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文王是周朝奠基人,善于占卜,史书记载了周文王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占卜。
2《周书》记载周文王的王后太姒,即周武王的母亲,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梦见商朝的宫廷长出了荆棘,梦见太子发从周的宫廷里面,取了一棵梓树种在宫中,结果变成了松、柏、榆、柞四种树。
3她醒过来告诉文王,文王赶快把太子发召来,他说,这是一个重大的信息,要慎重地到明堂去占卜。明堂就是祭祀皇天上帝的地方,占卜的结果是大吉。
4《周书》记载占卜的结果是“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就是文王从皇天上帝那儿接受了商朝的天命,商朝的政权被皇天上帝赐予给了周文王和周武王,赐予了周人。这个占卜可不是小事,上帝把商朝政权的天命转移给了周人,意味着周人要推翻商王朝。
5周文王的母亲叫太任,太任来自于商朝的贵族家庭,从血缘上来说,周文王和周武王有商王室的贵族血统。从父系来说,他们是周人,但是从母系来说,他们有商王室的血统。他们取代商人的政权并不完全是周人打败商人,也可以理解为商人内部政权统治者的调整。
6占卜了这个梦以后,周文王就悄悄称王了。“受商之大命于皇天上帝”就是《诗经》里说的“受命于天,天降大任”。有什么证据说他悄悄称王呢?一个证据是周原遗址(周原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和灭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岐山一带)所发现的甲骨文里面已经出现“王”字。
7《诗经》里有一首诗写到:“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周文王开始建筑灵台,经营灵台。而且“庶民攻之,不日成之”,大家一块儿来建这个祭坛,很快就建成了。周文王称王获得了周人的积极支持。
8“灵台”也是祭祀皇天上帝的地方。周文王自己直接祭祀皇天上帝,这是王的宗教地位,是王的祭祀规格。他已经按照商王的祭祀上帝规格来进行宗教祭祀了。
9周文王虔诚昭事上帝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诚。据《诗经 大雅·文王之什· 大明》里说:“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说文王小心翼翼,信奉上帝,因此得到很多福分。这首诗是对周文王的颂歌,赞美他信仰上帝、昭事上帝。可见对周人来说,信奉上帝是多好的美德。
10《周书》上说周文王:“康功田功”,什么叫康功?康功就是舂米、舂麦子,田功就是下田干活。
11《楚辞·天问》里说他“秉鞭作牧”,也就是说他挥舞着鞭子去放牧。
12文王下田耕作叫籍田。就是田里面产出的粮食,是要用于献祭的,是要拿去祭祀上帝的。
13他放牧也一样,牛、羊、马,是用于牺牲祭祀上帝。文王亲自种粮、亲自牧养牲口,亲自舂粮食,亲自宰杀牲口,这表达了他对上帝的敬畏,表达了他信仰的虔诚。
14他去干农活,去放牧,不是一般理解的老百姓干农活和老百姓的放牧,而是表达对上帝的敬虔,他亲自把粮食生产出来,亲自把牲口养好,是能够把自己生产的粮食和蓄养的牲口拿去做牺牲,虔诚献祭给上帝。
15《吕氏春秋》说他“祭祀必敬”,对祭祀必须虔敬。今天的不少中国人受无神论和唯物主义思想影响很大,体会不到信仰对一个人的重要性,也体会不到信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不仅在周文王那个时代,今天也一样,共同的宗教信仰对民族的凝聚,对人心的团结极其重要。
16周文王死了以后,他儿子姬发即位,就是周武王。武王是有作为的君主,当时有周公、召公和毕公辅佐武王发兵去孟津。横渡黄河时,有一条白鱼跳上船,武王俯身取之,向天献祭。后来又有一团火飞上飞下,掠过屋顶变成一只火凤凰,叫声悠扬,直冲云霄。
17到达孟津以后,聚集在那里的八百诸侯,都说该讨伐商纣了。武王说:“你们不知道上天的旨意,眼下还不可以呢。"就班师回营了。
18两年后,武王率兵车三百,精兵三千,武士四万五千,再抵孟津会合诸侯。武王说:“商纣背弃了先祖的敬虔之道,荒淫成性,暴孽无度,已经自绝于天。如今我们只是执行上天的惩罚。今日之事并不难,只要向前六步、七步,就可以了;只要击杀四五下、六七下,就可以了。”
19商纣派兵七十万迎战,刚一交手,商兵就倒戈反向,引武王杀入了商都。周武王进都时,众百姓夹道欢迎。武王传话说:“上天赐福给你们!”
