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都市小说 > 伏渊潜龙 > 47、教育竞争

47、教育竞争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小健:加了很多群,看来看去还是咱们这个群好,议题很广泛,讲话都文明,政策水平高,还能学写字!

    小芳:复制粘贴的吗?嘴巴这么甜!

    小峰:呵呵,我也好像在哪看过这句话。

    小健:写文章就是要有真情实感,我对咱这群这就是啊!

    小芳:[a+]

    ……………………

    小海:[链接《曝海某区孩子的日常:顶配的娃,硬核的妈,背后真相戳心了》](文章见附录)

    小芳: 小海——不敢打开看啊!海某区+孩子+妈妈+房子,这几个关键词,自动规避了。

    治平:这也太疯狂了吧?这还有童年吗?我作为小城学渣的家长,表示极度不理解!一个学习机器的人生,真的有快乐吗?我严重怀疑这些家长有病!为啥搞得这么极端呢?人生非得这么恶性竞争吗?这么小的孩子不累死了?

    小芳:以前在河东时,会认同高考资源不公平,相信了很多年,直到看到别人都是怎样培养孩子的。我不提了。

    昨天看一高中同学还在说:“如果全国一张卷,京城孩子被河东孩子分数暴击。”气得我直接把他微信删了!

    小海:有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清楚海某区家长的心思:“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疯狂的青春期,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期。”

    小芳:高治平——你不知道史家小学有多好,看了就会觉得值!我在史家小学断断续续泡了快一年时间,那才叫一个震撼!

    ……………………

    小海:这是一个幼教专家发的朋友圈:

    有时候,我会想,所谓的教育专家,在别人的教育选择上,配发言吗?你在别人眼里,过得是多么卑微。有豪车广厦吗?有锦衣玉食吗?你凭什么用你眼下的卑微生活告诉别人不要强迫孩子参与竞争?

    家长更喜欢听那些不卑微的成功人士的育儿经,要奋斗要战斗要搏斗!占有了顶级教育资源,才有可能成功。

    大家不在一个频道,甚至不在一个宇宙。教育专家们,对自己的孩子,也不一定不够狠。感觉活得很舒展的,是脱口秀大会里那个京城拆二代,有钱才是硬道理。

    ……………………

    小芳:我同事京城坐地户,孩子一岁时卖了房,花700万在史家小学片区买了老破小,改变决定跑外地做机构总去了,为了孩子宁愿两地分居!

    小海:我认识的这个幼教专家说:“对照了文中的海某区妈妈,我绝不苛责孩子了,首先是我做不到啊,没钱投入,心不够狠,对自己要求也不严格,再加上胸无大志,缺乏为国育儿的精神境界,唉!我简直就不配当妈啊!”

    深刻内疚了一下,太惭愧了!

    ……………………

    治平:我的人生观跟这些人确实不在一个宇宙。我的想法是: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一辈子不管两辈子的事。孩子混啥样我才不管。等我临死,吃光花净,一分钱也不给孩子留。你没本事要饭去活该!

    孩子能学成啥样,完全顺其自然。我在小城市认识的大款,文化层次高的不多。当然他们比大城市的人,都是小款了。

    不过我觉得钱混得太多,就是累赘。过分追求金钱地位的社会是病态的社会,由此催生了病态的教育。

    小芳:我相信代际的累积效应,每一辈人都要努力。

    治平:高层次的人,生活并不一定快乐,我觉得海某区那些父母累死累活的,纯粹就是为孩子牺牲了人生的幸福。只有当他们累出大病来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有多愚蠢!

