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新顺天下 > 第五十七章 岁月静好

第五十七章 岁月静好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桂英,从这里看,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的更远。你看远处,百姓正在各级官员的带领下修建水利设施。”李弘基站在一处高地上,指着远处的人影,对身旁的高桂英道。

    李弘基已定于12月27日领军出征襄阳,新年是注定无法与高桂英一起过的,于是在出征前夕,邀请高桂英一起去南阳城外,看看闯军治下的南阳城外百姓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为了不引人注目,李弘基和高桂英都换上便装,就连李双喜这些亲卫,也都一身便装。

    “这些年一直东奔西跑,又忙于各种军需物资调拨,又经常在大山里,哪有闲工夫看这乡野风光。”高桂英感慨道。

    “如今闯军诸事正步入正轨,很多事情可以让下面的人去做,用不着亲力亲为,夫人有时间可以出来看看。”李弘基道。

    一路走来,在元帅府的运筹下,南阳正发生可喜的变化。李弘基感触最深的就是,南阳城周边很多荒地都逐渐被开垦出来。

    当初,李弘基领兵围攻南阳时,由于常年大旱,又加上刀兵四起,南阳城周围十室九空,很多地方都被枯黄的野草掩盖。但今次,李弘基发现,虽然离春耕还有一段时间,但很多地方的荒草已经被烧掉,一些土地被翻耕,一些地方盖起了茅草房,俨然成为一个个的村落,这让李弘基非常欣喜。

    南阳要想恢复生产,人口是一个大问题。

    李弘基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发放农具,提供耕牛和种子,招募流民垦荒,承诺土地归其所有,成效正逐渐体现出来。

    “夫君,当初我来南阳城的时候,周围一百里看不到多少人烟。仅仅两个月,出现了一个个村落,太让人感到意外了。”高桂英道。

    “大旱,兵灾,百姓想活下去,不得不离乡背井。城里情况要好些,城内多少安全还有保障,城外,不管是官军还是义军,百姓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虽然我军秋毫无犯,但乱兵岂能放过百姓。百姓为了活命,自然要逃亡了。”李弘基感叹道。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战乱一日不结束,百姓就过不上安稳的日子。”高桂英道。

    “夫人说的极是。我希望早日结束这战乱纷争的日子。”李弘基道。

    “夫人,我们随便去一处村落,看看百姓生活,如何?”李弘基接着道。

    “我也有此意。”高桂英道。

    高桂英自幼习武,但并不出身高门大户,过的也是普通人的生活,虽然这些年一直追随李自成过着刀口舔血的生活,但内心深处同情百姓,多次劝说李自成不要滥杀无辜,很得闯军上下的喜爱。

    李弘基一行走向一处村落。此时,众人并没有骑马,而是将马留在离村落一段距离的地方,步行前往小村落。

    远远望去,这处村落稀稀疏疏数十户人家,人口不过一两百来人。房子大部分是用茅草匆匆盖成,仅能遮风挡雨。村里只有三四个老人在家门口晒着太阳,七八个五六岁的孩童在追逐打闹,玩的非常开心。

    当李弘基一行走进村子后,孩童看到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陌生人,吓的全躲进了屋子里。由于村子乃新建,并没有狗吠声,一切都是如此的安静。

    李弘基仔细打量着村民的房子,大部分房子建造非常简单,仅用几根木头做柱子,然后用草帘隔开一个房间,一间用作卧室,另一间用作伙房,可以看出,这户人家人口不多,只有两三个人。

    李弘基也发现,有几处房子全用木头搭建,条件要比大部分人好的多。这让李弘基大感好奇。

    李弘基看到附近有一位老人正在家门口晒太阳,而且他家的房子正是用木头搭建的。这位老人大概六十多岁,须发皆白,但精神矍铄,与其他常年累月与土地打交道的老人不同,这位老人身上很干净,有一股书卷气,就像一个私塾先生。

    李弘基走了过去,对老人道:“老人家,向你打听一些事情,这个村落我以前没有见过,好像是最近才起的?”

    “这位小哥说的不错,这个村子才出现一个月。”老人道。

    “听口音,老人家好像是陕西那边的人?”李弘基道。

    “小哥说的不错,我的确的陕西人。我们这个村子,大部分都是陕西人。”老人道。

    “那老人家怎么来到南阳?如今天下不太平,从陕西到河南的路可不好走。”李弘基道。

    老人慢慢说起来自己的经历。

    原来,老人是陕西延安府人,有两个儿子,家里有几亩地,又是村里的私塾先生,日子还过的下去。但这几年,陕西出现大旱,官府无视百姓饥苦,饥民纷纷揭竿而起,官军和义军又相互厮杀,老人家里也遭到兵灾的洗劫,不得不与家人带上一些细软,辗转流落到了南阳。

    李弘基听了不禁汗颜,这些年,闯军一直在陕西与官军厮杀,虽没有波及到延安府,但追剿闯军的官军军纪败坏,自然也趁火打劫,顺便洗劫了沿路百姓。官府自然知道官军的暴行,但发不起军饷,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老人又说起自己举家流落到南阳,正好遇到闯军大量招募流民垦荒,又为流民提供农具、牛和种子,于是就拿出一些钱,请人帮忙在南阳城外建了这座房子。他的两个儿子,小儿子跟他读了几年书,现在元帅府做事,日子总算安稳,大儿子在闯军的支持下,开垦了不少荒地,准备明年春耕后种上粮食,也算在南阳安定下来。

    李弘基听了老人的话,与高桂英对视了一眼,心里非常开心。自己的各项举措都落到实处,这让他对未来更有信心。

    老人又说起,村子里基本都是些因战乱流落到南阳的陕西和湖广流民,这些流民中的男子,除了一些参加闯军的各项工程外,大部分在南阳周围忙于开垦荒地,等待明年春耕后种上粮食,心里才踏实。

    虽然闯军目前正大量招募人手兴建工程,但这些流民也知道,工程总有做完的一天,而土地才是根本。因此,在考虑得失之后,自然会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取舍。

    李弘基又和老人说了一会儿话,然后告辞离开。当李弘基一行走远之后,先前躲进屋内的孩童,又跑出来玩闹。

    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