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松自幼便是孤儿,随军从伍,在苏伯牙帐下,从打杂卒做到随从侍卫,曾在两国和谈,边关无事的时候,随苏伯牙回乡过年。云扬与云昭下榻处的篱笆院,他依然记得去路。
这时见陶启正在对李云昭授艺,当时立于院外便感道:“五爷、云昭少爷!”
二人当即盼顾看去,一见来人,辩识一会儿,都叫不出名字来。
周松自报家门,道:“我是苏将军帐下将周松。”
陶启想了想,才反应过来,道:“我想起来了。那年你曾随四哥来过峨嵋派。”当下喜笑颜开地问道:“怎么?难道四哥回来了。”
周松一经被问起苏伯牙,当下垂头默语。
陶启才隐隐觉得不对劲,又急切问道:“四哥出什么事了?”
周松再也按捺不住,泪如泉涌,当场哭声说道:“将军已经殉国了。”
“什么!”陶启顿时也无法自拔,当场也号啕大哭起来。
李云昭内心虽然难过,隐隐落泪,却感到周松只身来到这里,一定还有什么话,便问道:“云扬呢?”是以更担心他的三弟来。
周松这才想起自己此行目的,当即对李云昭说道:“云昭少爷,少将军现在国仇家恨,他要去南京投靠赵部堂,上阵保国。”
李云昭一抹眼泪,对陶启道:“师父,我下山去一趟,希望能截住云扬。”是能料想苏云扬此时如何心情。
陶启点了点头,尚在伤心处,说道:“你去吧。我去呈报师兄。”
李云昭这便与周松速速下山去了。
待两人入了县城,再寻去苏家时叩门,来迎接的却是雨筝。
李云昭一见雨筝便问:“云扬呢?”
雨筝一脸茫然,回答道:“不知道,一早起来,便不见得他了。”
李云昭、周松相继对望一眼,这才暗叫不好。
周松更是没有想到苏云扬连自己都不等了。
李云昭忙问周松:“你的马在哪里?”
周松“哦”了一声,似以明白了云昭的意思,周松离去片刻后,已是牵马回来,将马缰递至云昭。
李云昭一经跨上马背,在街上纵马而去。
幸是此时道上无甚人物,不然早有人报官告他通城纵马。
李云昭料是苏云扬已经自行离去。他一路追寻,纵马之时,不忘察看路上痕迹,遥遥便见得云扬在道上驰骋,他这时放开嗓门,遥遥呐喊:“云扬!云扬……”
前面苏云扬勒马不前,回首望一眼,李云昭还未赶到,他便拉开嗓门,喊声说道:“哥哥不必送别了。”
李云昭没有搭话,一股脑的奔来截住云扬去路,勒马停在他前面,便道:“云扬,你要做什么?”
苏云扬道:“社稷危亡,我自当报效国家!”
李云昭摇头叹气,说道:“这些我管不了,我只想问你,你走了,叔母怎么办?雨筝怎么办?她才做了你的妻子,你就要弃她而去吗?”
苏云扬默语垂头一时,过后抬头时,眼睛已有些湿润,便说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国家危亡,何以为家。哥哥,我走后,妻母便只能托付于你了。”说着便纵马而去,任凭李云昭再如何叫唤,也唤他不回来。
李云昭垂头丧气,没精打采地回到苏宅。
周松见他孤身一人回来,不用多问,也已经明白。
眼下,雨筝还在内屋照顾自家婆婆,闻声寻来,一见李云昭,忙是见礼,又问:“云扬没有跟哥哥在一起么?也不知道去哪里,娘都不好了。”微有责词。
李云昭知道,瞒她未必是个好办法,与周松对望一眼,方才说道:“雨筝,你可能还不知道,咱们大宁的山海关被攻破了。”
陈雨筝似乎略有明白,说道:“那我公公他……”
李云昭点了点头,说道:“没错,四叔殉国了。”
陈雨筝一听,蓦然神伤,珠泪夺眶而出。
李云昭这才接着说道:“国仇家恨,雨筝,你……希望你……不要怪……云扬……”
陈雨筝略有些明白,但也忍不住的伤心,似以自言自语,神情恍惚,喃喃说道:“我选择了他,就无怨无悔。他忠烈爱国,如此伟大情怀,我又怎能不识大体。”说后拭泪,辞退转身,进了苏母房屋去了。
李云昭听了此话,心里不是滋味,他只道雨筝只是不形于色罢了,这大婚第二天,自己丈夫却不辞而去,换谁都不是滋味。
周松这时插言道:“云昭少爷,我去追少将军。一路上也好有所照料。”
