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海空之旅 > 第六章 佛光普照

第六章 佛光普照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主题词

    假如一顿吃饱终生不饿,那就不必再去寻找食物了。谁能一顿吃饱终生不饿?你办不到,所以要不断的去寻找食物。

    假如一招鲜能吃遍天,就不需要去发明创新了。谁能一招就打遍天下?你也不信,所以要不断的创新。

    ?学习与实践是创新之树的根,能不断的吸取创新所需要的养分,保持创新之树常青。

    ?未来社会只有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通过学习创新,建立创新学习圈,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实践是创新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是检验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

    ?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实践也是一种主要的创新学习方式。

    几天以后,司马明对周易说:“我请了专家利用高科技手段对金牛肚子里藏的纸片进行了处理,纸上的字和线条已复原,原来上面写的是一首诗:

    万寿来自南海边,

    观音遥指小洞天。

    金光万丈连天远,

    碧波千顷起紫烟。

    你看,把每句诗的倒数第二个字连在一起就是‘海洞天紫’,紫气东来,所以,根据这首诗和线条,我分析藏宝的大概位置在天海市海洞天的东面,我们寻找宝藏去。”

    午餐后,他俩坐上出租车,司马明叫司机将车往山上开。

    周易小声问司马明:“你不会搞错吧,我想藏宝的大概位置应该在海边石洞而不会在山上石洞。”

    司马明说:“声东击西,甩掉跟踪。”

    周易不解:“往山上开,跟踪是甩掉了,但是如何取宝呢?”

    司马明使了个眼色说:“不要急,我自有办法,你跟着走就行了。”

    车沿着盘山公路向山上开去,当到达山顶上时停了下来。眼前竟然是一个面积有几平方公里大湖,湖的四周群山环抱,湖中碧波荡漾,这就是有名的万泉湖。万泉湖水从湖中流出绕着群山一直奔腾入海。

    司马明说:“走,到万泉湖漂流去。”

    周易心里想,司马明真奇怪,还有心思游玩。他把钱给了出租车司机,让车回去。然后租了一艘机动气垫船。

    他俩坐在船上,沿着万泉湖水向下漂流而去。

    此时,周易渐渐明白了司马明的意图。沿着万泉湖水一直往下漂流就能到达大海,而万泉湖水的出海口就是藏宝的海洞天一带海域。

    想到快要找到宝藏了,周易心里一阵激动。心情也顿时觉得轻松许多,欣赏起万泉湖两岸的美丽风景。

    万泉湖两岸群峰叠起,怪石嶙峋。山上原始热带雨林茂密,雀跃蝶舞,鸟语花香,好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卷。

    有的人从事漂流活动喜欢到大江大河、急流险滩去寻找刺激,而万泉湖水奔流入海的旅途却以山清水秀、风景美丽、河道狭窄而见长。水宽处不过几十米,窄处只有不足十米,不仅两岸的树枝能相遇,甚至两岸的悬崖峭壁也几乎相接,中间只有一线天。到了著名的葫芦口,从外面看好像一个切开的葫芦,头小肚子大,游船缓缓划入,就像钻进了洞中,清凉幽静,有身临仙境之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流水清澈见底,整个河床都好像是由大理石铺成的,非常美丽。当游船慢慢的靠近峭壁,周易用手摸了摸悬崖上的青苔,湿湿的、滑滑的。峭壁上生长着一些叶子形状细长的青草,悬挂着一些长长的红藤,还可见到一群小猴子吊挂在长藤上荡秋千,个别小猴一不小心掉进水里,很快就被几只手拉手连成一串的大猴子拉上岸。但始终有一只老猴子站在山顶上观望,一旦感到有威胁,大叫一声,几十只猴子顿时无影无踪。

    一路上流入的山泉特别多,这也许是万泉湖名称的来由。一股股山泉从百米高的峭壁上飞流而下,似条条银河落在青山上,又似条条洁白的哈达挂在半空中,飞珠溅玉,熠熠生辉。

    更绝的是湖岸边的水木帘洞,由于流水的长年冲刷,与河水相接触的峭壁深陷。长在半山腰上的一些百年老榕树,伸出长长的根须,一直拖到水面,山泉沿着根须往下流,形成水木合一的水木帘洞,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司马明看着在两岸间自由自在飞来飞去的白鹭,羡慕的说道:“真快乐,此处真可谓到了世外桃源。”

    过了一会,船就靠岸了。

    司马明和周易下了船,把船交给了漂流管理处。

    下来该朝哪里走,他俩谁都不知道。

    这时走过来一个姑娘,头戴渔家帽,上身穿白色宽袖的短衣,下身是黑色的紧身中裤。中等身材,眉清目秀,端庄秀丽,淡淡的化妆更流露出青春的艳丽。

    “请问,你们需要导游吗?”姑娘开口问,同时拿出她的导游证挂在脖子上。

    司马明反问道:“导游小姐,你知道海洞天如何走吗?”

