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慈烺在心里又打了几遍腹稿,精益求精的修缮了几遍即将要说的一番话,让接下来的一番话尽量没有多余的闲言碎语,尽量有说服力。
一盏茶过后,太子朱慈烺再次开口说话了,郑重的说了两个字:“门生。”
只是这两个字门生,内阁首辅温体仁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太子朱慈烺的思绪。
崇祯和王承恩则是陷入了沉思,思索这两个字的含义,显然有些不明白门生分怎么解决军头问题。
毕竟两个词代表着南辕北辙的两件事,完全没有任何的联系。
太子朱慈烺没有给他们继续沉思的时间,恰到好处的继续说道:“大明以孝道治天下,师徒关系在官场上是一种形同于父子,甚至是比父子关系还要深厚。”
“父皇最担心的应该就是边关的总兵参将们,有一天上演一出黄袍加身的昆剧,能不能成功另说。”
“关键是这种事带来的政事影响极为恶劣,只要有了第一起黄袍加身,在这个大乱年间动了小心思的军头们很有可能效仿的这种行为。”
“外有建奴虎视眈眈,内有闯贼四处破坏,如果这种时刻军头们再产生变故,大明真的就万劫不复了。”
崇祯、东厂督公王承恩、内阁首辅温体仁三人看着侃侃而谈的太子朱慈烺,哪里还会把他当做一个孩子,几乎已经视作了一位正常阐述治国良策的国士了。
尤其是忧心于国事的崇祯,随着太子朱慈烺话语的起伏,心神竟是受到了影响,产生了一股紧迫感。
期待的看向了太子朱慈烺,希望他真能说整顿军头问题的治国良策。
(ex){}&/ 这其中自豪感都能让一位父亲喜极而泣了,大喊一声死而无憾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恢复了那副富家翁般的笑眯眯,很少夸赞旁人的他,由衷的感慨道:“太子的才干当是臣之十倍。”
你之十倍?
王佐之才荀彧就是这么夸赞诸葛亮的,这个马屁拍的可真是无色无味,却又极为响亮。
崇祯很快就理解了内阁首辅温体仁的意思,这是在说太子朱慈烺的才干已经达到了智圣诸葛亮的地步,笑骂了一句:“温阁老也会溜须拍马了。”
内阁首辅温体仁反倒是认真的说了一句:“不是臣在逢迎皇上,说的都是内心真实的想法。”
从一句天子门生的震动里回过神的东厂督公王承恩,也是认真的附和了一句:“太子还没成年就有了这等见识,等到太子及冠以后说不定就是我大明的诸葛亮。”
大明受、等话本的影响极深,诸葛亮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在朝堂,都是公认的历朝第一治世能臣。
崇祯听到自家皇儿接连得到内阁首辅和东厂督公的比喻,还是发自肺腑的比喻,心里极为的自满。
崇祯为了避免皇儿骄傲自满,也没说些夸赞的话,只是难得的笑道:“你皇后想你了,去后宫一趟吧。”
太子朱慈烺还有一些事情不明白,着急回去找恩师朱舜商量,恭敬行礼过后便离开了。
东厂督公王承恩突然问了一句:“皇上,太子以后”
崇祯瞪了一眼王承恩,又是猛拍了一下御案:“以后要多去去工业侯的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