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小时后,十二名科考队员和一百名作战官兵整装待发。这次地面接触所有的军事行动,由赵将军亲自指挥。
他本名叫赵天顺,少尉军衔,年纪三十多岁,虽然个子不高,但浑身散发着军人的铁血气息。按照军部的命令,他登上云雀号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卢教授和科考队员的安全,但不干涉科考的具体过程。
登陆前,赵天顺给士兵们打气,简短的几句话就让年轻的小伙子们一个个斗志昂扬。
“教授,运输机发射准备完毕,请指示!”无线通讯器传来丽奇的声音。
“发射!”卢教授说。
“是!”丽奇按下了主控台上一排绿色按钮。
十二艘运输机从云雀号的发射轨道加速冲出,呈双机编队向甘霖星进发,十分钟后进入大气层。
刚一接触,运输机剧烈的颠簸起来;队员们一个个屏住呼吸坐在安全椅上,脸上的肌肉也跟着剧烈的抖动。虽然人类已经具有探索外太空的能力,但依然无法跟流体力学对抗。
赵天顺坐在长机当中,同行的有卢教授和十名士兵。
见大伙儿有些紧张,赵天顺在一旁打趣,“兔崽子们还是嫩了点,平时操练的太少了。想当初,我第一次驾驶运输机去一座活火山采集金属样本,也没你们这个怂样。”
“赵将军,您看咱现在也没给您丢脸啊!”一名二十出头的大个子兵跟着起哄,虽然他脸色已有些发白。军营就这样,只要是关系到胆量的问题,没有一个人会含糊。只要怂了一次,以后都抬不起头。
“那好,等下到了地面我可要把你给盯紧了,你要是关键时候给我掉链子,别说我老赵以后不关照你!”赵天顺斜睨了那名叫刘亚洲的年轻士兵一眼,心说这小子不错。
“哈哈哈!”其他士兵没想这么多,一个个笑的没心没肺。
有这么一段小插曲,运输机中的气氛也活跃了一些。不过,卢教授一直在适应登陆过程中的不适,脸色有些发白,也没多余的精力跟官兵们交流。大概过了十多分钟,运输机进入平流层,推进系统也已经启动,他才感觉好受一点儿,开始从舷窗往外张望。
甘霖星真的跟母星太相似了。蔚蓝的大海,晴朗的天空,起伏的山脉,甚至还有蜿蜒的河流,有些区域甚至可以看到绿色植被的身影。
除了对人类有毒的空气和土壤,这颗星球真的是人类一处理想的生活场所。可造物主从来都是吝啬的,给你一块甜美的蛋糕,却不忘在上面涂抹一点毒药,让你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
“卢教授,现在可以说一下任务了吧!”赵天顺开门见山。
卢教授轻咳了一下,凝视着赵天顺,反问道:“赵将军,你们今天就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今天早上是有些怪怪的,总感觉心里有些发毛。卢教授,您能不能直说?”
“发现虫洞了……”
“嘶……”
探索虫洞需要借助引力探测仪,军事组是没这种设备的。另外,这次虫洞出现得很偶然,虽然距离云雀号很近,但赵天顺和底下的官兵平时要操练,也没闲的守在舷窗边看风景。
当卢教授和科考队员震惊于虫洞的出现时,所有的官兵都在进行体能训练,一个个累的汗流浃背。云雀号的生活是枯燥的,除了训练,他们也没太多的乐子。从另一个角度看,充足的训练也是消耗剩余精力的一种方式,不然这一百多号精壮小伙天天憋在云雀号里面,难保哪天不出乱子。
不过,虫洞消失的那一会儿,士兵们也都觉得有些奇怪,却又说不上来是什么感觉。
卢教授看到赵天顺的惊讶表情,略有些得意,不过很快就掩藏好神色,接着解释:“赵将军,我们这次的主要任务是搜寻一个救生舱。强调一下,是从虫洞射出的救生舱!”
赵天顺盯着卢教授的眼睛,重重点了点头。不需要多解释,关于虫洞的一切,巨石星的人们在上小学的时候便接受过系统的学习,谁都明白发现虫洞的重要意义,更别提那个救生舱了。
滴滴!卢教授的通话器响了,传来丽奇的声音,“教授,已经推算出救生舱的落地地点,请接收数据传输!”
“好!”