    导游姑娘答道:“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对海边的石洞草木都十分熟悉,要到海洞天,还有一段路程。”

    司马明说:“好吧,我们请你做导游,一起走。”

    谈好价钱后,司马明和周易上了导游小姐开的车向海洞天驶去。

    一路上,导游小组向他们介绍沿途的风土人情,传说典故,偶尔还加几句玩笑,使大家觉得好像是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半个小时过去了。

    导游小组将车停在路边,有个男青年走上前与她说了几句当地土话。姑娘转过头来对司马明说:“对不起,前面没有路了,车子只能开到这里。好在路已不远,这位男导游将带你们前往,到达目的地后将导游费交给他就行了,我还有事要先走,这里一切都安排好了,请放心,再见。”

    司马明和周易下了车,跟着男导游走进了海边一座灌木丛生的小山。上山几乎没有路,他们只能抓着树技,拉着红藤攀登。有时需要在地上爬行才能通过茂密的树丛,周易一不小心踩上了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滑了一跤,多亏了带路的男导游眼明手快一把抓住了周易,才没有滚下山去,山下可是波涛汹涌的大海。

    司马明和周易跟着男导游深一脚浅一脚的向前走着。骄阳似火,不一会就觉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不久,来到了山谷中间,这里地势稍平,群山环抱,古树参天,巨藤悬挂,一派热带原始雨林的景象。

    司马明站在一块长满青苔的石头上,极目远眺,不见人烟,不闻鸟鸣,甚至连山涧小溪的潺潺流水声也听不到。似乎来到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十分的幽静。只有间隔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听到树叶上的露水滴落到青石板上的滴嗒声,这分明是大自然寂静状态下的参照物。

    司马明深深的吸一口经过无数的树叶层层净化的清新空气。看一眼经过无数岁月沉积的林间古道。摸一摸唐朝毫末宋代合抱如今参天的大树,真有不知今日是何年,今身处何地的感觉。

    远离了城市的污尘和人群的喧哗,远离了商场上追逐金钱的,远离了官场上争权夺位的尔虞我诈,进入了这物我两忘幽静而清凉的世界。司马明感到了心灵的净化,这难道不就是老子所谓的无为世界,这难道不就是陶渊明的桃花源。在这样的地方,还有什么人间大道悟不出来,还有什么成功之路探索不到。

    此刻,只见男导游从腰后取出砍刀,将一条手臂粗的红藤一刀砍断,一股清水立即从红藤的截断面直往外涌。男导游用嘴接着水喝起来。

    男导游说:“你们也来喝一点吧。”

    周易走到藤边,学着样子也喝了几口“真清甜,司马经理快来喝。”

    司马明也喝了几口,感觉确实不错,这真是天下第一纯净水。

    休息了一会,司马明觉得体力恢复了一些,注意观察四周,树木高大,遮云蔽日,山风吹来倒有些凉意。司马明浑身一抖打了一个冷颤,突然感觉有些害怕,说道:“走吧。”

    他们继续往山上爬。越往上走树越矮小,越稀疏。司马明有过爬山的经验,知道离山顶不远了,果然不一会,就到了山顶。

    山顶是一个小平台,几乎没有树,仅生长着一些矮小的茅草,站在山顶上,四周的群山均踏在脚下。

    山下的海湾是天然的良港,海面上一艘艘军舰整齐的排列着。

    司马明还来不及欣赏四周的风景,抬头一望,在山顶靠海的一面有一座碉堡,此时正从里面走出几个荷枪实弹的士兵,端着枪朝他们走来,司马明感到麻烦来了。

    “站住,不站住就开枪了。”当男导游转身想逃时,几个士兵一涌而上,将他压在地上,推向碉堡。一个军官走过来对司马明和周易说,你们也一起走。

    司马明和周易不知道出了什么事,也不敢不走,只能跟着走进了碉堡。士兵叫男导游蹲在地上,司马明和周易按照要求将身上所有的东西都交出来放在桌子上,随后一个个搜身检查。

    司马明和周易没有带什么东西,只有一些钱、身份证、工作证、手机等随身物品。

    司马明对那个军官说:“首长,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军官没有回答,仔细的检查了他们放在桌子上的东西,然后到外边打手机去了。

