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赤眉军,出师东征的王匡、廉丹,在梁郡遇上了赤眉别部董宪,王匡年轻气盛,急于求成,而廉丹以为师老兵疲,应当休整。王匡不听,廉丹只好硬着头皮跟进。王匡作战失利,掉头就跑,廉丹还要点脸,他把大印扔给王匡说:“你小子可以走,老子不走!”
廉丹力战而死,其二十多名部下不愿独活,冲入敌阵殉死。王莽下诏抚慰,另择将领出征。国将哀章自告奋勇,说黄帝之时,以中黄直为将击杀蚩尤,而自己身居中黄直的职位,理应为国分忧。
王莽命哀章东出,与王匡并力作战。鉴于关东局势已岌岌可危,王莽又派大司徒王寻率军十万镇守洛阳,大司空王邑兼任三公暂代政务,大司马董忠组织训练北军(中央军)。王寻刚离开长安不远,夜里宿营的时候,居然把象征兵权的黄钺都丢了,啧啧。
纨绔王匡和神棍哀章畏缩不前。但是赤眉军并没有直取洛阳,而是在东海郡、彭城郡、沛郡、汝南郡、颍川郡、陈留郡一带兜了个大圈,沿途劫掠。用曾国藩的话说,赤眉军只是“流寇”,更始政权才是“建号之贼”。
王莽听说更始帝刘玄即位,惊得头发胡子全白了,怕被人发现,偷偷染黑了。为了粉饰太平,给自己冲冲喜,他续立皇后史氏,选妃三人、嫔九人、美人二十七、御人八十一,又与方士钻研房中术,按“科学”方法采阴补阳。
而宛城围攻战仍在继续,之前逃入宛城的棘阳县宰岑彭,与郡吏收拾残兵,坚守不出,面对城高池深,汉军一时无计可施。为迅速扩大战果,成国上公王凤、廷尉大将军王常与刘秀等人绕过坚城,攻略北边的颍川郡。
汉军在城外发现一名官吏模样的人,衣着光鲜,就冲上去准备先扒衣服再杀人。正巧光禄勋刘赐路过,看他面相忠厚,是一位长者,就出手救了下来。这位县吏叫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人,年少忠厚,为乡民爱戴。任光此后在刘赐手下任职,拜偏将军,与刘秀等人同行。正是这一念之仁,埋下千里伏线,给了刘秀日后绝地反弹的机会。
在出发时,棘阳的一位县吏加入了这支队伍,他叫马成,字君迁。刘秀任命他为安集掾,负责安抚军民人等。诸将顺利攻克颍川门户昆阳县,又向东拿下定陵、郾城等地。
刘秀奉命攻略襄城,正行进间,一位亭长迎于道上,他叫傅俊,字子卫。这是个好彩头,于是拜他为校尉。襄城县宰负隅顽抗,逮捕了傅俊的全家老小并处死。这反而使傅俊死心塌地跟了刘秀,他们一道攻下襄城,为其家人报仇。
随后兵至颍阳,颍阳县宰吸取了襄城的教训,乖乖开城投降。一位狱吏带着宾客拜见刘秀,他叫王霸,字元伯。王霸说:“将军兴义兵,我不揣冒昧,愿在帐下效力。”刘秀也很高兴:“行啊!我做梦都想与贤士共成大业。”
王莽必须要采取行动了,他派大司空王邑赶往洛阳,与大司徒王寻一起调集各郡兵力,大举南下征讨。关于部队具体数量,《后汉书》上记载莽军“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即全军一百万人,其中精锐四十二万,但是《后汉纪》《东观汉记》都没有百万的说法。结合《汉书》来看,“发众郡兵百万……定会者四十二万人”,即王莽开脑洞发兵百万,实际集结的只有四十二万人,这也比较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大军陆续进发,首批抵达的兵力“且十万”,《东观汉记》作“五六万”,而昆阳围城多则十天,所以估计城下莽军不过十几万人。
五六月间,王邑、王寻率军取道阳翟南下,与庄尤、陈茂会合。当时刘秀正在阳翟附近的阳关,接触到莽军先锋后迅速撤回,沿途城邑又纷纷落入敌手。百姓讲起汉军中有一位叫刘秀的年轻将领,与民秋毫无犯,庄尤自言自语道:“难道是当年那个美髯少年?竟然能有今天!”
刘秀似乎也很欣赏自己的长胡子,在撤退至汝水时,他和部下以手掬水解渴。喝完水,他还特意洗了洗胡子,对傅俊等人说:“今天真是累死了,你们累不累?”见领导这么关心自己,大家抬高嗓门说:“不累!”
莽军来势汹汹,旌旗辎重,千里不绝,就像春节堵车的高速公路。王莽征召天下兵法流派六十三家,共计数百人,充任各级军吏;那个身高一丈腰大十围的巨无霸,被重新起用,作为中军垒尉;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等猛兽以壮军威,据称秦汉以来,未有如此盛况。
诸将见莽军势大,不约而同退入昆阳,可是城中只有八九千人,这仗怎么打呀?有些人就想学二师兄,分行李回高老庄,王凤、王常也无法制止,眼看就要散伙。
关键时刻刘秀站了出来,他清清嗓子说:“现在敌强我弱,若拼死一战,或许还有活路;若各自分散,必定全军覆没。况且宛城还未攻下,难以支援,昆阳一破,大家都得完蛋。大丈夫不思杀敌立功,难道要回家抱孩子不成?”