    ……………………

    小芳:我特别喜欢我那个同事的状态,人生每个阶段都很努力。孩子三年级,她就开始每天陪孩子学英语,孩子四年级孩子学击剑,孩子五年级,她开始学外语,练口语,孩子六年级那时我怀二宝,她几次摸我的肚子,很真诚地祝福我。

    孩子小升初,他们一家直接去了加拿大,陪孩子度过了语言和生活转换的困难期,自己也拼命学外语。第二年她还生了二宝。她是比我大五岁的糖尿病人,孕期每天走十公里左右,怕血糖影响。

    现在她每天虽然不工作,但一直带娃,陪大宝参加美国加拿大的击剑比赛,自己也学击剑参加业余组比赛。还喜欢上了海边石头,像专家一样地研究。

    这就是代际的累积作用。

    她的爸爸妈妈年轻时来京。她从小在京城长大,孩子小学上了中关村三小,然后又过跟一般人不一样的生活。

    我们这代人都是刚爬出窝,但我们努力,孩子的起点会高一点,即使不显著,但代代下来都有点起色。

    不要相信别人不快乐,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常态下都是快乐的。

    这个同事比我大五岁,体力保持得好多了。她老公还是马拉松爱好者,到处跑马拉松。不评价爱好,但这个自律也是值得佩服的。

    我昨天还跟我老公说,人要时常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是个好爸爸(妈妈)吗?

    我是个好老公(妻子)吗?

    我是孩子的榜样吗?

    然后就知道自己哪里有不足,哪里需努力了。

    ……………………

    小芳:用手机打这么多字,最近不常见。有感而发,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小丽:社会在制造焦虑。

    治平:让他们傻兮兮乐呵呵地充当人类进化的阶梯吧!我只抓住自己的眼前的快乐。我绝不为孩子牺牲。我就是彻底自私的小人物。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

    小芳:唉!为你的孩子无奈!

    治平:我绝不逼孩子学习。即使他现在选择退学,我也支持。我不为这个社会培养别人荣耀的垫脚石。

    治平:楚王请庄子做相,庄子持竿不顾。试想,庄子会给他孩子报那么多兴趣班吗?

    小丽:占据最优势资源的永远是少数。无论怎么拼命,总有人拥有更好资源。我倒觉得,如何让更多人享受到好资源,才是健康社会应该考虑的。

    ……………………

    小芳:资源永远不会平衡,只会随着社会发展,资源量大了,普通人获得的更多一些。

    小丽:那些占据优势资源的人,只想着自己怎么抢占好资源,并没想到,资源,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其实他们是很累很累的。

    小芳:不扯了,反正我不是海某区家长,我家孩子也没上名校。我只是理解。

    小丽:社会越发达,差距只能更大。

    ……………………

    小芳:马太效应理解下,资源只会向更多的人倾斜,比如当老师也会有体会,学生荣誉获得多的孩子以后获得荣誉更容易。这就是马太效应。

    治平:畸形的社会氛围,才会有这种畸形的教育。我甚至想说,海某区的教育,简直不是教育,而是摧残!这是对祖国花朵的粗暴摧残,是最典型的揠苗助长!

    小芳:不扯了,咱俩不在一个频道,而且我不喜欢一个不负责任只顾自己的男人。

    小丽:唉,焦虑啊!加油吧!

    小芳:每个人只取一瓢饮,做好自己的选择即可。自己的孩子是普娃,自己是普通人,自己拥有的资源很普通,做好自己的安排就可以了。不用焦虑,也不用愤世嫉俗。

    ……………………

    治平:小芳——我是批判这种教育方式,没针对你啊!

    郑渊洁让他儿子小学毕业就退学了。他不想让孩子成为教育恶性竞争的牺牲品。

    我认为做好自己,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就是最好的负责任。

    前天跳楼自杀的14岁孩子,与畸形教育有没有关系?

    小丽:治平小芳——百家争鸣,各抒己见。聊聊天,挺好的。没有对错,只有合不合适。社会本身就是金字塔结构。总有人追逐塔尖位置。

    ……………………

    治平:小芳——早就知道你不喜欢啊!从来没有一个女孩喜欢我这样的怪人!

    小芳:前天跳楼自杀的14岁孩子,我在我的头条上发表过我的观点,跟教育畸形不畸形没太大的牵扯。

    治平:史家小学这么牛,也不过是大咖们常去罢了。它自己出了几个大咖?

    小芳:唉,你去过吗?臆测而已。不聊了。

    治平:我孤陋寡闻,正好可以请教一下啊!

    小芳:你见过史家小学原校长卓某吗?见过现在校长王某吗?所以不要聊了……

    治平:呵呵,京城人我就见过你这一个!