    “怎么回事,难道你们不知道这里是军事禁区,快说,你们到这里干什么?”一个士兵用审讯的口气问。

    司马明赶紧答道:“我们确实不知道,我们只是来旅游的,想到海洞天玩,因为人生地不熟,请了一个导游,是导游将我们带到这里的。”

    周易笑着说:“不知者不为过。放了我们吧,下次一定不再来了。”

    士兵说:“放了你们,没那么简单,我也没这个权力。我可以把你们刚才讲的情况汇报上去,如何处理要等上边通知。”说完也走到碉堡外面去了。

    大约过了一个小时,军官从外面进来。

    在司马明和周易看来,这一个小时好像有一天之久,担惊受怕十分难熬,不知会发生什么。

    军官对司马明和周易说:“经过我们的调查,你俩所说的情况属实,现在我们将送你们下山交地方公安部门处理。”然后转身对男导游说:“你要留下,继续接受审查。”

    军官安排了一辆车将司马明和周易送到了山下的公安局派出所,在派出所里又受到了一番审查和教育,做了笔录,随后罚款才放人。

    司马明和周易垂头丧气的走出公安局派出所。司马明对周易说:“我们上当受骗了,导游小姐和男导游可能与企图抢宝的那些人是同伙。探听到我们的去向后将我们引入军事禁区,使他们的同伙有时间去寻找宝藏。现在不知宝藏被他们取走没有。”

    看着天色已晚,现在再去找宝藏已不合适了。一来人生地不熟,二来可能与抢宝的人相遇,风险很大。司马明还是决定先回工厂,以后再找机会去寻宝。

    时间过的真快,一晃半个月过去了。司马明和大家又坐在天涯大学的课堂里,听沈教授讲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讲的内容是关于创新的基础,什么是创新的基础呢?”沈教授开始授课了。

    沈教授边说边板书:学习与实践是创新的基础

    (一)、只有学习型的企业和个人才能满足创新的需求

    沈教授说:“在当今时代,由于每时每刻大量信息的高速流动,各种关系错综复杂,而环境变化之快速度空前。今天处于优势,明天可能就处于劣势。不论是资金的优势、知识的优势、人才的优势、产品的优势还是管理的优势,可能转眼间就不存在了。所以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就是创新的速度比你的竞争对手更快,而要想保持不断的创新就需要不断的学习,未来的社会只有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才能不断的发展,才能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获得持久的生命力,长盛不衰。”

    “什么是学习?”沈教授接着问“人们通常将从读书、看报、听课中获取知识和技能当作学习。实际上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行为,也即有新的创造。一位哲人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使用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模仿,应该是创造性的、发展的使用。只有这种学习才是完整的学习。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应该是: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直至创新的循环过程,实际上这也是学习的过程。”

    1、学习创新,拥有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创新的潜能人人皆有,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可以学习和培养的。创新学习与模仿学习是有根本上区别的,创新学习的特点在于:

    1、有明确目的的学习

    首先应该明确“为何学习?”“如何学习?”“学习什么?”这三个问题。

    为何学习?就是要解决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首要问题,才能解决学习的动力。

    如何学习?就是要解决核心价值观的问题,要以“奉献”的价值观作为学习的基础和出发点。

    学习什么?就是要解决实现共同目标的问题,共同创造未来的景象,从而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2、有兴趣的学习

    不是被动的“要我学习”而是主动的“我要学习”。学习自己想要学的,而不是别人认为需要他学的。只有有兴趣的学习才能长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结合思考的学习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过程中结合系统的思考,使思考适应化。要达到思考适应化,必须具备:整体的观点,未来的观点,和谐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聚焦的观点,主动的观点。

    4、锲而不舍的学习

    学习需要积累,要终生学习,从成功中总结经验学习,从失败中检讨错误学习,始终具有危机感,带着永不满足的状态学习。

    5、有氛围的学习

    团队学习,整体搭配,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学习。组织学习效果好于个人学习,在有氛围的学习中将个人的理想转化为组织的共同目标。

    2、建立创新学习圈

    1、假设:

    ?学习是互相的。

    ?存在着学习圈。

    ?学习圈中存在学习流。

    ?个体学习的能力不相同。

    ?学习圈之间可以共轭相连。

    2、概念:

