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
话说九尾灵狐自愿放弃无上法力,屈于凡人之躯后,只为凭借韦香儿之身扰乱李唐朝政,不曾想自己当上皇后方才两月不到,便与李哲双双贬出洛阳。真道是:
心机费尽千万算,不如上天哪一算。
而李哲与韦香儿二人迁至房陵途中,韦香儿因动了胎气,一时难产,九尾灵狐见此,本想就此离去韦香儿身躯,然转念一想,事已至此,何不再做一赌注,赌那《》无假,李唐臣子终有朝一日迎回李哲,再度称帝。于是九尾灵狐分之一身控住韦香儿之躯,余下一切付身于腹中女婴。真道是:
房陵怨念化分处,云深不知是归路。
遂即,女婴出世,李哲喜极而泣,急忙脱下自己衣物将其包住,赋其名曰——裹儿。
而于洛阳天宫,天后令来俊臣为刑部尚书,行大理寺权,朝中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之刑案交由处之,、而大理寺之入转去处理京师百姓之事。而拿来俊臣就任刑部尚书后,即令人四处收集制造李唐宗室谋反罪证。
一日,天后正于仙居殿阅奏,时来俊臣觐见天后道:“禀天后,微臣领天后旨意,携刑部上下连日清查此次叛逆之事,终是清查完整此中人员。”说罢来俊臣盛上名单,递于上官婉儿道:“此乃详细名单,望天后过目。”上官婉儿将名单上于天后,天后接过看后道:“幸得爱卿为我分忧,就将此等叛逆捉拿归案。”来俊臣又道:“微臣此番清查,查得有叛逆言庶人李贤正于巴州秘密谋反。”天后听此,不作一应,未发一言,倒是一旁的上官婉儿一副担惊受怕的模样,天后见之,少顿道:“爱卿所言可有证据?”来俊臣盛上书信,书信道:
天后干政,宗氏惨遭迫害,望殿下提早行事。
天后看罢,即令人唤来左金吾卫将军丘神勣,将那书信将于丘神勣道:“此中真假,有劳爱卿走将一趟。”天后又于上官婉儿道:“丘将军一介粗人,婉儿便与其同往,免了冤假之事。”丘神勣与来俊臣退出仙居殿,来俊臣拦住丘神勣道:“丘将军可知天后心意?”丘神勣一手推开来俊臣道:“我于天后跟前良久,却用你来教我!”来俊臣听此,暗生不悦。
次日,众人离开洛阳,于路上行了几日,众人来到巴州,丘神勣将上官婉儿置于驿站,自己连夜将李贤囚禁于别室,断其饮食,令人严刑拷问。上官婉儿闻之,连夜前往囚禁之处,打开房门刹那之间,只见李贤满头乱发,苍白脸色上有之血痕无数,上官婉儿见之心中伤感万分,不觉掉下泪来,双手轻抚李贤脸颊道:“贤哥哥,谁人于你动此刑法?”李贤道:“谁人已是无关紧要,只不曾想过会是如此再见婉儿,自上次别离,婉儿可是还好?”上官婉儿道:“天后与显哥哥等人对婉儿甚好,只贤哥哥为何谋反?”李贤道:“这‘谋反’二字说来何其心伤,历任先祖建之大唐盛世,如今李氏子弟却是沦落天涯,死后将成孤魂野鬼,李贤无能,愧对列祖列宗……”正与二人说话之间,丘神勣领军走将进来,拨出腰间仪刀,丢于地上道:“既是承认罪行,那便自行了断,也兔了我等动手之难。”上官婉儿见之道:“天后命将军前判查谋反之事,未曾有令将军处决李贤之意,还望将军请示天后。”谁知李贤却拾起地上刀刃,刀柄递向上官婉儿,刀刃指向自身,猛的一扑,只见那刀刃刺穿身体,鲜血直流,李贤奄奄一息之间将那上官婉儿双手抚紧刀柄道:“若是死于婉儿之手,李贤此生再无遗憾。”真教是:
昔年别离实堪伤,今日相逢枉断肠。
不是一番两相欢,却是阴阳两相隔。
如此这般,李贤倒于血泊之中,上官婉儿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心爱之人死在自己面前,来不及有一反应,那时李贤年仅二十有九,上官婉儿十之有九。
次日,上官婉儿不辞而别,只身返回返回东都洛阳,行至木门寺,上官婉儿走将假期,意为李贤在天之灵祈福一番。正要离开之时,上官婉儿在“晒经石”见有诗曰:
明允受谪庶巴州,身携大云梁潮洪。
晒经古刹顺母意,堪叹神龙云不逢。
明允二字乃是李贤之字,上官婉儿见此,即将自己全部脂粉之钱卷于木门寺,于“晒经石”上修建亭子,亲笔题了《由巴南赴静州》一诗于亭上。诗曰:
米仓青青米仓碧,残阳如诉亦如泣。
瓜藤绵瓞瓜潮落,不似从前在芳时。
上官婉儿返回洛阳后,将丘神勣于巴州所做之事禀告天后,天后得知李贤死讯后,于朝堂之上将将丘神勣谩骂一番,来俊臣见之落井下石,又言丘神勣种种不是,天后随即将其贬斥叠州,并于洛阳城显福门举哀李贤。后睿宗上制天后,请辞天后临朝称制。
此番事出,朝庭内外为之震动,李唐宗室,难容女子自专朝政,暗自勾结,欲颠覆朝政,匡复宗室。
武承嗣见天后临朝称制,便上制天后请求立武氏七庙,追封先祖为王。裴炎闻之进谏言天后道:“天后母仪天下,不应偏私于亲属而忘吕氏败亡之教训。”天后道:“吕后封生者为王,而我是在追尊死者,情形并不相同,二者怎可同日而语。”二人为此争论不休。