    小芳:我不是京城人,打住吧!

    ……………………

    治平:别不高兴啊?开个玩笑而已,别恼了!

    小健: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很扎心的,哪个家庭不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量力而行、因人而异罢了,各种观点没有对错,有条件的还想更好,没条件的或是埋头努力,或是听专家建议自我缓解焦虑。就像金庸小说一样,总要给弱势群体来点精神鸦片,以便更安份地活着,都挺好。

    治平:呵呵,其实我说的是大实话。真不认识一个京城人,如果你不算的话。就好像南京人,我只认识小健一样啊!

    ……………………

    小洋:这房子好安,建议大家都买这种房子住!(视频:一排排的小房子,铁窗高墙,到处都是铁栏杆阻挡)

    治平:这是啥房子?咋感觉怪怪的,不像平常居住的。

    小海:监狱。是吧?

    小洋:这是看守所,坏人在判刑之前,就关在这里边。外面的那个是放风的。

    小峰:据我所知,精神病院也这样。

    治平:呵呵,按小峰这么说来,我觉得这房子最适合海某区那伙家长住!

    ……………………

    小才:老马同志曾说过一句话: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从宏观层面讲,矛盾是一种客观现象)

    《易经》也有类似的表述:

    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治平:小才搞得忒深奥,翻译一下呗!

    小才:人生(人事),就是一种矛盾综合体。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在矛盾的碰撞中得以显现。

    治平:还是太玄啊!就事论事,发表点看法吧!

    小才:存在即合理。——黑格尔

    治平:他这话是蒙人的。因为一切存在都会消亡。这样说来,岂不是所有存在都是不合理的了?

    ……………………

    小才: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治平:这个太高深,不懂啊!可能他说的是元素吧?

    小才:最高深的学问是大乘佛学:缘起性空。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

    治平:呵呵,不行了,受你刺激,抽空得看点佛经了!

    小才:建议先看“中观学”和“唯识学”,也多看看释迦牟尼的传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治平:我怕看多了,遁入空门了,连孩子也不想要了,更别说给他报啥学习班了!

    ……………………

    小才:高治平——你说的“遁入空门”,是伪佛教(伪佛学),假冒伪劣。大乘佛教倡导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用主席的话说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治平:呵呵,这么说来,主席思想也跟释迦牟尼一脉相承啊!

    小才:大道至简,万法归一。

    治平:扯蛋通天,牛的一比!(撤回了此条消息)

    小洋:小才——三教合流了!

    小才:中华文化就是“三位一体”!

    小洋:所有的道理只有一句话:活着,活好,好好活!

    ……………………

    小才:风动,幡动,实乃“心动”。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治平:感觉小才不在大学当个哲学教授,严重屈才了!

    小才:兴趣而已。

    治平:咱班牛人真多,荣幸之至啊!

    小峰:吓得我都不敢说话了!

    小才:补充一句:人生在世,玩什么游戏,就得遵守其游戏规则。没有规则的游戏,是不可持续的,很容易变成“独角戏”。

    小丽:得了,都吃饭去吧!

    小才:像现任的某国总统,搞“双标”,甚至“多标”,总有一天会gae er的。

    小丽:风起涌,你来我往,此起彼伏,生生不息。唯有吃饭才是硬道理!

    小鹏:小才啊!

    治平:小鹏感叹的啥?说个半截话,好像正说着,被你老婆捂住嘴了!哈哈哈!

    小峰:高治平——别瞎嘞!

    ……………………

    ——附录:

    曝海某区孩子的日常:顶配的娃,硬核的妈,背后真相戳心了……(作者桑榆晚)

    (一)

    前段时间一个视频火了,是一间旧房改造。

    在京城,一家三口,蜗居在只有10平米的老旧平房里。

    10平米的家,睡觉是上下铺,上厕所要去外面的公厕,洗澡也要去公共浴室,儿子写作业要在院子里……

    等到设计师一年后回访时,惊讶发现,他们又生二胎了。

    有网友忍不住在弹幕里问:

    这家人是疯了吗?这样的条件居然还敢生二胎?