    ?学习流:学习是互相的,是可以传教影响的。

    ?学习圈: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斯坦利?米尔格兰姆提出一个名为“小世界现象”的假设,任何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中间最多只隔着6个人。经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流只需最多经过6个学习单体后就会流回原处形成学习圈。

    ?若某一单体的学习能力大大的强于其它单体时,则平衡被打破形成单一方向的学习流。

    ?学习圈共轭:若干个学习圈相遇,可形成共轭相连,如果学习流方向一致,为同向共轭,则共轭增强;如果学习流方向相反,为逆向共轭,则共轭减弱。

    ?学习能力:由学习速度、学习质量、学习创新性等因素组成学习能力。

    3、法则:

    ?在学习圈中若某一单体的学习能力远远大于其它单体,则该单体在学习圈中将起主导作用,形成单一方向的学习流,其学习流密度也最大,成为该学习圈中学习的榜样。

    实例:竞争性强的企业形成了行业中的领头羊。

    ?学习圈之间通过共轭感应形成竞争,最终学习能力强的学习圈将决定其它学习圈的学习流向,产生垄断。

    实例:企业之间的竞争导致垄断的产生。

    ?学习圈中单体所具有的学习流密度的大小取决于其学习能力的强弱;又反作用于增强或减弱其学习能力。由于学习圈中的学习流向学习能力强的单体流动,所以学习能力强的单体周围学习流越来越密,而距离越远的单体所占据的学习流的密度必然越来越低。

    实例:强者逾强,两极分化;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在某一特殊环境的磁化下,大面积的共轭学习圈将同向运转,产生巨大的学习冲击力,破坏正常的秩序,出现动荡。

    实例:社会出现对某类物品的抢购风潮。

    ?单体在学习圈中的性质发生变化,与纯单体时的性质有明显的差异。

    实例:人们盲从、攀比、恐惧和失去理智的心理,排斥与原来发展趋势不一致的信息。

    4、影响因素:

    ?单体的学习能力决定学习圈的结构,学习圈的结构决定其性质,性质决定其行动。

    学习能力越强的单体通过共轭作用,所能控制的学习圈就越多。所能吸引的学习流密度越大,影响力也越大。学习圈的共轭结构越大,学习流越易集中,越易出现两极分化。学习流密度大的单体学习能力进一步增强,强者逾强。学习流密度小的单体学习能力进一步减弱,弱者更弱。

    ?整体互动

    学习圈中各单体性质将会逐渐趋以一致,行动也将会逐渐趋以相同,即使是非常不同的单体,在相同的学习圈中也倾向于相同的行动,产生相同的效应共同作用于环境。

    某个单体对客体不能起作用或作用很小,只有几种单体形成共同的学习圈在一起作用于客体,作用才明显。所以学习圈的效果受整体互动的影响。

    ?目标导向

    学习的目标越高,学习圈的平衡就越难达到,而学习目标较低则平衡易达到,这也说明了学坏容易学好难的道理。

    ?团体学习

    单体的影响力小于学习圈的影响力,通过整体搭配,互补长短,共同取向,学习能力会大大加强。

    ?学习流在学习圈中的流动是因为有压差的存在。这就是目标与现实的差距,而试图改变这种差距就会产生学习流的动力,差距越大,动力就越大,反之。

    ?速度与平衡

    学习速度越快,越易达到平衡。

    5、控制办法

    ?在学习圈中加入催化剂

    所谓催化剂是指本身不参加反应,但能大大改变反应速度的物质。量少而高效是催化剂的特点。正催化剂能加快学习的速度,如在抢购风中的加入谣传会大大的加速抢购。负催化剂则能减缓学习的速度,如在抢购风中政府加大宣传和监管的力度。则可迅速的减缓抢购。

    ?导入新的学习圈

    导入同向转动的学习圈,相互加强,如在抢购风时断货,会大大加速抢购。导入异向转动的学习圈,相互减弱,在抢购风中增加相应物质的供给量。

    ?破坏学习圈

    开环:将学习圈打破,如在流行病暴发时采取隔离措施防止传染。

    取代:将学习圈中某一单体用另一个性质不同的强大单体取代,榜样消失了,原来学习圈中的学习就没有了方向。如某银行出现挤兑时,为防止出现大面积的挤兑风潮,可将其由另一信用良好的银行接管。

    消灭:将单个学习圈消灭,学习圈中的单体暂时失去学习流的载体从而无法学习。如当银行出现大规模挤兑时,为防止波及政局,将该银行暂时关闭。

    (二)、实践是创新的载体,是创新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离开了实践,创新就没有意义。所以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也是检验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创新的源泉。一个伟人曾说过,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现实的真相与我们的认识往往不一致,存在着偏差,我们的认识往往又跟不上飞速变化的现实,所以想象中的新变化和新需求与实际情况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深入实际,从实践中发现新变化、新需求。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实现创新的成功。

