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大约有一首诗里说的好,为了你,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爱情到底是什么?
兜兜转转,来来回回,遇见了许多人,走过了很多的路,看过了很多的风景,也谈了一些不痛不痒平平淡淡的恋爱,过了那些年,到头来还是发现,原来你一直都在那里。
愿有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最美好的事,不过是喜欢你人也在喜欢着你,在人群中你一眼看见了他,他也一眼看见了你,在人群中,你在偷偷看的那个人也在偷偷看着你。最美好的事不过是最初你喜欢的那个人他也在喜欢着,虽然你当时并不知道,他以为你是遥不可及的女神,你以为他是遥不可及的男神,他一直偷偷关注着你,你谈了一场又一场索然无味又没有安全感的恋爱,你一度被当下流行的“不婚”主义,“恐婚”一族给洗了脑”。可是最后的最后你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因为你还没有遇见。遇见之后才发现之前的赌咒和发誓多么的幼稚可笑,之前信誓旦旦的那个自己就好像是跟现在的自己是两个人那样。
县城里的高中有着“视死如归”的感觉。这是对待高考的“视死如归”。这是对待着“后半生”命运的视死如归,也是前半生努力的视死如归,更是两代甚至三代人的视死如归!因为来县城里读书的孩子很多是从县辖乡里来读书的孩子们,农民们的一生寄托于孩子,农民们的孩子们的一生则寄托于高考。可不就是两三代人的寄托,可见高考对于县高中里的孩子们来说有多么的重要!“高三誓师”,“百日誓师”。气势汹汹,波澜壮阔,豪气逼人。
全体人员,上上下下,从教职工到学生,到学生的家长到清洁的大妈,看门的保安,食堂里打饭的阿姨,所有的一切都是“视死如归”的。从进入县城高中的各式各样的的人们。每个人都是“视死如归”的,吃饭,上厕所,趴在桌子上午睡。每个人都要捧着一本书的感觉。每个人的桌前桌旁都是一摞一摞又一摞的书本。
谈恋爱是大忌,但也止不住荷尔蒙泛滥的十七八岁的花季少男少女们的“春心萌动”。既然是“萌动”,那么就带有些懵懵懂懂,似懂非懂的,搞不清楚状态的状态。又是“大忌”,所以大家只能偷偷的在心中想着念着向往着,决没有人敢于明目张胆的摆到了台面上来“显摆”的。
高中时代最最要紧的就是没次开学的“开学典礼”,开场白都是一模一样的,清一色的“金秋九月”,巴拉巴拉,令人索然无味。
操场上人群的密密麻麻,大家按照一个班一个班,一个年纪一个年级的,分割成一个个的黑色的豆腐块,放在操场这块巨大的案板上一样,班主任在每一块黑豆腐块的前面伫立着方便管好属于自己的这一块“黑豆腐”。
大家都百无聊赖的站着,迫于“十七八”这样一个大的年纪的限制,也不可以像学初中生那样在“叽叽喳喳”个没完没了了,大家就只好用目光东张西望来寻找新的有趣好玩的事情。
她一眼就在人群里相中了他,他白白净净的,站在操场上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他高高的瘦瘦的,干干净净的。
当时还没有那一首“歌词”——确认过眼神,遇见了对的人,那样的年纪,人生还没有开始,哪里知道什么叫做“对的人”,大概唯一在心里面闪现的就是电流在心底涌动,后知后觉后才从脑海里翻找出一个可以形容刚刚情形的词“一见钟情”。
从此以后,她都会偷偷的看他,打饭的时候尾随着,放学的时候,操场上做操的时候。开水器旁打水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一眼看到了他的身影。