请将不如激将,诸将一个个气急败坏,说你个小屁孩怎么说话呢?刘秀只是笑而不语。不一会儿,斥候来报,说莽军先锋已到城北,绵延数百里,一眼望不到边。这下想跑也跑不了了,大家只好找来刘秀,你读书多,相信你不会骗我。
刘秀说:“我的建议仍然是据城固守,把敌人牢牢地钉死在这里,若信得过,我愿意突围求援,然后内外夹击,可获全胜。”对此王常十分赞成:“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这是兵法之论。我同意!”。说干就干,王凤、王常率领众人守城,刘秀征集敢死之士,与宗佻、李轶、邓晨、傅俊、王霸、臧宫、马武等十三人,备好快马,趁夜在昆阳南门突围。
夜色如同铁幕一般笼罩着小小的昆阳城,十三位勇士全身披挂,一人二马,静静地等候在南门内。此时无声胜有声,他们都是自愿前来,任何战斗动员都显得多余。时辰一到,他们翻身上马,刘秀压低声音说:“开城!”守门的士兵迅速拉开半扇城门,他们一夹马肚,鱼贯而出。当时城外的包围圈即将合拢,还有一处地段没有扎营,刘秀等人顺着大致的方位摸了过去。虽然夜色掩盖了他们的行踪,但马蹄声是可以听见的,正在露宿的莽军士兵发现了他们,慌忙阻截。幸好夜间难以使用弓弩,他们用备马扰乱视听,左冲右突才杀出一条血路。
南阳的援兵是指望不上了,他们调转马头向东,直奔定陵、郾城而去。
王邑、王寻指挥大军将昆阳团团围住,昨夜南门有一小股汉军突围,似乎无关大局,不足为虑。笔者曾在叶县实地考察过,这一带平坦无山,北面的沙河(滍水)距城十余里,南门的灰河(昆水)不过是一条小河沟,本来无险可守。
但是不要忘了,小城有小城的优势,防御阵地不大,上千人就能守得严丝合缝,还能轮换休息;而对城外的大军来说,任你十几万人马,每次进攻也只能用到几千人,另外昆阳地处要道,城墙修得又高又厚,想要一举突破也并非易事。
深谙兵法的庄尤心里明白,劝王邑说:“昆阳城小而坚,恐怕一时难以攻克,如今伪帝刘玄在宛城,不如擒贼擒王。宛城一破,昆阳自然降服。”王邑自以为有百万大军,又怕被王莽责怪作战不力,坚持攻打昆阳。王寻虽然也姓王,却跟王莽没有血缘关系,也随声附和着。
庄尤又劝:“穷寇勿追,围城必阙。如果非要攻城不可,也要网开一面。”王邑还是不听。只见莽军连营数百,围困重重,旌旗蔽日,烟尘滚滚,鼓角之声相闻;空中用云梯攻城,地面用冲车撞门,地下用地道突袭,全方位联合立体打击;弓弩乱发,箭如雨下,城里的人出来打水都要背着门板,不然就被射成刺猬。汉军用长戟架隔云梯,用火箭烧毁冲车,在城里挖堑壕破坏地道。虽能勉强支撑,但在猛攻之下仍然死伤惨重。
按说这样早该投降了,王凤也确实请降了,但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王邑王寻脑洞大开,觉得胜利在望,还不如多些首级邀功,不准汉军投降。置之死地而后生,汉军求生无路,只好拼死抵抗,王凤恨不得对着王邑大叫“我是你大爷!”(王邑是王莽五叔王商的儿子,他大伯确实也叫王凤。)莽军久攻不下,锐气逐渐消磨殆尽。
老天爷也来凑热闹。夜里有流星从莽军营地上空划过,白天又有积雨云在营地上空出现(之后暴雨的预兆),这本是自然现象,但是古人比较迷信,莽军士气因此更加低落。不少人窃窃私语:“哎,听说昨晚上有颗扫把星落到中军大营附近了,这是主帅要完蛋的节奏啊。” “今天那朵云真邪性,黑压压的像一座山,要砸在咱们头上似的,难不成要兵败如山倒?”“嘘,别说了,小心扰乱军心斩了你!”
