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如海下令撤退,并不是贪生怕死,在他看来,做明知道必死的事,需要得到回报。
很显然,硬抗得不到回报。
但在后撤的路上,他发现周大虎、池二憨两部没有跟随,他便立即反应到这二部留下了。
同时,他发现鞑子骑兵并没有立即追赶上来,这就证明周大虎、池二憨两部的阻击奏效了。
于是,厉如海断然下令停止后撤,后军变前军,向来路反冲锋。
其实这也是场冒险,甚至是赌。
没有任何情报显示、佐证,鞑子骑兵是因为周大虎、池二憨两部的阻击而没有追来。
也无法确认,冲锋之后,骑兵会不会突然出现。
但厉如海此时觉得,这个险该冒。
多铎同样很意外,对于明军追军的瞬间崩溃,他预料到了。
从清军下江南之后,遭遇抵抗屡见不鲜,但基本是蚍蜉撼树,一触即溃。
不完全是南蛮人不够勇猛,而是缺少整局的部署和必要的军械。
没有令出必行的统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士兵缺少必要的训练,没有作战经验。
上风时一涌而上,下风时一哄而散。
多铎对这支降军很了解,所以他敢于在劣势之时,凶悍地发动反击。
一战毕其功!
三万多的追兵,就被他七千人打了个稀巴烂,着实厉害。
但多铎没有想到,他所面临的是守军明军更加悍不畏死的阻击。
这场反击,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旦骑兵失去了速度,就会陷入明军包围。
兵员人数,是先天的缺陷。
多铎原本是想打一个时间差,城中明军出兵需要调度时间。
城中主将吴争无法对城外三支军队进行有效掌控。
而自己对身边的军队却是如臂使指,这就是一个时间差。
他差点就成功了,可惜被这三支军队,拼死阻击,功败垂成。
这个时候,清军就应该撤了,这时撤,清军是占了大便宜走的。
这时再不撤,就有些贪得无厌了。
三万多降军虽然被多铎一冲溃散,但真正伤亡的人数却不多,他们只是向道路两侧溃散,如果这时鞑子向两侧追击,那么这三万多人也就作鸟兽散了。
(ex){}&/ 可包括吴争在内的所有人,都预料不到,多铎的疯狂和强悍。
……。
多铎不甘心,他还想再试试。
他要再掂量掂量吴争的实力。
他要进攻,而不是撤退。
可他的命令被博洛的一句话给挡了。
博洛急报,嘉兴城被明军占了。
这个消息,是斥候带回的,博洛得知此事后,并没有直接禀报。
因为当时多铎已经下令反击,大军已经出动。
将这个情报禀报上去,徒乱人意。
所以,博洛打算在战斗之后再禀报。
此时,博洛确实忍不住了。
战局演变成这样,是谁都无法预料的,至少在博洛心中,并不认为多铎指挥有错。
太多的因原巧合,令这场原本该唾手可得的胜利,以己方的大败而告终。
但博洛认为如今是真的不能再进攻了,再进攻就回不去了。
身后明军降军已经合围,身边被明军三支部队咬着,再进攻,或许骑兵可以冲过阻拦,但步兵就得留下了。
让几千八旗军留下,这个罪过可就大了。
加上背后嘉兴城被占领,这对士气的打击太大。
这个时候,应该突围。
当多铎听完博洛的禀报,不动声色。
这消息虽然震撼,但今日所遇到的事,哪件不震撼?
见得多了就麻木了。
多铎深知,博洛之言有理。
可就算不进攻,此时后退也来不及了。
麾下七千多人,骑兵可以突围,可步兵肯定会被合围的明军拦下。
此时是进不得,退也不得。
如果留下步兵、断臂求生,那仅凭三千骑兵,又如何闯过嘉兴府明军的拦截?
多铎没有多想,迅速做出了决定。
在博洛难以置信的眼神下,全军向杭州城突击!
周大虎部、厉如海部,两部合计才六千人。
经过这一场阻止战,士兵的士气和体力,都已经跌到了谷底。
这时面对清军疯狂的强攻,确实是顶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