20翌日,武王来到大社祭祀上天,祷告说:“商的末代子孙季纣,弃绝了先王禀受于天的善德,辱慢天神,败坏祭祀,施暴于商邑的百姓,他的罪恶昭彰,已被上帝知道了。”武王稽首再拜:“我承受天下大运,取代殷商,接受上天昭明的命令。”
21武王灭商之后,他常常夜不能寐。周公问:“为什么不睡呢?”武王说:“商朝败坏,上天不接受他们的祭祀,才有我们今日的成就。我对上天的眷望和托负还没有达成,哪能入睡呢!”武王又说:“我一定要达成上天的眷望与托付,紧紧靠近上帝,贬责一切不顺从上天旨意的恶人,慰劳安抚人民。”于是建都于洛邑,马放南山,刀枪入库,解甲归田,以昭示天下:从此不再用兵了。(《诗经/周颂/执竞》《周书/洛浩》)
22一次,武王向商纣遗臣箕子询问天道。箕子系统地讲了“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征、五福”共九项,都是人道。
23箕子说:“至高无上的原则,是由天子来建立的。天子建立的至高法则,就是皇极,就是神意,臣民必须遵守。”
24箕子说:“天子要像父母一样来管理人民。唯有天子才有赐福之权,唯有天子才有刑罚之权,唯有天子才能享用美食。”
25箕子又说:“解决疑难的方法就是占卜。要建立负责占卜的官,又要观察各种天然的徵兆,如阴、晴、冷、暖、风,依此决定天子的行为。”《尚书/洪范》《史记/周本纪》)
26武王问的是天道,箕子不知天道,只知人道,这正是商朝灭亡之因。
27如箕子所言,帝王不信天而自信,臣民不敬天而敬人,则必定产生任意妄为的“人上人"。
28如箕子所言,将昊天皇极归于帝王,将上天意志贬为天象,就为后世背离天道大开方便之门。
29天道远了,人道近了,谁还将公义的活水浩浩荡荡注入神州的人心呢?
30天之道,利而无害,为而不争。
31人之道,有为而相争,争利而相害。
32看吧,敬畏昊天上帝的武王有福了。那不信天而自信的纣王有祸了,那不敬天只敬人的臣民有祸了。不是天道降罚,背离天道不就是落入罪人手中了吗?难道这世上有全能无限的人吗?神州大地啊!你既委身于人,怎能脱离人的罪恶呢!神州儿女啊!你既沉溺于有罪有限的自己,怎能不为自己而哭泣呢!
33武王病逝,儿子诵继位,这就是成王。
34成王年少,周公代政七年,等成王长大了,将政权交还成王,自己回到群臣之中。
35周公一再告诫臣民要敬虔啊~文王敬天爱民,被上帝知道了,上帝喜悦他,便赐大使命给他。
36周公对群臣说:武王承继上帝所赐,才有今日光景。呜呼~敬哉~上天可畏不可欺~从成汤到帝乙,数百年间,力行德政,慎行祭祀,没有人敢违反上帝旨意,背逆上天恩德。到了季纣,不敬畏上天,不明察神意,没有明德芳香的祭祀闻于上天,只有怨恨之声、酒腥之气达于上天,上帝就不保佑了,终于降下丧亡之祸。不论四方大小国家的灭亡,无一不是怠慢上帝而被惩罚的。上帝并不暴虐,是人自己犯罪招致惩罚!唯有上天之威,才能使君臣百姓不敢放肆。从此以后,除了祭祀不可用酒。
37周公对多方诸侯们说:上帝曾经降临夏朝,后来夏人鄙弃上帝的旨意,不再虔诚祭祀,不再以上帝的启示教诲人民-这些事你们都听说过-上帝就大大地降下惩罚。不是上天要舍弃夏朝,也不是上天要舍弃商朝,是夏商的帝王大肆骄奢淫欲,鄙弃天命,还振振有辞为自己的罪孽辩护。上帝曾以五年时间等待商人悔改,商人没有顺从天意。
我不再多絮叨了。我已经将上天的旨意郑重地告诉你们了。
38召公对少年成王说:我不敢说知道,夏人的命运已经足够长久。我也不敢说知道,夏人的命运不会再延长。我只知道,夏人不能持守敬虔之道,就断了命运。我不敢说知道,商人的命运已经足够长久。我也不敢说知道,商人的命运不会再延长。我只知道,商人不能持守敬虔之道,就断了命运。愿王与万民一起承受上帝永恒旨意,愿王孜孜祈求上帝恩赐永久之命!
