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虞秋南 > 天尺阁
    天尺阁看似简单,但根源真是一言难尽。先前典籍里就有零星的记载,当时华夏九州山海咆哮恶兽遍野。由于山地阻隔人们大部分都在独自的区域内抗争,都过着朝不保夕,食不果腹的生活,这样奋勇几代也无法得到最终的安居生活。最后在龙身禹王的带领下各部族秘密集结一同抵抗,最终打败了龟山一派并同时肃清人类疆域中的巨禽猛兽,环宇太平人们才得以生息。龙身禹王自然也被拥戴部族总领。但禹王此后没过几年,禹王就化龙西去昆仑了。各部族就推荐禹王子嗣黄槁接替禹王,黄槁在外抵御外侵,在内遵从自然教化部族。黄槁在羽化之前将功臣门派重新分化,有三府六门。三府为匠作府、秋农府、雨师府,六门为隐门,驭门、灵门、黄车门、羽门、地甲门。这三府六门各有绝技在禹王时期出了很多力。黄槁称:内有三府,外有六门,天下安矣。三府六门统一受黄槁指挥,因而再设天尺阁,自比苍天。三府六门均受命于天尺阁。数千年时代变迁,三府六门不断卷入政治的漩涡中仅有匠作府,隐门被当权者重用,除千年之前雨师门被人诬陷错降暴雨将花石台冲毁被全族夷灭后,其余府门都隐匿起来置身事外了。

    五槐历来不务农事,除了祭祀施舍外主要还是依靠白思在上山砍柴维持生计。这样的生活对于师徒俩来说真是乐上了天,可以现砍现卖,直接降一担树枝换少许酒肉回来,带门口的祭品倒是可以饱腹了。白思无论晴天阴雪,鸡一打鸣就准时上山去了。五槐则每日坐在村口小河边闭眼垂钓,要么逗逗那刚驯养不久的黄貂日子甚是悠闲。

    白天浪荡不羁的五槐在夜里确正经十足,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吹灯卧枕之时,五槐就舌吐夜珠,瞬时光照四壁,如处日中。奇怪的就是在这破烂的小庐里竟然光不外泄,谁晓得这屋才是蓬荜生辉。五槐此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的对白思提起一些为外人不足道哉的话。天尺三府六门的九部释谛真论也是这样一夜一夜的教授给了白思。在五槐看来能同时驾驭三府六门的精学要点也只有白思了。对于为什么要学这些的疑问五槐也从来没解释过。五槐时不时双手捧出九星驱魔剑,卖弄两下,只是从来没有出鞘罢了而且叮嘱白思定要当心勿启鞘。

    对于九府门的释谛真论,五槐倒是有过这样的解释:龙身禹王在平定域内之初就听从心腹古唐的意见,各部首领都非等闲之辈,均有通天之能。需要在大定之前想好钳制部族首领的办法。古唐建议歃血为盟,在禹王献血之时偷偷放入无影血魂虫,血魂虫被古唐定上竭心咒,在喝掉之后无影血魂虫会通过血脉对三府六门首领及子嗣产生作用,日后有敢违反禹王者血魂虫就会进行灵魂吸食,血魂虫仅需半日吸食,反叛部族会变成枯木一样。

    在大定后有部族因划治疆域对禹王心存不满,整个部族就开始被无影血魂虫吸食了,不到半日部族犹如千年朽木一样风吹即散了。事后各部族对禹王更是噤若寒蝉了。禹王对此法过于残忍而深责古唐,古唐又建议禹王召各部首领到宣武大殿,要各首领将各自绝学精要题刻于宣武大殿石室内,此时各族首领也无不应从。禹王将各门精要悉心研究,学习其长处,找出其破绽。以此来应对后来的部族不和,由于无影血魂虫过于残忍禹王决定在万不得已之时不会使用。禹王凭借自己的聪明慧智和雄健法身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参透各门派之间的精髓奥秘,并在这些要诀之间找到相克之门,加以改善以此来适应自己的法身。非禹王及其后嗣练习者这三府六门之法,会被天雷追击身死魂灭,只因六法不能同驭一体。宣武大殿的石室在禹王取得的真谛之后就悉数毁掉。在龙身禹王西去昆仑前夜就将带有真谛的龙涎紫珠和无影血魂虫字决一并传给黄槁,黄槁及后人都加以习练。

    对于禹王西去,有三种猜测第一种就是古唐在禹王歃血为盟时提前含的血彤丹中做了手脚,禹王需找鲲王找解救办法;第二种是禹王在平定宇内时伤了根元,元气渐失没有昆仑水雪滋养就会像黄叶一样枯萎凋落。第三种就是三五六门在献上绝学时串通好了很隐秘的死咒,禹王自始至终都没发现,而禹王在日后在北母宫内的一次小憩中梦见三府六门精要上被各首领做了死咒,自感不对才西去找滕王符图的。

    说起九星驱魔剑,剑长三尺,宽两寸,厚两钱。天池不化石做刃,通天神木做柄。上古蓝虎皮做鞘。刃嵌九颗阳刚神兽心石。尘不落刃,毁豁自愈,金石遇气则断,阴邪避之五丈。只识一主,易主则伤。凡人开鞘则被摄魂,人剑意念相通,非常人可有。相传是禹王随身佩剑,禹王让匠作府取寒川之水饲禹王之血淬炼三年而成,此剑不光显示着荣耀更显示着恐惧与忠诚。禹王传给后嗣,千百年来其他稀世珍宝消逝殆尽,也就唯有这九星驱魔剑躺在禹王大安祠的墙壁上。当时也盛传禹王西去前日,此剑曾为之泣血。也正因为它的威名和忠诚,千年间竟无一人敢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