    必须在实践中勤于思考,不是盲目的实践,而是思考的实践。这样创造力才能发挥,创新才有较好的及时性和良好的效果。

    必须在明确的目标下进行实践。有的人一辈子历尽千辛万苦的工作,最后一事无成。同样的实践,有的人却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创造了崭新的生活。区别就在于是否具备明确的目标。

    实践是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一个企业创新是否成功,首先要确定检验创新成功的标准,必须以能满足顾客的基本需求为目标,不求十全十美,不求自己满意,只求能赢得顾客,使顾客满意。而这一标准能否达到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根据实践的结果方能检验出创新是否成功。

    创新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创新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创新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以检验创新是否成功的实践贵在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有时距离创新成功只有一步之遥时,因放弃实践而功亏一篑。这种半途而废的实践是不能作为检验创新成败标准的。

    实践要有计划、有步骤、分段实践。有总体的战略计划,也要有具体的实施计划。计划中要包含目标、组织、方法、时间、地点、人员、检验办法和标准等项目,只有计划周密完善,才能有创新成功的可能。

    要立即实践,不要等待,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原来适应新变化、新需求的新点子若不能立即行动就会时过境迁,不会再适应了,从而导致创新的失败。

    实践无止境,创新也无止境。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若要想得到持续的发展。就应该不断的创新,勤于实践,要做实干家,不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要有很强的执行力,积极行动,克服惰性,充分认识到实践与创新同在的道理。

    要敢于打破常规实践,因为创新的实践就是“第一次”的实践,往往伴随着失败和挫折,常常需要放弃许多既得利益。违反常规的思维模式和行动,会招来世人的非议和阻碍。这样的实践需要勇气和斗志,要以“第一次”为乐趣,以探索求知为荣耀,克服恐惧感,不怕挫折,果断行动,勇以实践。

    创新的实践与常规的实践是完全不同的,要以“奇”制胜,以众人想不到的奇特方式及众人想到了但不为或不敢为的行动,以大无畏的精神,以善变的态度,从事创新的实践。

    (三)、学习与实践在创新中的互动关系

    其实,学习与实践在创新中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学习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创新实践过程,实践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学习方式。学习与实践在创新中是互动的。通过学习产生与众不同的点子,通过实践将点子变为现实。再根据需求的变化情况,在实践的过程中重新总结,反思,重新学习又产生新的点子,再通过实践将点子变为新的现实。这就形成了一个不断创新的循环过程。

    在沈教授的指导下,经过全厂职工半年多的奋斗,技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多次自查和整改实现了学习与实践的互动。工厂组织了有关人员与施工单位一起进行各系统的验证。制定了验证方案,根据验证实际情况填写验证报告,对验证结果进行评价。在对产品验证时,发现溶液颜色有些偏黄,虽然也在合格的范围内,但沈教授认为一定是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一定要找出原因给予解决。经过反复试验,分段排除,终于发现与溶液接触的设备中有一颗螺丝钉质量不合格,发生了反应使溶液颜色变黄。通过将螺丝钉更换后,颜色变黄的现象也随即消失。所以验证的过程不仅检验结果是否能达到标准,而且也是对职工学习与实践的培训过程。

    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了,验收认证小组的专家对工厂进行了全面的现场检查。今天中午将宣布认证结果。虽然已经是中午一点半了,但全厂职工谁也不肯离开工厂回家吃午餐,都静静的围在办公楼下等候消息。是啊,谁能心不急,认证检查通过了,则可获得生产许可证,工厂则腾飞有望,股东的投入,职工的工作都有了保障;若认证通不过,不仅半年多的辛苦付之东流,而且工厂大量的技改资金也将沉淀积压,形成不了新的生产能力。工厂必然雪上添霜,无法生产,职工失业,工厂破产,前景令人不寒而颤。司马明更是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坐立不安,在办公室的走廊上来回走动,心急如焚。

    突然,办公室的门开了,检查组长出来叫司马明和技改小组的人员进去,宣布工厂通过了现场检查认证,办公室里立即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周易忍不住内心的激动,连忙跑到门外对职工们大声喊道:“我们通过了,胜利了。”

    职工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敲锣打鼓,燃起鞭炮,播放音乐,一片欢腾。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