39周公也劝诫成王说:呜呼~在福祥的日子就知道忧患的人,很少啊~古时候,夏朝的大夫们很和睦、很得力,夏王仍不断呼吁他们持守对上帝的敬畏,诚实遵行九德。夏王常常喊道:跪拜瞌头了,大夫们~
40文王、武王、周公时代,敬虔之道承继着夏商的祭祀礼仪。
41《礼记》说:祭祀不是本于外物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敬虔,所以唯有贤明的人才能达至祭祀的真义。这样的祭祀必然蒙福;不是世俗之福,乃是内尽于己、外顺于道的安然之福。这福份包括使人的罪咎得到赦免。
42祭,是由天子主持的祭祀。古人知道,先祖之根源于上帝。祭先祖不能不祭上帝,祭上帝配以祭先祖。如今国人敬祭黄帝,却不敬祭黄帝敬祭的上帝,这是本末倒置。
43郊祭,在疆界或京郊建筑祭坛,天子亲自将上好的牺牲献给上帝,务必见血。有曰: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
44周公辅助成王时,郊祭上帝,以后稷为配。在庙堂祭拜上帝,以文王为配。
45烟祭则是烧柴升烟,再加牲畜,味达上天,上帝悦纳。
46类祭因特别事故而祭神。舜帝继承尧帝时,即以类祭报告上帝。
47后世孔子说:“礼,是先王用来承受上天之道,治理世人性情的。失礼则亡,得礼便存。
48敬虔的人多祈祷,敬虔的时代多歌声。文、武、周公的时候,充满了祈祷、赞美之歌,面向上帝,纯朴自然。
49到了春秋战国,世人丧失虔敬之道,尽是狡猾之论,唇枪舌剑。先祖们相信上帝会听人的祷告:“人民所称道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喜而祝福。人民所怨恨的,早晚祷告,达于天上,上帝恼而惩罚。”
50赞美:“灿烂夺目的上天,光辉普照大地。伟大荣耀的上帝,赫赫明威降临。永恒无限的上帝,天下万民之君。
51感恩:“上天啊~生养了众民,创造了万物,定下了律法;多好啊~大麦小麦都快熟了,昭明的上帝,赐下了丰年!
52祈求:“明亮的天河,运转於苍穹。君王仰天长叹:世人犯了甚么罪过,上天竟降如此大祸,祭祀的玉器已用尽,难道上帝还不垂听:“我将牛羊献上,祈求上天保佑;我会昼夜不懈,敬畏上天威严。
53畏惧:“伟大上天,突发盛怒,降下丧乱,遍地荒凉。≈ot;
54哭诉:“我心恍惚苦凄凄,我心慌乱如醉酒,我心沉闷如梗塞。知我者说我忧伤,不知我者问我何求悠悠。 上天啊~这是谁的罪咎?≈ot;悠悠上天啊~我们的父母,无罪无辜的人,为何遭受痛苦。
55感叹:≈ot;贫困交加,走投无路,这是上天的作为啊,我又奈何~“上天是高明的,知道我没有快乐,那么,至高的上天啊,为何不怜悯我。
56 记述:≈ot;后稷有德,效法上天,留下农稼,大麦小麦,上帝降命,养育万民。“上帝启示文王,不要左顾右盼,不要攀比羡慕,径直登临我岸。≈ot;
“上帝启示文王,不要自作聪明,顺从上帝天命。”
57 劝诫:“敬畏上天的震怒,不要淫逸享乐;敬畏上天的神明,不要肆意妄为。上天有眼,明察你的出入。上天有心,监察你的罪行。”
58警告:“上天为什么责罚你,为什么不祝福你,因你背离了虔敬之道,妒忌正直的人,陷害无辜的人~
59 “虔敬吧,虔敬吧~天道显赫不可昧,持守天命不容易。莫说天高不可及,人之所行,日监夜察,上帝行赏罚。
60后世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无邪。人的心思极容易偏邪,唯有虔敬上帝的人,才有可能思无邪。
61成王之后是康王。成王与康王都在上帝面前戒惧戒恐,谨言慎行,天下安宁,刑罚放在一边,有四十多年派不上用场。
62康王死,经昭王,到了穆王。穆王丢失了敬虔,常以征战为事。犬戎人不来朝贡,穆王发兵征讨,祭公谋父劝道:“听说犬戎遵循先人古道,民心纯朴强固,必有力量抵御侵略。穆王不听,发了重兵,结果只掳回四头白狼和四头白鹿,从此外族再也不来朝拜了。
63穆王死,经四代,传至厉王。厉王不敬上帝,专擅货利。大夫芮良夫劝道:“货利这个东西,是天地育成、供养万民的,若有人专擅它们,害处就多了。大王贪图货利,周朝一定要衰败了。厉王不听,愈加独断,无法无天。
64厉王叫巫师算卦,看谁怨谤,格杀勿论。这样一来,怨谤就少了。熟人擦肩而过都不敢开口,只以眼目问候。厉王高兴地说:“看啊~我能消弭怨谤了。召公说:“这不过是堵塞罢了~堵塞人言的后果,比堵塞河水更严重。善于治水的人总是疏浚宣导河水,善于治民的人总是开放言论。如果堵塞人言,真心归向大王的人能有几个呢?厉王仍是不听。三年以后,众卿反叛,袭击厉王,厉王逃走了。
65厉王之后,经过宣王,就是幽王了。幽王继位的第二年,三条河脉,泾、渭、洛都震动了,歧山也崩塌了。
66幽王宠爱妃子褒姒,废了皇后,立褒姒为皇后,废了原太子,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
67褒姒不爱笑。幽王用了许多法子逗她,她仍是不笑。后来幽王点燃了长城峰台上的烽火,诸侯纷纷率大军赶来,却不见敌寇,褒姒果然大笑起来。幽王便屡次点燃烽火,数次之后便失了烽火的信用。当申侯发兵攻打幽王时,幽王点燃烽火诸侯却不来了,被杀死在骊山脚下,褒姒也被俘掳了。
68幽王死,周朝从此衰亡,齐、楚、秦、晋等诸侯各自雄霸一-方, 拉开了春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