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三年已经接近尾声。
这一年,大明各地天灾人祸不断,陕西、河南蝗旱交替,河北鼠疫大规模流行,这让崇祯焦头烂额。
这一年,各地农民军声势大涨。张献忠转战四川,紧随张献忠入川的五省总督杨嗣昌,会兵10万追剿张献忠,却劳师无功,兵士疲惫不堪,身陷四川无法自拔。李自成又攻占南阳全境,擒唐王,败官军,让崇祯颜面全无。锦州又被清军围困,辽东局面再次危急,大明腹背受敌,这一年的崇祯多疑、易怒,多名宫女和太监因触怒崇祯而被杖杀,宫中人人自危。
皇极殿。崇祯高坐在宝座上,面无表情的看着下面的臣工,心中却怒火中烧。崇祯只觉得朝中大臣无能,拿不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只会无休止的争论。
今天的早期,崇祯与大臣商量军饷问题。最近,远在四川的杨嗣昌和京师的洪承畴,都递来奏折,大意就是向朝廷要饷银。
崇祯对杨嗣昌一年半都无法解决流贼,耗费朝廷无数钱粮,现在又伸手要饷银,觉得杨嗣昌是在挟贼自重,要挟朝廷,对杨嗣昌极为不满,只是隐忍不发。但洪承畴不同,没有饷银,官军明年开春后就无法按期开拔,而如今锦州告急,援军不能再拖下去了。
“李卿,国库还能拿出多少银子?”崇祯向户部尚书李待问问道。
李待问出班奏道:“皇上,现在国库只有10万两银子。”
“李卿,洪卿要领大军增援辽东,如果没有饷银,官军就会军心不稳。你是户部尚书,要多想想办法。”崇祯道。
“皇上,现在离明年的夏粮征收还有半年。微臣也想不出好的办法。” 李待问哭丧着脸。
“三饷呢?”崇祯问道。
“早已征收过了。” 李待问道。
“怎么用的这么快?”崇祯道。
“皇上,今年北方大旱,税没收上多少。官军四处平贼所需饷银甚多,加上官员和藩王的俸禄,国库早已不堪重负。若皇上不信,可以查账,臣绝没有贪污一文钱。” 李待问道。
“朕又没说你贪污。”崇祯不满道。
“洪卿,现在官军开拔还差多少饷银?”崇祯问道。
“回禀皇上,还差100万两。离明年出征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如果这100万两饷银无法拿出,军心不稳呐。”洪承畴道。
“各位臣工,你们都给朕想想法子,这100万两饷银究竟该如何解决。”
众臣均默不做声。
“各位臣工,朕与你们商量一下。你们先将银两借给朝廷,数额由你们自己决定,待朝廷征收夏税后,再偿还给你们,你们看怎么样?”崇祯问道。
崇祯等了好一会,没一个大臣出来应声。
这些大臣都鬼精,与崇祯打交道也不是一天两天,知道朝廷现在国库空虚,钱自然是有借无还。
“国丈大人,你深受皇恩,是不是借点银子给朝廷?”崇祯对周奎道。
周奎乃崇祯周皇后的父亲,崇祯希望他起一个带头作用。
周奎立即跪下道:“皇上,不是臣不愿借,实在是臣家里没有银子。如果皇上硬要向臣借银子的话,下朝后,臣就将住的房子卖掉。”
“朕一提借银子,你就跟朕哭穷。这些年,朕赏赐你的东西可不少。”
说完,崇祯拂袖而去。
崇祯回到乾清宫,想到今早上朝的情形,心中腾起了一股无名火,将御案上的东西全扫到地上,怒气冲冲的道:“岂有此理!一个个深受皇恩,如今却袖手旁观!”
宫女和太监全都跪在地上,一动都不敢动。
“摆驾去坤宁宫。”崇祯道。
崇祯遇到不开心的事,总喜欢与周皇后说。周皇后贤良淑德,做事谨小慎微,深得崇祯欢心。
周皇后看到崇祯脸色不豫,问道:
“皇上又遇到什么不开心之事?”
“洪承畴即将领军前往辽东,但国库空虚,开拔的饷银拿不出来。朕向臣工借钱,但一个个默不做声,就连朕的好岳丈,也向朕哭穷。” 崇祯一听周皇后的问话后,立即变得怒气冲冲。
“臣妾代父亲向皇上请罪。臣妾一定劝父亲将钱借给朝廷。”周皇后连忙跪下请罪。
“皇后,你就是做什么?朕不是生你的气,而是气这些朝臣。他们深受皇恩,现在却不愿借钱给朝廷。”崇祯道。
“皇上放心,臣妾一定劝说父亲借钱给朝廷。”周皇后道。
待崇祯走后,周皇后将周奎召到宫中。周奎刚坐好,周皇后就劈头盖脸骂了他一通:“皇帝向你借钱,你却当面哭穷。我们周家深受皇恩,与皇家休戚与共。你作为国丈,不愿借钱给朝廷是何道理?”
“娘娘你是冤枉臣了。臣如果家中有钱,哪里会不拿出来借给朝廷?现在,我们周家一日只吃两顿,你那两个小侄子也都饿瘦了。”周奎跪下干嚎道。
周皇后很是无奈,连忙将自己的父亲扶起。
“父亲,你是什么样的人,女儿知道。家里拿出个1万两不是难事。这样好了,我给你5000两银子,你再拿个5000两,凑个1万两。你是皇上的岳丈,你带头借钱给朝廷,其他大臣也会效仿,也能解皇上燃眉之急。”周皇后道。
周皇后拿出这些年攒下的例银,加上一些首饰,凑够5000两,交给了周奎。周奎眉开眼笑的走了。
周奎回到家后,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召到身边,对他们说:“皇上要求我借钱给朝廷,你们说,该借给朝廷多少?”
“父亲,我们家也没钱。借给朝廷,铁定是要不回来的。不借!”两个儿子异口同声道。不愧是深受周奎影响,两个儿子也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
“皇后给了我5000两银子。”周奎道。
两个儿子一听,立即喜上眉头。
父子三人商量后,最终决定从周皇后的5000银子中,拿出1000两借给朝廷。
第二天早朝,周奎向崇祯表示,愿意借给朝廷1000两银子。其他大臣见家财万贯的周奎也不过借给朝廷1000两银子,其他大臣有样学样,除了户部尚书李待问借出2000两外,其他大臣没一个人的银子超过1000两。
周皇后在听到自己的父亲周奎只借给朝廷1000银子,实际上一分钱也没拿出来,还贪墨自己4000银子,很是无奈,她不想让自己的父亲成为笑柄,只好装作不知,这让周奎高兴不已。
大臣借给朝廷的银子,加起来不到10万两,崇祯不得不从自己的内帑里又挤出50万两银子,至于剩下的,崇祯以提前征收三饷的名义向百姓摊派,崇祯的做法再一次引起百姓的不满。
崇祯的做法,自然被闯军秘间科探知。在宋献策的领导下,闯军宣教科再次开足马力,抨击朝廷腐败,皇帝无能,大臣一个个富的流油,却只借给朝廷一点银子,而各地藩王,更是富可敌国,随便一个都能拿出100万两银子来。
崇祯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为光火,下旨训斥大臣和各地藩王。而大臣和各地藩王自然集体向崇祯哭穷,说是逆贼的诬陷,目的是想离间大臣、宗室和皇帝的关系,败坏朝廷声誉。崇祯明知道这些大臣和藩王在狡辩,但又无可奈何,最后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