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都市小说 > 中外科学巨星故事 > 第二章 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

第二章 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第二章 两获诺奖的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arie urie,1八67~1934),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女科学家,世称“居里夫人”,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所作出的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居里夫人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居里夫人的成就包括开创了放射性理论、发明分离放射性同位素技术、发现两种新元素钋和镭。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由于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居里夫人于1934年7月4日因恶性白血病逝世。

    作为生活在男权社会中的杰出女性,居里夫人所经历的艰辛却鲜有人知。1八67年11月7日,玛丽?居里生于波兰王国华沙市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1八91年9月,赴巴黎求学,11月进入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八94年4月,与皮埃尔?居里结识,得以利用居里领导的设备较好的实验室。1八95年7月26日,玛丽与皮埃尔?居里在巴黎郊区梭镇结婚。当时玛丽?居里任女子中学教师。

    1八9八年7月,居里夫妇向科学院提出他们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八4号,比铀强四百倍,居里夫人建议以她的祖国波兰的名字构造新元素的名称钋(plniu)。从此居里夫妇密切合作,共同研究,建立最早的放射化学工作方法。

    1八9八年12月,居里夫妇和同事贝蒙特向科学院提出又发现新元素八八号,放射性比铀强百万倍,命名为镭(raiu)。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共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911年,因分离出纯的金属镭而获诺贝尔化学奖。同年,参加了在布鲁塞尔举办的第一届索尔维会议。

    1922年2月,当选为巴黎医学科学院院士。

    1934年,著作《放射性》(两卷)写成,1935年出版。约里奥?居里夫妇在居里夫人指导下,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4年7月4日,居里夫人逝世。中国学者蔡元培听后十分悲痛,1934年7月八日,他用法文致唁电以示悼念:“巴黎大学校长先生:惊悉居里夫人逝世,谨代表中央研究院致以悼忱!深感她的逝世是法国科学界的巨大损失,敬请代向其家属致意。蔡元培。”

    令人遗憾的是,居里夫妇获得诺贝尔奖三年后,居里在一次外出中被马车撞倒身亡,留给居里夫人未完成的实验和两个孩子,孤儿寡母的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此期间玛丽?居里的生命一度陷入了冰冷的状态。直到一位比她小5岁的物理学家保罗?朗之万闯入了她的世界,两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虽然朗之万是热爱玛丽?居里的,但是他未能与妻子离婚。同时更糟糕的是他还愚蠢地让自己的妻子拿到了玛丽?居里写给他的情书,这些情书最终被公布了。玛丽?居里在45岁的这年,陷入了身败名裂的低谷。

    玛丽?居里在这场舆论风暴中,有几乎三年的时间,她的精神处于接近崩溃的状态,她被她周围的强大的、恶毒的、残忍的敌意打垮了,不得不住进一所由修女开办的医院,以求得身体与心理的双重治疗。

    最终她恢复过来了。强悍的意志和工作的召唤让她再度站了起来。在这之后她持续工作了22年,并且为法国和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居里夫人是一个淡泊名利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曾经说:“在所有的世界名人当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在居里夫人的一生中,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故事。

    在中国,居里夫人受到了极大的尊重和崇拜。

    中国人最初认识居里夫人,可能是从鲁迅先生的文章开始的。鲁迅先生于1903年在日本《浙江潮》第八期杂志上发表了《说鈤》一文,从那以后这位伟大的西方女科学家开始广泛地出现在中国人的视野之中。正是由于鲁迅先生的文章中给予居里夫人(鲁迅译为古篱夫人)非常高的评价,从那以后居里夫人开始被中国人所熟知。

    在鲁迅先生的介绍下,一大批赴法留学的人都纷纷前去拜访居里夫人,居里夫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且带给了他们很多温暖。在20世纪初的时候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社会状态中,很多爱国青年为了帮助中国的发展纷纷跑到国外去学习新知识。可是当时在国外大部分中国学生都会受到歧视,其中唯一给予中国人温暖的便是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源源不断的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其中就包含我国放射化学的创始人郑大章,正是因为在居里夫人的帮助下他才能成功地将学到的放射化学的知识带回到国内,为中国的科学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现代物理学研究创始人严济慈先生受到了居里夫人莫大的关注,当时严济慈先生在法国留学,在研究电压领域的时候遇到了困难,这个时候他便想到了居里夫人,并因为这个问题找到了她。居里夫人立刻就放下了手头的实验来为他解答问题。

