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迁正式开始,新修的村路倒也平整,老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时生计艰难,村民不舍得丢弃任何东西,每家锅碗瓢盆铺盖被褥也是不少,四五天时间才算搬完。

    村民个个喜气洋洋,望着新村平整开阔的农田,规划整齐的房舍,清凉甘甜的泉水满含热泪,百感交集,好似一步迈进了平安富足的生活。自古以来农民是最容易满足的,二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他们的最终理想。现在,这个目标似乎就在眼前。

    老牛被分配到了每家每户,受到了极高的待遇,家家都专门盖起了牛棚,主人经常蹲在牛棚前看着老牛吃草,一蹲就是个把时辰,眼中充满慈爱,就像老爷爷看着熟睡的孙子一般。

    羊儿被集中放养,杨达命人将羊毛剪下,组织起村中妇女用简单的方法纺成毛线。虽然杨达不会织毛衣,前世总是见过,经过他连比带画的讲解,加上女人的灵巧和聪明,竟然摸索着把毛衣织了出来,虽然非常简单粗糙,但还是又一次引起轰动。羊毛有限,首先发给老人和孩子,当时人们普遍穿的是麻布衣服,毛衣立刻成为了最为贵重的服装,老人们用手轻轻的抚摸,惊叹着毛衣的质地,然后郑重的收藏起来,不到重要的时刻不会穿。

    铁匠和木匠同时忙碌了起来,杨重一刻不停的打造着木犁犁头,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不绝于耳。村中唯一的二把刀木匠忽然之间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打造木犁自然少不了他,走在路上竟不觉把手背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