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大侠!小子突然想到一件事,如果您能够办得成,那相信说服圣上入股的事情,非但可以轻松解决,甚至您还可以省下不少!”徐钦想到办法之后,有些兴奋地说到。
“哦?小公爷转瞬之间,便又有什么妙计不成?”听他这么说,樊云自然也是非常高兴。
“是这样的,现在呢,朝廷有一项大事要做,可是嘛,户部一时拨不出所需来,便一直悬着。小子突然想到,如果有可能,樊大侠可不可以在武林大会上,推动各帮派,购买一些朝廷发行的债券呢?”徐钦说着,下意识地就搓了搓手,连左臂直接撞到了关雎怀里的柔软处,都根本没注意到。
“请恕老夫愚钝,小公爷说的这个‘债券’是什么东西?”樊云有点迷糊,也有点儿忐忑的意思。显然是明白了,这还是要往外掏钱的意思,而且按照常理,掏给朝廷的钱,那可都是肉包子打狗。
“樊大侠不必紧张,小子所说的这个债券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朝廷向各位借钱。当然,之所以要弄个债券,也就意味着肯定是有借有还!债券上面不仅会清晰地注明借款的数额,还会定下还款的期限,利息多少,户部再用印,到时候见券付款,童叟无欺!”徐钦已经冷静了下来,当然知道他所顾忌的是什么。
“这样一来,确实也不错,利息什么的,倒不是重点。就是不知道,朝廷这次要多少?又要借多久?”樊云沉吟了一下,也觉得这件事大体是可行的。毕竟如果户部用印,再大面积的撒开,朝廷也不至于真正冒天下之大不韪耍赖。
徐钦的目的本就是发行专项债券,用于新军编练,而且他也明白,这件事过犹不及,如果一下子弄太多,反而容易让天下至尊的皇帝陛下眼红,造成冲突事小,毁了债券这等好东西的未来才是大大的不妥。况且现在双方的信任尚未建立,就算是可以依仗樊云的面子,恐怕太多了,他们也不愿意出。
“具体的事宜,小子还要再和户部详细商议,不过大致总额是三十万两,期限一年到两年,利息还是要有的,怎么也得意思意思,不能让忠君爱国的人吃亏不是?年息两三分总是有的。”徐钦衡量之后,报出了大致的指标。
“另外,自然还有隐含的好处,日后等这个法子开始施行之后,朝廷派下来的差事,都会优先考虑持有政府债券的商户!”见他还有些扭捏,徐大少马上抛出了这个大炸弹。
听了这话,樊云的精神马上为之一振。他本来就是跑官方生意起家的,当然明白能优先获得政府工程的利润有多大。
“若真有这等事,老夫有把握在武林大会期间,劝说大家一起吃下这三十万两的债券!”
“那就真要恭贺樊大侠了!”徐钦举杯相敬。
“同喜,同喜!哈哈哈…”樊云也与他轻轻一碰。
看来这老家伙确实是有几分道行的,恐怕已经看出,这事儿最大的得利者是自己了。不过这也不要紧,只要事情办好了,就算心里有些许小九九,也无碍大局。
(ex){}&/ 次日一早,由于徐钦按例做了早朝的值守官,不便在早朝的时候直接将奏疏递上去。不过这样也好,徐钦原本就是打算趁着自己侍驾的便利,直接先向朱元璋汇报。对于这样一位控制欲极强的皇帝,这种表面上有些违规的小动作,反而会更让他对自己另眼相看。
正好,散朝之后,朱元璋便召了郁新和徐钦二人进御书房,想来是要问他们关于新军军费筹措的问题,那正好将这些事情一并给解决了。
“关于编练新军的事情,你们商议得如何了?”朱元璋随手翻阅着御案上的奏疏,然而注意力却是全在他们二人身上。
“回陛下,臣仔细清查了户部的各项收支,也反复查验了国库存留。现在实在是拿不出新军编练所需。臣无能,请陛下降罪!”郁新抢先说到,同时也长拜下去。
“哎!国事多艰,也是难为你了。起来吧!”朱元璋放下手中的奏疏,一副无奈的神色。
徐钦站在一旁,隐隐感觉到好像有哪里不对,可又不敢确定。在搞清楚状况之前,只能暂时按兵不动,看着这对君臣在自己面前继续表演。
“臣谢陛下体量,然而新军编练之事刻不容缓,臣蒙圣恩,都掌户部,却无法替陛下分忧,无法为边关将士解难,臣有愧!”郁新声情并茂,仿佛极为感动,始终跪伏在地上不肯起来。
“郁卿拳拳之心可嘉,然天下纷扰,民生多艰,这些日子你统领户部,已经做得不错了。徐卿,把郁尚书扶起来!”朱元璋则再轻叹一声说道。
这下徐钦差不多看出点儿端倪来了,这两君臣的默契有点太好了!而且一来一去都是说的两个字:没钱!这样一来,自己之前在朝堂上,把编练新军说得那么重要,就砸自己的脚上了。好在他早有准备,已经想到了完美的解决办法,这才淡定地将郁新给扶了起来。
“徐卿,你说编练新军,势在必行,可现在国库空虚,为之奈何?”果然,朱元璋话锋一转,这锅就砸到自己头上了。
“回陛下,昨日郁尚书便向臣提及过国库空虚,拨不出钱的情况。臣回去之后,苦思冥想,终于算是想到了一个办法!”徐钦淡然地回答道。
郁新闻言不免有些微微吃惊异,他从户部度支主事一路干到尚书来,还没听说过有人能在一夜之间变出几十万两银子的事。他倒是真想看看,这位传说中神乎其神的小公爷,究竟有什么本事做到这一点。
“哦?钱…咳,计从何来?”朱元璋倒算是见怪不怪,反正他都已经习惯了这小子的诡计多端。只是能解决钱的问题,还是让他很高兴就是了。
“回陛下,臣的办法就是一个字: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