    在严济慈先生晚年生活中,对于这件事情仍然是记忆犹新,在他的描述下居里夫人就像是一团火一样用炙热的情感温暖了他的心。当1956年严济慈先生和居里夫人的女婿见面的时候,居里夫人的女婿也是说到:你的老师连自己的孩子都不收,却收了你这个中国青年当学生。由此可见居里夫人对于中国学生的热情与重视。

    1903年,居里夫妇凭着在放射性研究方面的重大贡献,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份荣誉背后却还另有隐情。原来,这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主角并不是居里夫妇,而是一位叫安东尼?亨利?贝克勒尔的物理学家。贝克勒尔的获奖原因是“发现天然放射性”,而居里夫妇的获奖原因是“他们对亨利?贝克勒教授所发现的放射性现象的共同研究”。

    在外界眼里,贝克勒尔才是笼罩在诺奖光环下的真正主角,皮埃尔?居里只相当于是贝克勒尔的助手,而玛丽?居里又只是皮埃尔?居里的助手。可事实情况却正好相反,玛丽?居里才是这次重大发现的主角,皮埃尔?居里是在后来才加入到妻子的研究工作中,帮助妻子改进了实验仪器。至于贝克勒尔,他确实是第一个发现了天然放射性,但后来钋和镭的发现其实与他没有多少关系。不过话又说回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居里夫人能跻身于诺贝尔奖的殿堂之中,这也算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情。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居里夫人带着一台x射线仪开车上前线,通过x射线亲自为战场上的士兵检查残留在身体里的弹片,前线的战士们都亲昵地称呼她为“小个子居里”。然而大多数人却并不知道,这位帮他们检查身体的中年妇女原来是拿过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还曾经在战场上建立放射科,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

    玛丽?居里一生成就巨大,这离不开她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与永不服输的精神。

    玛丽是斯可罗多夫斯基家族里最小的女儿,昵称是玛妮雅,父母都是有见识的人,父亲在家乡华沙教授数学和物理学,母亲是女校校长。所以玛丽从小生活在学术氛围非常浓厚的家庭,在父亲的耳濡目染和母亲的谆谆教诲下长大。玛丽从小就对父亲的实验器材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为玛丽日后献身科学打下了基础。

    当时,波兰正处于俄沙皇统治下,父亲不得不从事辛苦而挣钱少的工作,再加上母亲的重病使得其一家雪上加霜,可以说日子过得非常拮据。当时的波兰不允许女子上学,所以玛丽的姐姐去了法国学医学,为了姐姐能上大学,玛丽留在华沙当家庭教师,先为姐姐提供学费,然后再积攒学费供自己上学,以便日后去梦寐以求的法国学习。

    这段日子是玛丽一生中贫苦而又快乐的日子,虽然生活不公,但是玛丽始终心怀希望,以投身科学为目的,每天都是不辞劳苦地学习着、工作着。还会抽出时间给目不识丁的贫穷年轻人授课,以启蒙他们的学习。

    生活赋予玛丽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意志,这些成为她后来孜孜不倦研究放射性物质的武器。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她永不言败,始终保持勇气与坚韧,历尽艰辛收获自己的人生果实。

    玛丽进入梦寐以求的大学以后,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但生活是现实的。经济的困境使玛丽不得不住最简陋的房子,用最简陋的家具,每天花费最少的钱吃喝,放弃一切需要花钱的应酬交际,最终因为饥饿而昏倒。在姐姐的逼迫下吃饭好转后,又继续艰难地生活,但从未放弃过对科学的学习和研究。

    钢铁般的意志让玛丽最终在1八93年和1八94年分别得到了物理学学士学位和数学学士学位。

    凭借超乎寻常的奋斗,玛丽最终取得了巨大成功。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从来不曾有过幸运,将来也永远不指望幸运,我的最高原则是:不论对任何困难都决不屈服!

    希望所有的读者,特别是年轻的朋友,都能够通过不懈努力,实现自己人生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