从此自己的心中住进了一个人,心中有了秘密,开心又甜蜜。仿徨又焦虑,失落又充盈。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有意无意的可以碰到,好像两人真的有“命中注定的缘分”那一样,即便是后来没有刻意的寻找尾随有,也能在那些场合里相互碰到。
饭堂里打饭的时候,开水器打水的时候,操场上做操的时候,下晚自习的时候。
后来两人通过同学的同学认识了,点过了头,交换了联系方式,qq电话,总算不是彻彻底底的“陌生人”。
她发的动态他会点赞。她发的图片他会评论。
她看见了点赞会暗自开心,她看见了评论总会来来去去反复研究要怎么回复才好。
有意无意的通过动态传达的信息,他都能知晓。
比方说某一天下午突然的阴天,她没有带伞去食堂打饭,她发了“说说”,就那么巧,他刚好打晚饭回来,将伞借给了她。
比方说高三时,她租了房子了,房子是新建好的,推门进去一股油漆味,她发“说说”问大家怎么办,当时有追她的那个男生回复说周末带她去买“绿萝”,可是还未等到周末,他就拎着两盆绿萝到她租住的房间的门口。放下绿萝然后走掉说:“绿萝你拿着用”,她请他进屋坐坐,他说:“男孩子进女孩子的房间不太好”。
如此种种还有很多。他总是漫不经心好似“恰好”的出现不着痕迹的帮他解决一些麻烦。
他们渐渐的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那个给她留言的男生在很猛烈的追求她。
她也曾经问过自己他是否喜欢她。
她在那个留言的男生的猛烈追求下动摇了,她告诉自己:“如果他真的喜欢我,为什么不说?应该只是对朋友的那种好吧?而且万一人家没有那样的意思,白白让自己丢人,说不定还会失去这个朋友”,在这样的想法下,她答应了那个男孩。
大学里,她和那个“留言男孩”在一起了。
可是她跟他的联系并未就此中断。
还是像朋友那样处着。
他对她好。她接受。
可是流言总是“蜚短流长”的。因为她有男朋友了。
一次吵架。男友骂她脚踏两船。
她在男友一声一声的“声讨”当中愤怒了,竟将所有的罪责怪罪于他。
两人有一段时间没有联系。
那一天她生日,她回家。他往年生日一样,赶到她家,带着蛋糕和礼物。
她知道他是从远方上大学的地方特意赶的回来。
她知道他坐了一夜的火车。
她知道他买了她最爱的草莓味蛋糕。
但是男友的话字字诛心。
她不见他,她不理他。
他照样跟从前一样。
后来慢慢的,自己一个跟现任男友异地了,分开了,吵过几次架,两人和平分手了。
她觉得很累,她觉得恋爱太过压抑了。吵架,不信任,没有安全感,解释来解释去,迁就来迁就去的,真心觉得累。那么就自己一个人过吧,这样不是更好?
爱情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呢?
她说过,她绝对不结婚的,结婚是件很累人的事,还得生孩子,想想就觉得可怕。
七年之后。
他跟她在一起了。
她开始健身了,她说她要好好锻炼身体。
她每天买菜,喜笑颜开。好好做饭好好生活。
没有没完没了的短信轰炸,没有没完没了的质疑问难。
窝心的感觉。
安全的感觉。
没有恐慌。
七年了,他还是最初的样子。
经过了七年,她在学校,她不在学校,她有男朋友,她分手,他都是那样。
他们再遇见了,不再是青葱羞涩的少年,他们7年的友谊也得到了“检验”,于是没有什么不能再说出口的了,她与他说开了,原来,他一直喜欢她。就像她一样,大约就是那天在操场上的遇见。那一天上帝一定是在云端眨了一眨眼。
只是他也有她一样的顾虑,怕说出口就不再是朋友。且彼时是无钱无前途的学生,他一直都是一个“务实派”的老成少年,没有前途,还是在读学生的他拿什么来承诺呢?太多人张口就来的“一生一世对你好”,但是他一直知道感情不只是说说而已。那就做吧,一点一滴,也并不求什么回报。只要她能过的好。她能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