    干嘛不把房子卖了?就算偏一点,也能买个两居室啊!

    去二三线城市买个大he住着,不行吗?

    居住条件这么普通,夫妻俩工作也不差,卖了换套房子,也是明智的。

    直到看到一个重要的信息……

    这套10平米小平房地处东罗圈胡同,视频里一闪而过了一个镜头。这……不是?

    这房子的对口学校,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史家胡同小学!(孩子的照片上写着“史家胡同小学”)

    史家胡同小学,京城最有名的牛小之一。有多牛?

    它的学科成绩也许不是排名第一的,但在这里上学的孩子,眼界和视野绝对是顶配。顶配到什么程度呢?

    史家小学的校庆在大会堂举行,还有国外的副总统参观;四年一届的运动会,各路奥运冠军到场助阵。

    史家小学的孩子,六一会跟姚明、濮存昕一起过;

    讲授礼仪课,会邀请到《甄嬛传》里的温太医;

    希拉里访华时,接机献花的两个孩子都来自史家小学……

    在这样的牛小,孩子是怎么样的呢?

    学习,毋庸置疑。

    一个孩子从史家小学升入一个也很不错的初中后,惊讶发现,班上的同学,英语词汇量竟然只有3000。而她的词汇量,够英语六级。

    在这里,孩子需要临摹的生字(红色),都是语文老师自己一笔一划写上去。每个孩子的作业本都是这样。

    因为老师觉得,印刷体的文字,并不适合孩子手写临摹。

    一个研究过牛小的妈妈曾经说:这些孩子,普遍写字都要好看些。

    知乎上还有人说,他们的校服都比别人美,审美想来都不一般。

    还有不止一位校友这样回答:

    “即使初中高中本科研究生的学校也非常牛,但从来不提,只会反复说自己是史家胡同小学毕业的。”

    很多从这样“牛小”毕业的人都说,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时间管理能力,学习效率高,后劲儿非常大。

    而这些,也只是京城一部分孩子的缩影。

    ……………………

    (二)

    海某区娃的日常。很早之前就有一个传说。

    问:孩子4岁,英语词汇量1500,够吗?

    答:美国够了,海某区不够。

    这个段子的原版答案是:“在中国肯定不够”。

    但是,只用了几天时间,主角就从“中国”变成了“海某区”,然后疯传。

    为什么是海某区?因为这里是中国教育之巅。

    最豪华的师资、最顶尖的教学团队、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双手都数不过来的9八5和211……这里都有。

    在海某区,课本知识、奥数、英语这些都只是标配。真实的海某区孩子,恐怕比1500个英语单词夸张多了。

    比如,他们的学习内容,从深度到广度,从基础学业到课外特长,一个不落;

    小学毕业要完成pe(pe:剑桥英语测试,词汇量要求3500,相当于雅思40-50分);

    同样是学课外英语,海某区孩子一年两册,速度是朝阳孩子的两倍;

    不止文化课,数学思维、跆拳道、机器人、手工、围棋,一样都不落下。

    还记得《三十而已》里,顾佳执意要让孩子学马术吗?“听说申请国外的名校,骑马是加分项。”

    在海某区,很多父母的目标至少是清北。普通的弹琴、绘画、唱歌、跳舞这些特长,已经不够了。

    前段时间网上流传的兴趣班鄙视链,钢琴都要排在最低端。

    在乐器类里:管风琴竖琴大提琴小提琴长笛萨克斯架子鼓钢琴。

    在运动类里:马术>高尔夫>冰球击剑>棒球/美式橄榄球>花滑网球>足球>跆拳道>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跑步。

    有一个海某区妈妈说,自己不是一个合格的鸡娃母亲,她给孩子报了马术、钢琴、滑冰、大提琴、还有画画。

    问她为什么觉得自己不合格,她说:给孩子报班,通常有三个目的:

    1 为了拿证书,为以后的学业铺路;

    2 给孩子陶冶情操,缓解学习压力;

    3 让孩子培养一门拿得出手的特长,未来也许用得上。

    而她让孩子学的这么杂,其实是无法真的培养出一门特长,也拿不了证书,只是陶冶情操,所以根本谈不上鸡娃。

    有些人说,这样对孩子来说,压力太大,孩子不快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实际上,大多数还真不是这样。

