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叔梁纥和颜徵在夫妻在尼山居住时,颜徵在怀孕了。因为曾去尼丘山祈祷过,然后才怀上孔子,又因为孔子生而七漏,头上圩顶(意思是头顶凹陷下去)故起名为丘,字仲尼。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此时孔子已经3岁了,叔梁纥因病去世。叔梁纥死后,颜徵在被叔梁纥的大佬施氏赶走了,于是颜徵在带着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来到了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今天一个单亲妈妈养活孩子尚且不容易,何况是当时。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了。这一年,鲁国季氏宴请士一级的贵族们,成年的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少年的孔子是不幸的,幼年丧父,基本上可以说没有接受过父爱。父亲死后又被赶出家门。母亲拉扯长大,进而少年时母亲去世。想要去赴宴却被拒之门外,还被一家臣嘲笑。唉,惨啊。大多数名人都有悲惨的青少年时期。就像后来的大儒方孝孺,他曾因病卧床,家中没有吃的了。他笑着说:“古人三十天才吃九顿饭,贫困的又不止我一个”是啊,古今仁人志士可不止孔子一个人受过苦难。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兀官氏之女为妻。当母亲逝世时,孔子想要合葬父母结果找不到父亲的坟墓了,他坐地痛哭。这要说起中国的丧葬制度,一直到了春秋时代的晚期,中国才出现了坟丘形式的的墓葬。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记载:孔子在他的母亲颜徵去世后,将父母合葬在防(今天山东曲阜城东防山之北)的时侯,为了避免以后拜祭父母时找不到墓地,孔子想出了个简单并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封之,崇四尺(用土堆了四尺亦的坟丘)”。这一举动是前无古人的。有史记载以来,孔子是有明确记载的封土为坟的第一人。后来他曾对弟子们说:“古墓而不坟(没有土堆)。”就因为古时坟墓没有用土堆高起来,就和平地一样,草木长高了以后,坟墓都很难找到了。这时青年孔子便将母亲的棺椁停于五父之衢,借以引起别人的注意,以便询问生父的葬处。直到后来有一位邑车夫的母亲告诉了他,因而父母得以合葬。这位车夫的母亲应该和孔子家有些渊源。按理说孔子的嫡母和姐姐应该知道到,大概是或已死,或者不想让颜徵在和叔梁纥合葬而不告诉孔子。
不敢说孔子和兀官氏之间有爱情,大概是普通婚姻。
鲁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亓官氏生了儿子。正好赶上鲁昭公赏赐鲤鱼给孔子,所以给他的儿子起名为鲤,字伯鱼。这体现出孔子感念君主的恩情。这能说是讨好君主吗?
孔子从20多岁起,就想走入仕途,所以对天下的事情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各种方式方法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了一些见解看法。这一年孔子被委任为吏,开始管理仓库。那个大名鼎鼎秦国丞相李斯,也当过仓库管理员,看见厕所里的老鼠瘦小又怕人,又看见仓库里的老鼠又大又肥还不怕人,说了一句大名鼎鼎的话: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我的笔名厕鼠典故出在这里,李斯这句话我一开始是非常认同的直到今天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李斯之死的原因。大仓鼠吃仓库里的粮食被杀死的几率远远大于厕所里的老鼠。李斯只看见了仓库里的老鼠又肥又大不怕人,所以他位列高官,家有豪宅,田地无数。真是秦帝国这个仓库里大大的老鼠。他大概是仓库里一个计数写字的人吧,不是看管之人。因此可能没有见老鼠被抓到摔死的样子。因为有了后来被腰斩之祸。