数日之后,武承嗣又与来俊臣勾结共同陷害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二人。天后派人询问宰相谏言,刘祎之、韦思谦等人一言不发,唯裴炎一人极力反对,天后愤怒良久。
不久,裴炎进爵为河东县侯。本想趁天后出游龙门,发动政变,还位睿宗,却因连日大雨,天后取消出游计划,裴炎谋划胎死腹中。
九月,李敬业、李敬猷兄弟联合唐之奇、杜求仁等人以扶持庐陵王李哲为号,于扬州举兵反武,李敬业自称匡复府大将军,领扬州大都督。骆宾王书写《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以号召天下。檄文曰: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檄文示之天下,李敬业十日之间就聚了十万部众,期间,杜求仁并寻得一相貌酷似已故太子李贤之人,谎称众将士道:“太子乃真命天子,得上天庇护大难不死,我等皆是奉太子之命我们起兵诛杀妖后。”说罢,将那“太子”请将出来,见之众将士。
天后闻此为之震惊,一面当即任命刘行举为游击将军、其弟刘行实为楚州刺史,共同抗拒李敬业。一面携睿宗传群臣于乾元殿中升殿。天后道:“你等且说,此事如何处之?”大殿之中却无一人多言一句,唯有裴炎一人站将出来道:“回禀天后,陛下已经成年,却始终未能亲政,才使小人有了造反原由。若天后还朝政还于陛下,谣言不攻自破,叛军自会行瓦解。”御史崔詧听罢当即弹劾裴炎道:“禀天后,裴炎身为顾命大臣,不思讨平叛乱之策,却让太后还政,必是怀有异心。”
此番言论一出,凤阁侍郎胡元范与纳言刘齐贤二人当即谏言为裴炎辩护,并以身家性命力保裴炎一心为国,决无异心。谁知天后想起那先前之事,未听胡元范与刘齐贤二人谏言,遂即令金吾卫将裴炎关入诏狱,命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审问,来俊臣监督。左右金吾卫将裴炎带出乾元殿,裴炎叹道:“宰相入狱,再无生理!”
事罢,武三思谏言天后道:“回陛下、天后,依微臣之见,那李敬业虽是李氏子孙,却不过是一纨绔子弟,本无多大本事,所谓十万精兵亦不过是一群乌合之众,天后只需派兵镇压,定能将其歼灭。”天后听此道:“三思莫要言我与陛下皆知之事,只需言要派谁人前去平乱即可。“天后说罢即将目光转向狄仁杰道:“狄爱卿可有所谏?”狄仁杰道:“微臣觉大将军李孝逸可担此大任。”
待退朝之后,胡元范与刘齐贤二人走于狄仁杰跟前道:“狄大人此举,莫不是晚节不保啊!”狄仁杰笑道:“狄某为国举荐,有何晚节不保?”二人听此,冷笑离去。
是年十月初,天后斩裴炎于洛阳都亭驿,来俊臣抄没其家产,然裴炎家中毫无积蓄。不久,胡元范与刘齐贤二人相继获罪,胡元范被流放巂州,刘齐贤贬任吉州长史,而大将军程务挺也被斩于军中。
数日后,天后任命李孝逸为左玉钤卫大将军兼扬州道行军大总管,将军李知士、马敬臣作为其副将,率领大军三十万进讨李敬业。当日,天后携睿宗与群臣共送李孝逸等人,走时,天后亲递烈酒于李孝逸道:“此酒预祝将军凯旋归来。”李孝逸接过一饮而尽道:“臣定当不辱使命不,杀尽乱臣,佑我大唐江山社稷。”待李孝逸走后,天后下令追削李敬业祖父李绩等官爵,掘墓开棺,恢复原姓徐氏。
且说那李敬业等人,李敬业令唐之奇率部守卫江都后,其弟李敬猷领兵五千人攻打和州,尉迟昭部攻打盱眙;自己亲率主力南渡长江。
流星赶月,李敬业军过长江后,来到山间,忽见前路好似有两个大汉,到此不知作何勾当。李敬业吩咐众将道:“你等停在此处,护全太子殿下,待我前去查看一二。”那李敬业就拍马飞奔,冲将前去,大喝一声道:“奸细,看刀!”
那两名大汉见之一齐下跪道:“将军容禀,我等并非奸细,而是城中守将,我兄弟二人闻太子殿下起事,特来投奔。”李敬业道:“既是来投,可有诚意?”兄长道:“自是有的,诚中布防严密,我兄弟二人等将军兵临城下,便大开城门,迎接将军。只我兄弟二人连夜来投,只为见之太子殿下。”李敬业听罢,将那兄弟二人接入军中,见之“太子殿下”。兄弟二人见罢,遂即起身回城。十月十四日清晨,李敬业兵临城下,那兄弟二人按约,打开城门,李敬业不费一兵一卒攻陷润州。众人庆祝之余,探马来报,言李孝逸正率大军向扬州进发。李敬业听此,便从润州渡江北上,屯兵于高邮境内下阿溪,并命其弟李敬猷率兵进逼淮阴,别将韦超、尉迟昭屯兵都梁山,布成犄角之势,以逸待劳,欲于此处大破李孝逸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