母韦贵妃,妃陆氏

    江殇王李嚣:母燕德妃,贞观六年薨

    代王李简:母不详,贞观五年薨,无后,国除

    赵王李福:母杨贵妃,贵妃之位是否为追封待考,妃宇文氏

    曹王李明:母巢刺王妃,妃元氏。永淳年间,因为和废太子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贬至黔州。都督谢佑逼李明自杀。玄武门之变后,巢刺王妃居于宫内抚养李元吉庶女归仁县主。归仁县主生母去世,太宗亲写诏令安慰县主。 [60]

    女儿

    襄城公主:母不明,下嫁萧锐,永徽二年薨,陪葬昭陵 [61]

    汝南公主:第三女,母不明,早亡

    南平公主:母不明,先嫁王敬直,王敬直获罪流放岭南,改嫁刘玄意,陪葬昭陵

    遂安公主:母不明,下嫁窦逵。逵死,又嫁王大礼,陪葬昭陵

    长乐公主:名丽质,母长孙皇后,下嫁长孙冲,贞观十七年薨,陪葬昭陵

    豫章公主:母下嫔,长孙皇后养,下嫁唐义识,陪葬昭陵

    巴陵公主:母不明,下嫁柴令武,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比景(北景)公主,立庙于墓

    普安公主:母不明,下嫁史仁表,陪葬昭陵

    东阳公主:母不明,下嫁高履行

    临川公主:第十二女,字孟姜,母韦贵妃,下嫁周道务,永淳元年薨,陪葬昭陵

    清河公主:李敬,字德贤,母不明,下嫁程怀亮,薨麟德元年,陪葬昭陵

    兰陵公主:李淑,字丽贞,母不明,下嫁窦怀悊,卒年不晚于显庆四年;墓志为第十九女,与新唐书不符,陪葬昭陵

    晋安公主:母不明,下嫁韦思安,又嫁杨仁辂,陪葬昭陵

    安康公主:母不明,下嫁独孤谋,陪葬昭陵

    新兴公主:母不明,下嫁长孙曦,陪葬昭陵

    城阳公主:母长孙皇后,下嫁杜荷,坐太子承乾事诛,又嫁薛瓘,咸亨二年薨,陪葬昭陵

    高阳公主:母不明,下嫁房遗爱,因“房遗爱谋反案”,永徽四年赐死,显庆中追赠合浦公主

    金山公主:母不明,早亡

    晋阳公主:字明达,小字兕子,母长孙皇后,皇后病逝后,由太宗亲自抚养,惜十二岁早亡。

    常山公主:母不明,未及下嫁,薨显庆时

    新城公主:母长孙皇后,初封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长孙诠显庆四年获罪流放巂州,改嫁韦正矩,龙朔三年暴亡,陪葬昭陵

    艺术形象编辑

    文学形象

    《大唐秦王词话》 明朝·诸圣邻著,又名《唐秦王本传》、《唐传演义》、《秦王演义》《西游记》

    《说唐》

    《隋唐演义》

    《唐史演义》

    《兴唐传》

    《大唐双龙传》

    影视形象

    1982年

    少林寺

    王光权

    1984年

    决战玄武门

    苗侨伟

    1984年

    武则天

    江汉

    1986年

    一代女皇

    梁修身

    1986年

    西游记

    张志明

    1987年

    大运河

    刘青云

    1990年

    大唐名相

    佟瑞敏

    1992年

    侠骨风流

    王志飞

    1993年

    唐太宗李世民

    林俊贤

    1995年

    花木兰

    黄海冰

    1995年

    武则天

    鲍国安

    1996年

    隋唐群英会

    张兆辉

    1997年

    游龙惊凤

    焦恩俊

    1996年tvb

    西游记

    郑柏麟

    1998年tvb

    西游记贰

    潘志文

    1998年tvb 云海翻腾孙悟空 潘志文

    2002年

    齐天大圣孙悟空

    高雄

    1998年

    镜花缘传奇

    濮存昕

    1999年

    布袋和尚

    张兆辉

    1999年

    西游记续集

    张志明

    2000年

    新少林寺

    樊少皇

    2000年

    乱世桃花

    翁家明

    2000年

    文成公主

    洪宇宙

    2001年

    大唐情史

    唐国强

    2003年

    隋唐英雄传

    郑国霖

    2003年

    移山倒海樊梨花

    陈宝国

    2003年

    烽火奇遇结良缘

    廖启智

    2004年

    大唐双龙传

    阮德锵

    2004年

    千古风流一坛醋

    杨升

    2004年

    傻小李元霸

    于洋

    2004年

    秦王李世民

    何润东

    2004年

    无字碑歌

    刘威

    2005年

    至尊红颜

    寇振海

    2006年

    薛仁贵传奇

    王卫国

    2006年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

    李俊锋

    2006年

    贞观之治

    马跃

    2006年

    开创盛世

    沈晓海

    2007年

    贞观长歌

    唐国强

    2009年

    大明宫

    刘长纯

    2010年

    少林寺传奇2

    林志颖

    2011年 西游记 汤镇宗

    2011年 武则天秘史 唐国强

    2011年 卜案 贺刚

    2011年 尉迟恭 何中华

    2012年

    隋唐英雄

    余少群

    2013年

    隋唐演义

    杜淳

    2014年 隋唐英雄3、4 郑国霖

    2014年 武媚娘传奇 张丰毅

    相关争议编辑

    出生年月

    关于李世民的出生日期,主要由以下三种说法:

    1、《贞观政要》记载: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丑;《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的生日是十二月癸未。

    2、据《旧唐书》记载:李世民卒年五十二岁,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599年1月23日)。

    3、据《新唐书》李世民卒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廿六己巳日(公元649年7月10日),年五十三岁,则李世民的出生年月为隋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598年1月28日)。

    已故中国历史学家胡如雷经过考证认为:根据李世民同母弟李玄霸十六岁时死于大业十年,而倒推出李玄霸生于开皇十九年,所以若李世民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则李玄霸最迟生于开皇十九年十二月,两兄弟生辰过近,不太可能。 [62-63]

    修改实录

    李世民曾多次向史官要求阅读记录皇帝的言行的《起居注》。初时褚遂良不许,后来他再要求房玄龄,房应允并与许敬宗将《起居注》删定为《高祖实录》、《今上实录》,於贞观十七年七月癸巳日献予太宗, [64]但唐太宗终归未能得观《起居注》。

    参读武德年间所著《大唐创业起居注》(不曾被官方修改),以及订正详实的《资治通鉴考异》(同时记录了《实录》、野史、物证等考据》),再考查《旧唐书》等(以《实录》为蓝本)相关记载,不同之处仅存于三个方面:其一,太原起兵的发起人是谁;二是,隐太子李建成在攻取长安时的战功;再有,李渊宫闱禁中的是否检点。而上述三个方面皆以“玄武门之变”为中心而展开,其余初唐历史事件,各史料中所载(包括不受官方干预的稗官野史)竟保持高度一致。由此可知,除“玄武门之变”外,其它的初唐历史事件并无唐太宗参与删改杜撰的可能。

    因此,历来学者都将目光聚焦于“玄武门之变”,史书也记载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的关注,要“削去浮,要求直书其事”。史家对此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认为李世民此举使自己亲杀兄弟的事实在史书中保留了下来,如王夫之从道德的角度批判李世民,认为直书其事是不知羞耻,“至於自敕直书,而太宗不可复列於人类矣”; [65]一些史学家则认为,直书其事其实是唐太宗公然指使臣下在“玄武门事变”的相关记载中美化自己;但更多的学者,能够在“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点下,坦然的接受认可这次皇家宫廷政变和太宗之举。

    去世原因

    李世民年轻时正遇到隋末严重大乱,李世民亲自指挥、参与了多次决定性的大战,结束了隋末严重大乱,但是对李世民的身体、精神消耗很大,年轻时可能还看不出来,但是到了50岁左右就表现出来,导致李世民重病。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药。

    李世民晚年重病,在吃其他药没有效果的情况下,才吃丹药,但是李世民吃的丹药没有任何效果,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服竟不效”,“竟无异效”。李世民是病死的。《旧唐书·天竺传》《旧唐书·郝处俊传》记载唐太宗吃丹药都是没有任何效果,“服竟不效”,“竟无异效”,既没有好的效果、也没有坏的效果。李世民是病死的,并不是死于吃丹药。 [66-67]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王玄策大败中天竺帝那伏帝国,王玄策带回的众多俘虏中有一个方士那罗迩婆婆寐, [68]自称有两百岁,有长生之术。唐太宗命令其造丹药。但是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方士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药,“”药竟不就”。 [69]唐太宗没有吃方士那罗迩婆婆寐的丹药。

    而李蕃说唐太宗死于吃丹药,并不可信。李蕃是太宗死后百年的人,情况比郝处俊还糟糕,李蕃完全不了解唐太宗的死因。而唐太宗的近亲、近侍、近臣这些了解情况的人是没有认为太宗因为丹药死亡的。

    李蕃、郝处俊都是作为谏官劝谏皇帝远离丹药的,有其特殊立场、特殊目的,本身可信度就要大打折扣。唐朝没有文字狱。 [70]魏征说过进谏近乎诽谤也是值得原谅的,因为言辞激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唐高宗说进谏的人说的是假的也无罪,“其变苟实,言之者何罪?其事必虚,闻之者足以自戒……此不足以加罪” [71]。所以李蕃所谓的胡僧的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并不可信。而且,根据《资治通鉴》记载,胡僧那罗迩娑婆寐根本就没有造出丹药,没有造出任何药。 [69]而郝处俊说的是唐太宗吃了丹药没有任何效果,没有说丹药促死,没有说丹药导致唐太宗死亡。 [67]

    旧唐书里李蕃、郝处俊这两个人的说法本身矛盾。另外新旧唐书还记载了多年服食丹药而身体状况良好的人。

    史籍记载编辑

    《旧唐书·太宗本纪》

    《新唐书·太宗本纪》

    《资治通鉴·唐纪》 [72]

    后世纪念编辑

    主词条:唐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咸阳市礼泉县九嵕山,是关中“唐十八陵”中规模最大的一座。昭陵开始营建于贞观十年(636年),是为埋葬临终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坟墓的长孙皇后而开凿。陵墓依山而建,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依山为陵的先例。陵前的陪葬墓群为扇形,大概有200多座,其中有初唐诸王、公主的墓葬,以及魏徵、李靖、李世勣、房玄龄、尉迟恭等功臣陪葬墓。著名的“昭陵六骏”浮雕原置于陵园北面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庑,现有四骏陈列于西安碑林,另外二骏流落美国。1979年昭陵博物馆建成。昭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