我想起来清朝末期醇亲王的家训: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若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许小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 是啊,大福之人必有大祸。
我也干过仓库管理员,对于这项工作女子上可担任,对于男人来说,这就是一项混日子的工作。大概孔子,李斯也这样想过。
鲁昭公十一年(公元前531年),孔子换工作为乘田,开始管理畜牧。因为小时候生活艰难,所以也会干一些粗活。那些说孔子五体不勤,五谷六畜不分的真是张口就来。
鲁昭公十七年(公元前525年),郯子来到鲁国朝见,孔子向郯子询问郯国古代官制。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的国君。还是中国二十四孝“鹿乳奉亲”的主人公。当时的孔子,其博学之名早就传遍鲁国了。郯子见这样一个知名学者却能够如此虚心求教,十分感慨,便倾其所知告诉孔子。
二十四孝之鹿乳奉亲:郯子出生在一户普通的农民家里,父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一般来说,父母总是对独子娇生惯养,十分溺爱。可郯子的父母却不这样。从小就对郯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无论是吃穿、坐、卧、玩耍,亦或是读书学习,时刻都注意培养孩子的道德。在父母的教育下,郯子一天天地长大了。父母亲都年事已高,郯子开始挑起了生活的重担。他白天种地,晚上陪着父母聊天,等父母睡下之后,他才开始读书学习。天天如此。
独子是父母的所有,这就不像有兄弟姐妹那样的亲子关系。为什么独生子女不好教导就是因为这个。无人竞争,无人攀比,父爱母爱想要宣泄只有一个选择。因此难以教导。郯子父母能够如此做真是不简单啊。侍奉父母能给以陪伴,读书学习能够不间断真是难得啊。有这样的父母才会有这样的孩子。
郯子26岁的这一年,他的父母染上了一种眼疾。先是痒,然后又疼,最终都双目失明了。大概是得了老年白内障。郯子心疼不已,就到处求医问药。数年已经过去了,父母的眼睛依然看不见。郯子只能在无人时偷偷流泪,头上生出了几茎白发。父母的眼疾却丝毫没有好转。尽管这样,郯子丝毫没有动摇让父母双目复明的孝心,仍然到处寻医问药。偶尔听到有人说起来有某个医生善于医治眼疾,他必定上前详细询问。
方圆几百里以内,到处都是他的足迹。由于锲而不舍的努力,郯子终于从一个被感动的隐士老者那里得了一个良方。老者对郯子说,这个方于治疗眼疾有奇效,只是从他祖父到他已经传了三代,始终没有人成功过,其中原因是这个药方中的药引子不好找。当郯子问他究竟是哪种药物时,老者在药方的最后写了三个字:野鹿乳。野鹿太过灵活,而且成群行动,族群中又有巡视的。一见人就跑。如果强行捕获母鹿会因为惊吓药用价值就没有了。接近野鹿就很难了,何况捕获,又何况还得不受惊吓,几乎是不可能的。
郯子真有大孝,当然过度治疗也失去了人道。这个药方可以看出中医的荒诞,就像鲁迅先生写的《药》一样。要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对。
郯子接过这个药方,谢过了老者,转身就去寻找药材。别的都有了,就缺药引子。郯子想了很多方法但是都不能实施。他正行走在山间忽然见到一只熊,他想逃走,但有声音叫住了他。原来不是熊而是猎人。郯子脸上一喜,计上心来。猎人听了他的遭遇和办法,很是感动便给郯子一张刚刚处理好的野鹿皮,他又用木头做了一个鹿头,涂上颜料,鹿头做的栩栩如生又和鹿皮连在一起,郯子穿上如同野鹿一般。他又带了一个铁罐,和饭食。悄悄地接近鹿群,数十日才得到野鹿乳。郯子十分高兴,立即回家照方煎药,父母服用几日,双眼恢复如初。
从此,郯子名声远播。人们慕名而来,纷纷拜郯子为师,学知识,学做人。有的人干脆住了下来。人越聚越多,郯子的家乡由乡村变成了城镇.又由城变成了邦国,就称作郯国。人们都一致推举郯子做郯国的第一任国君。
孔子受了郯子的启发因此开办私人学校。(孔子恐怕是不止想办学校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