数据传输完毕。救生舱的落地地点就在北纬23°、东经52°,还有三百多公里的航程就到了。不过,那处位置在一处盆地,空气流动相对较弱,雾气较浓,的浓度相对也高一些。好在运输机都携带了足够的给养和氧气,就算着陆后没有物资补充,这一百多号人也能坚持12个小时左右。
至于作战武器,这次行动所有官兵都武装到了牙齿。
每个人都配备了外骨骼仿生系统,力量和跳跃能力大为增强,否则上百斤的作战服和武器就能把人累个半死。远程武器是清一色的“旋风”全自动步枪,配点238子弹,两公里外可击穿10公分厚的钢板,载弹量2000发,最大射速每秒30发子弹。
近战则以火蝠士兵为主,配备高能储氢罐,可喷射温度超过3000°的高温火焰,喷射距离超过一百米。
另外,赵天顺还调用了两架收割者。那是星际学院最新研制的作战机器人,每架收割者配两台“金属风暴”转轮机枪,每秒可发射500发子弹。不过考虑到搬运救生舱的需要,转轮机枪被换成了硕大的机械手。
还有二十分钟就要着陆了。科考队员和作战官兵开始检查随身携带的武器装备和仪器。还有些士兵拿着操作手册恶补着陆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其实谁都知道那没什么用,如果操作手册能够应对一切,那还要人干什么。
十分钟……
运输机开始在盆地上方盘旋,寻找适合降落的地点,考虑到卢教授等人没有经过专业的跳伞训练,赵天顺最终采用了运输机直接着陆的方案,到时候再徒步穿插到目的地。
五分钟……
运输机终于找到一座高山的山顶。那里没有植被,地形也很平坦,位置也比较合适,距离目的地直线距离也只有十来公里。
一分钟……
运输机平稳降落,大伙都长长的舒了口气。
尾舱舱门打开,卢教授和赵天顺并排走了出来。两人走到一块大石头边上,手搭着个凉棚举目远眺了一会,打算欣赏一下甘霖星的景色,不过片刻后他们都放弃了——山脚和远处的雾气太浓了,朦朦胧胧根本看不清。
考察队清点了人数,整装完毕,即刻向目的地进发。赵天顺和卢教授在前,作战官兵分成两列沿途保护,把科考队员们夹在中间。
李海洋跟其中几名士兵相熟,这会儿正在频繁的跟他们比划着,其中就有刘亚洲。
也许平时被卢教授压抑得太久了,这李海洋跟在船上的时候判若两人。刘亚洲也是个闲不住的主,隔着作战服的钢化玻璃帽盔都能看到他露出雪白牙齿贼笑。俩人凑到一块更是没完没了。
一路上,赵天顺不时地用无线通讯器下达指令。考察队顺利地从山顶到达山脚,地面也平坦了许多,可雾气更浓了,能见度不过五米。好在无线电还管用,有云雀号的定位信号,考察队不会偏离方向。
对于未知的环境,寻常人总是有些不适应,紧张也在所难免。走了大概一个多小时,一条宽二十多米的小型河流横亘在前方。侦察兵借助外骨骼仿生系统直接跳过河流,查探一番后发回了“安全”的讯息。
赵天顺命令两个士兵一组,一人架一条手臂,将科考队员一一送过河去。
其实就算是个普通人,借助外骨骼仿生系统也能轻松跳跃30米。只是,科考队员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万一来个操作不当,跳进河里面就惨了。天知道那河里有什么。
此时,距离救生舱落点只剩下一半距离。赵天顺命令队伍休整片刻,然后继续向目的地进发。
大概走了半个小时,卢教授开启通话器问旁边的赵天顺说:“赵将军,有没有感觉……这一路出奇地好走,感觉跟走在地毯上一样?”
“是啊,您这一说我也感觉挺纳闷的,地面很平整”,赵天顺蹲下身体,戴着多层手套的手指用力在地上摁了摁,地面凹下去一个洞,不过片刻后又开始慢慢恢复原状,“还有点软。”
卢教授总感觉哪里不对劲,但又说不上来,出于安全考虑,他建议考察队原地采集些标本和数据,待确认没有危险后再继续前进。赵天顺当然没话说,他的主要任务就是保护这些科考队员。
几分钟后,两名科考队员返回。
他们采集到一种有机物,外形有点像菌丝。一路上踩着很软的“地面”其实就是这种菌丝铺成的,姑且称之为菌毯。从标本采集的位置来看,菌毯的分布范围还比较大。过河后,这一路上都有它的踪迹。只是目前看来,这些菌毯是没有危险的。
转舵手王天立抓住了一只外形像老鼠一样的生物,十来斤的个头,比巨石星的要大。那只老鼠的尾巴被拎着,吱吱吱叫个不停,两颗啮齿类标志性的大门牙露出来,还有点可爱。
卢教授凑近看了会,只说了句:“做得好,天立,先找个笼子装着,回云雀号再做生物学分析。”他又对其他科考队员说:“路上看见生物就顺便取点样本。”
“是!”船员们答应着,分头出去寻找。赵天顺担心科考队员的安全,派了十几名士兵跟着帮忙。
大概过了二十来分钟,队员们都回来了,不过带回来的只有一些昆虫和老鼠,植物标本没有,大型的动物也抓不到。
眼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赵天顺心里隐隐担忧,说道:“教授,依我看咱们还是赶紧出发吧,别忘了此行的主要任务。”
卢教授点了点头,命令科考队员停止数据采集,继续向前出发。一旦找到救生舱,此行任务便大圆满了。
这时,李海洋手里拿着一台万用表跑了过来,兴奋地喊:“教授,重大发现,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