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房,顾名思义,乃是古代,富有人家,庶出妾室,所居之地。
祁氏族谱记载,图有妾室人,且有胞弟人。
偏房及胞弟居所,均建在祠堂西侧。只是两胞弟的居住地,离祠堂更远一些,几乎挨着西侧山脚而建。
整个西侧之地,除了偏室的两排房屋,规划的与祠堂整齐划一外,其它建筑,包括后来新添家丁、新建屋舍,均随意错落,给人缭乱之感。
发展到后来,西侧之地,贫富有别,穷的土房建筑,富的青砖绿瓦。但当年已建成的古建筑,依然保存完好。
沿着左侧护城渠,有条青石路,笔直向后方而去。
在祁老的带领下,众人沿路而行。
来到祠堂偏房左侧后角,路笔直向左拐去,沿着偏居室后檐而行,行至屋后正中,路开始沿坡而上。行约7、八米,登高走上山埂,后山之丘,豁然展现在眼前。
近处平坦之地,修有一亭阁。
远远望去,亭阁顶端,有篆体“怡然”两字。
行至近处,亭子正前石柱上,附有对联一幅。
右联:梅花满嶺春光早
左联:溪水近楼月得先
横批:风光独好
虽然年份过久,但字迹尚还清晰。
只是亭中横梁、字画简介,因木头年份过久,已模糊不清。但雕有的龙凤、花草、动物等依稀还有型有样。
亭子下方5、6米开外,有一口池塘,塘中亦有荷,正是六月季,荷花盛开,香气弥漫。
池塘上端,有溪水从高处流入,下端从池塘低处流出,正是流向那护城渠的源头之一。
从亭子后方,沿着石阶而下,刚好到达池塘低端,设有4、5个,高于水面的过河石桩(柱),跳跃而过,沿着另一条青石道,来到对面一个山坡上。山坡地势平缓了许多,建有一栋,独门别院。
祁老吆喝道:“咱们走!对面才是个真正好玩的地方(带点儿当地口音)!!”听其音,似有老顽童的韵味。
沿着蜿蜒青石道,众人来到楼前。
楼门正上方,刻印有“祁氏私塾”四个大字。
正门两侧墙上,专门镶有空白长条石板,留与后人书写。左右写着:世上万般皆下品;思量唯有读书高。白色粉尘字体,已开始模糊。
楼右侧地势稍低处,由上方池塘缓缓流下来的溪水,环绕右边流过。
一眼望去,正流向祠堂后方护城渠。私塾楼前,亦有蜿蜒青石道,顺势而下,正好到达偏房后墙;与渠相接处,建有双向袖珍u型拱桥,供人往来。
祁老嚷声道:“这便是旧私塾,时候我们还在这儿上过课呢!”
有人问道:“祁老,看这两边的字,是可以经常换写的,最近的这两句,是您写的吗?”
祁老摇了摇头:“不是,这字写的多好,我时候就见过,那是一种专用腊,现在不好找了,字迹可以保留很久,但现在开始模糊了,我们这些后人也想换了那幅字,只是觉得还是留着好,写的实在太好!”
停顿了一下,祁老又补充道:“听长辈说,那是出自偏房的,一位‘才’字牌长辈之手,他在清末考取过秀才。”
“祁氏能人还是不少嘛。”有村民插言道。
“嗯,但到现在,都开始没落了。”祁老叹道:“不过,正室没落的最早,现在全靠偏室之人,支撑这个大家族了。”
“哦,那讲讲那些古家族的往事呗。”有人附言道。
“好,咱到私塾堂,坐坐、歇歇脚,顺便说说,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旧事。”祁老毫不犹豫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