与此同时,刘秀抵达定陵后,事情却并不顺利。绿林好汉们抢了个盆满钵满,实现了小康生活,现在让他们舍弃财物,去跟莽军拼命,都犹豫不想去。在这种情况下,假大空的政治工作毫无用处,刘秀只能顺着他们说:“我亲眼所见,王莽的辎重车队一望无尽。这一仗要是打胜了,战利品岂止百倍,要是打败了,性命都保不住,更别提财物了!”众将觉得有理,这才勉强出兵。
刘秀带领大家日夜兼程,赶回已经岌岌可危的昆阳城。好家伙!城外的莽军摩肩接踵,足以引起密集恐惧症,一面中军大纛直入云霄。众将远远望去,开始后悔了,这不是来送死吗?刘秀不过是一个偏将军,并没有绝对的权威指挥这些人,来不及细想,这个时候只能身先士卒了。他高声道:“狭路相逢勇者胜,不怕死的跟我来!”一阵短暂的沉默之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站了出来,陆续聚起步骑兵千余人,在莽军大营五里外列阵。
读者要问了,这不一样是送死吗?
我们需要对古代的军事指挥体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古往今来无数以少胜多的战役一再表明,人多不一定就是优势。受制于通讯手段、组织编制、后勤补给等条件,将领的个人素质往往成为胜败的决定因素,他能够有效指挥的部队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人多在某些条件下还会成为劣势,比如冲动阵脚引起连锁反应,兵败如山倒。
王邑、王寻发现这股汉军后,一来轻敌,二来大军不便调动,严令各部不得轻举妄动,自率数千人(《汉书》说是万人)迎战。二位活宝的指挥能力也就万人的级别,让他们指挥数十万大军实在是赶鸭子上架,而且还不愿放权给手下。他们看见对方不过一千多人,连统一的军服都没有,不由得嗤之以鼻:“呵呵,一群乌合之众,何足挂齿。众军无令不得出营,看我亲手灭了他!”
刘秀命令弩手攒射敌军,再次证明了弩是平民的利器,《汉书》就有“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的说法。装备精良的莽军应声倒地,引起了一阵混乱。他当机立断,率领轻骑直冲敌阵,跟大哥学的武艺不白给,只见马蹄腾空,手起刀落,第一轮冲锋就斩首数十人。后面的部队一看:“啧啧,刘将军平时都是小心谨慎,今天大敌当前怎么这么勇敢?真要拼命了,咱们也上吧!”
于是大家一拥而上,刀矛剑戟一齐招呼,王邑、王寻被迫退却,汉军穷追猛打,又斩首数百人。这时刘秀使出攻心之计,派细作携带书信,上写“宛城兵到”,在混战时故意丢失。王邑、王寻得到书信,将信将疑,左右为难,不知该如何是好。刘秀挑选三千敢死队,改变进攻方向,从城西徒涉昆水,向莽军中军发起强攻。汉军士气正盛,无不以一当百,越战越勇,莽军中军溃败,王寻落马被杀。那个巨无霸不过是巨人症,看着吓人,其实行动迟缓,远远地就被射死了,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城中汉军见此情景,也擂鼓出战,喊杀声震天动地,向莽军发泄着压抑已久的怒火。
失去指挥的莽军主力看到中军大纛一倒,意志崩溃,争先恐后地逃命,互相践踏,死伤无数。逃过滍水的人还算幸运,一场大风雷雨不期而至,飞沙走石,大雨倾盆,连随军马戏团的猛兽都直打寒战。上游洪峰袭来,拥挤在滍水两岸的莽军士兵,一声惊呼,顿时作了鱼鳖,溺死上万人,滍水为之不流。
王邑、庄尤等人骑马踩着士兵的尸体才逃了回去,后续的数十万大军闻风而散。跟着王邑一起逃走的,还有一位小军官窦融,他现在的身份是王邑的小舅子,若干年后,他将摇身一变,成为刘秀的得力助手。
果如刘秀所言,缴获的军械辎重、金银财宝,多得不可胜数。汉军将士欢天喜地,照单全收,搬了一个月都没搬完,剩下的笨重东西只好一把火烧掉。
有诗云:
刘玄建号立,王莽遣军驰。 带甲四十万,千里不绝师。
当先驱虎豹,蔽日扬旌旗。 辎重如鳞次,武贲接踵移。
兵家称数百,巨人筑垒基。 军阵如斯盛,秦汉未观之。
诸将惊欲走,文叔反笑容。 夺门十三骑,生死以相从。
连营成队列,围困数十重。 地道附城畔,云车临阙中。
军民形势蹙,负户避强弓。 乞降亦不得,寻邑正汹汹。
东去收余卒,轻装倍道归。 孤军陷阵前,马踏疾如飞。
伪使遗书信,欺敌士气亏。 三千皆敢死,内外奋神威。
鼓噪动天地,莽军溃不支。 风雷催雨注,滍水雍伏尸。
很多人说,刘秀简直就是位面之子,不仅料事如神、自带光环,还会陨石术和呼风唤雨术。且不说莽军兵力水分很大,如果没有王凤等人顽强抵抗,在昆阳牢牢钉住莽军主力,刘秀这支奇兵根本没有用武之地;王邑王寻不懂军事还刚愎自用,顿兵于坚城之下,不接受投降迫使对手死战,对大军控制不力导致崩盘;刘秀逐渐成长,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至于流星暴雨之类,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但是刘秀的大人虎变还是让人眼前一亮,昆阳城下的舍命一搏,推动了历史的进程。一个人,如果你不逼自己一把,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