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6、清末纪实:找借口向百姓下手的四川总督;像散沙一样的川汉百姓
盛宣怀无视赵尔丰电报上要求查处自己的内容…
盛宣怀电饬赵尔丰解散群众,切实镇压…
电饬…是“通过电报向下级下达命令”的意思…
接到电报的赵尔丰左右为难…
“赵尔丰认为百姓是对的,不应该干涉百姓…但是,命令要求他镇压百姓…”民国学者说,“是服从命令还是听从心声…对于任何一位旧时代官员来说,这都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赵尔丰痛苦的思索对策…
赵尔丰想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遵从朝廷命令又符合仁义道德…
赵尔丰最终找到了…
1911年9月,保路同志会的百姓在四川大街巷散发hua单…传单上印有一篇名为《川人自保商榷书》的文章…
…赵尔丰一口咬定《商榷书》是保路同志会的宣传品。
“里面的内容…隐含独立…俨然共和hg府之势…”赵尔丰说,“这不是谋反是什么?…”
“赵尔丰找到的对策,就是‘谋反罪’,”民国学者说,“只要找到四川百姓谋反的证据,就可以把他们当做‘反贼’对待…就可以按照大清律例对他们进行武力镇压…即便杀死一些百姓,事后也会得到原谅…”
“这既遵从了朝廷命令,又符合仁义道德…”民国学者最后说,“中国古往今来…虽然朝代变迁,但是,对反贼的处理方式一直没变…全都是格杀勿论…”
…
从四川百姓身上搜出《商榷书》后,赵尔丰把“背叛朝廷”“图谋不轨”等罪名扣在了四川百姓身上…
为平定四川百姓,赵尔丰开始调兵遣将…
《川人自保商榷书》…是什么?
是一份文件。
四川保路运动进入罢市罢课、抗粮抗税阶段后,同盟会会员朱国琛、杨允公、刘长述(刘光第长子)等编印了名为《川人自保商榷书》的传单。
9月5日(1911年9月5日),川汉铁路公司照例举行特别股东大会时,刘长述等人将传单散发给入场的会议代表。
《商榷书》一方面要川人“竭尽赤诚,协助hg府”,“厝(读u)皇基于万世之安”;另一方面,又揭露清hg府“日以卖国为事”,“夺路劫款转送外人,激动我七千万同胞幡然醒悟”…
《商榷书》号召川人“一心一力,共图自保”…
接着,《商榷书》又提出保护官长、维持治安、一律开市开课开工与制造枪炮、编练国民军、设立炮兵工厂、修筑铁路等现在自保方案和将来自保方案…
《商榷书》还说:“凡自保方案中,既经川人多数议决认可,如有卖国官绅从中阻挠,即应以义侠赴之,誓不两立于天地…”
…
为什么会出现《商榷书》呢?
…民国学者表达了他的看法。
“《商榷书》的出现,是自然而然的结果…”民国学者说,“清hg府不得信任…百姓不再服从清hg府…但是,百姓需要一个维持秩序、保证自己正常生活的组织…有远见和大局观的百姓开始筹建临时hg府…”
“临时hg府的蓝图…就是《商榷书》,”民国学者最后说。
《商榷书》的出现,为急于寻找机会镇压保路运动的四川总督赵尔丰提供了借口…
切实掌握四川百姓的造反证据后,赵尔丰开始调集ju队…
9月6日,ju队集结完毕…当天,赵尔丰召集各营军官训话,部署镇压百姓的具体工作…
赵尔丰调集ju队的速度非常快…
——他是如何办到的?他为什么能办到?
“保路运动一浪高过一浪,四川濒临失控…赵尔丰是带兵进入四川的,所以他能在9月5号看到《商榷书》后,立马集结ju队…”民国学者解释说。
“其实,ju队、jig察这些东西早已部署完毕…赵尔丰在寻找一个对百姓动手的借口,”民国学者接着说,“即便没有商榷书…随着保路运动高涨…赵尔丰也会找到其它借口…”
9月7日,赵尔丰开始实施镇压百姓的第一步:诱捕蒲殿俊、罗纶等保路运动lig导人。
“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身为朝廷命官,居然诱骗百姓…”一位百姓事后说。
“兵不厌诈…”
——针对百姓的抱怨,赵尔丰如是说。
“兵不厌诈是对敌人运用的策略,百姓是敌人吗?…另一方面,骗子就是骗子,说的再好听,也遮不住骗子的丑陋嘴脸…”百姓继续抱怨,“…官府做的是对的,就会正大光明的做事…做得不对,才会用‘诈骗’这种低劣伎俩…”
…
1911年9月7日上午,赵尔丰说北京传来好消息…
“北京发来电报,电报上有好消息,你们都来看一下吧~”赵尔丰对保路运动的lig导人说。
赵尔丰没直接对他们说…赵尔丰派人向他们传话…
…靠这种办法,赵尔丰将四川保路同志会、四川咨议局、川汉铁路公司股东会的首脑蒲殿俊、罗纶、邓孝可、hag澜、颜楷、胡嵘、江三乘、叶秉成、王铭新等人骗到四川总督府看电报。
随后,赵尔丰将他们逮捕…
“赵尔丰想用这种办法制造群龙无首局面…以此扑杀保路运动…”民国学者说。
…
“百姓是盘散沙…没有带头的,他们就会像散沙一样散去…这样,既镇压了保路运动,又没伤害到百姓…”赵尔丰自述道,“…这是最好的办法…”
…
蒲殿俊、罗纶等人被捕后…消息迅速传开…
发现为自己争取权益的人被捉了…百姓们慌了…
“这样下去…铁路会被夺走…筑路款也会被夺走…”一位百姓说。
面对群龙无首局面,无组织无纪律的百姓没有别的办法…百姓们能想到的办法是…一哭二闹三上吊。
百姓们确实这样做了…
百姓们互相告知蒲殿俊等人被捕的消息…百姓们要求自己的街坊邻居“无论男女老幼,各出1人,到总督府向总督请愿”…
于是…无论愿不愿意…每家百姓都有一个人去请愿…
百姓们有的顶着光绪皇帝的牌位(用纸写的),有的手举一炷香…如同潮水一样涌向总督衙门。
““但是…情绪激动的士兵会把事态引向不可收拾的局面…这是需要提前想到的,”民国学者最后说…
请看下集《民国6、清末纪实:情绪化、陷入打砸抢的百姓;有组织有纪律的清朝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