李云昭点了点头,拱手对他说道:“云扬就多拜托你了,他既托家于我,这里叔母,弟妹,还需替他照应。”
周松拜辞前,叹然道:“少将军心系国家危亡,本也无可厚非,只是苦了这雨筝姑娘。社稷如累卵……哎……我这里也是多言了。夫人、少夫人就拜托云昭少爷了。我这便去了。”
李云昭点了点头,送他出门。自己去了县城的大夫家,购来草药,回到苏宅,为叔母煎药,一番事毕,方才去叩门叫出雨筝,将汤药承去。
约过了三五天,苏母才苏醒过来,醒来却见雨筝守在身边,不见自己儿子,便是责备起来:“这孩子……又是去哪里了……”话刚出口,突见雨筝落泪,顿时明白过来,连忙宽慰起眼前人来,抱着雨筝泣声道:“好孩子,真是苦了你了。”
陈雨筝不用婆婆多言,心里自然明白别人说这话的意思,反倒宽慰起人来,只道:“娘,您也不要埋怨云扬。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心系国家社稷,也无可厚非。”
苏母泣声回应,说道:“我明白,我明白……我又怎能不明白,我嫁到苏家时,就明白这个道理了。只是……”她将雨筝拥入怀抱,抚其脑勺,又道:“雨筝,是咱们苏家辜负了你。”
雨筝拭泪,强作笑颜,抬首说道:“娘,日后纵使云扬不在您身边,我会好好侍奉您的。”
苏母为其拭泪,说道:“好孩子,瞧你都这般劳累憔悴了。我已然无事,你自己回屋好好休息去吧,别太累着自己了。”见雨筝不去,连连劝了几番,才劝走了雨筝。
雨筝前脚一走,苏母又默默落泪起来,兀自遐思,对看着屋子的涂壁出神,过后喃喃自语:“昆岳啊,儿子到底还是追随你的志愿去了。只愿你在天之灵保佑咱们孩儿此去平安无事地回来。”
…………………………
峨嵋此去南京,千里迢迢,苏云扬快马加鞭,打算先去往宜宾,租船顺江东进。
待到了宜宾川江码头,始得休息,寻一茶酒肆,叫来吃喝,填充饥肠。
苏云扬一经候坐,便沉入遐思,总能想起父亲与两位兄长的面容,不经就心中一阵隐痛。
他怎不记得时候父亲教授两个哥哥枪法与兵法时,自己在旁偷学,几次被父亲发现还遭了痛责。可云扬虽然思量如此,却知道父亲不过格外痛爱自己,不想他追随父志,不过是想让他安安分分呆在峨嵋山,做个寻常百姓也好。
如今国家危亡,父亲与兄长们也都殉国,他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夙愿:此时国仇家恨痛彻心扉,无论如何,也要凭借自己这十多年的所学本领,为国家抛洒热血。
他正独自神殇,突然桌前坐来一人,也不与自己见外,同饮同食。
苏云扬抬眼一看,才发现来人正是周松,满不高兴:“你来干什么,我早有打算,休得再劝我回去。”
周松边吃边喝,还不忘回应道:“少将军,你去了南京空口无凭,又无熟人,如何一展抱负。”
苏云扬道:“入行从伍上阵杀敌便可。”
周松道:“少将军还是把事情想简单,自古以来,偏安南方的朝廷都是避战之徒居多。少将军不寻思上位,便失了话柄,如何随愿。”
苏云扬点了点头,自然是觉得周松所言在理,便问策:“那我该怎么做。”
周松露了笑颜,说道:“我入川之前,就曾拜会过赵部堂,自然是由末将为少将军引荐。他赵家在这南直隶经营多年,根深蒂固。要知道,这南京六部唯独户部跟兵部是要职,恰恰赵部堂是户部尚书,又任了代兵部。如果少将军去直接投他,应该可以被他举荐入兵部主事。”
苏云扬点了点头,说道:“不错,如果父亲能熟谙官场之道,当时入了北京哪位高官的门第,坐在山海关总兵的位子上,哪能让毋吉人进来。所谓&039;不在其位,不谋其政&039;,如不得上位,徒有一身本事跟抱负,也是枉然。如今宁王既已继位,赵家有拥立之功,只要咱们赶到后,南京都不出变故,凭借早年父辈们的交情,应该能争取到入兵部主事。”
二人商议计定,果腹之后,便一同牵马登船,赶程顺江东进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