    京城卫视201八年纪录片《起跑线》中,记录了几个海某区娃的日常。

    一个7岁女孩,从2岁开始,就已经在上钢琴班、朗诵班、声乐班、舞蹈班……几年,十多个兴趣班,花费超过20万。

    爸爸心疼孩子,说逻辑数学班,别再学了吧。

    女孩反倒不乐意,说自己对数学很感兴趣。

    这样的孩子,学得够多了吧。

    妈妈说:我们不是多的,朋友家孩子学得更多。

    同样,也是7岁的京城女孩,多米。她同时学习滑冰、钢琴、古筝、舞蹈、奥数、英语、素描,七个兴趣爱好班。

    妈妈劝多米:“太多了,你别学了。”

    多米却回答:“不,我想学。”

    “你不可能挡她道。”妈妈很无奈。

    海某区娃,日常作息什么样?

    这是一个普通7岁娃的日常作息表。这样精准的时间安排,雷打不动。(图表略)

    之前有一位家长在网上说,看孩子太辛苦,想给刚上小学的孩子砍掉几节课外班。

    孩子却跑去和爷爷奶奶告状,说妈妈为了省钱,不给我上课。

    不太存在什么真正的“快乐教育”,学习本身也许就是快乐。

    ——这就是海某区娃的日常。

    ……………………

    (三)

    海某区娃背后,站的是海某区妈。

    海某区教育很拼,顶配的娃背后,站着的是全国最特殊的一群家长。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开始谋划布局。

    比如之前朋友圈里流传的一位海某区“鸡血家长”,出产房不到3小时,给大娃指导英语和奥数,给刚出生的二娃听诗词。

    前段时间改政策,为了赶上按片划分学校的最后一波,1000万一套的学区房,卖疯了。

    中介深谙家长心理,一看父母举棋不定,就说:“您这边肯为孩子付出多少?”

    一句话直击家长内心。家长说:“我买!”

    同事孩子,刚满一岁。

    她老公说:你算算,如果我们在孩子上初中前,落一个京城户口,需要做什么?

    我同事,马上开始算,算了一下午。

    最后,结论是:

    要先离婚,然后,城郊区买套房,再复婚,房子卖掉;再离婚,城里买套房;再复婚……

    他们真的太有效率了,转天就办了离婚手续。

    从孩子不到一岁,精准算好了之后的每一步,且严格执行。

    发现京城户口无望怎么办?

    身边另一个妈,着急忙慌办了天津户口,上午离婚,下午买房,赶在孩子小升初前,把孩子转了过去,自己不惜天天坐高铁上下班。

    他们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鸡娃?

    很简单。

    这群最鸡血的家长群,以9八5/211名校硕博为主,是全国各地来京城打拼并最终扎根的人。

    他们的思想高度统一:相信教育,相信高考能创造人生的奇迹。

    他们比任何地方的父母,都更了解读书对一个人命运的改变。

    之前就有新闻,爷爷奶奶花上百万给孙女补课。这钱花的,值不值?

    作为60年代毕业的本科生,这对爷爷奶奶太知道知识、教育是如何改变命运的了。他们的回答当然只有一个字:值。

    作为读书的红利拥有者,海某区妈们自然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掉队,拼尽全力,也要把孩子送进好学校。

    为孩子铺平道路,用心良苦。

    ……………………

    (四)

    海某区家长,拼的是什么?

    拼财力。

    据家长们说,以一年300个课时左右来算,一个孩子每年在课外培训上,至少10多万。花费上百万,也不算稀罕。

    这些钱花出去,一定有效果?

    当然不一定。但是海某区家长对教育的投入,就四个字:豁得出去。

    一个海某区爸直言不讳问妻子:你来算算,孩子教育上,要花多少钱?我往死里赚。

    他们的孩子,刚满一周岁。

    之所以这么拼,是相信教育的力量,是重视家庭的力量。

    家长拼时间,孩子拼努力。

    海某区家长最缺的不是钱,而是时间。

    这样培养一个孩子,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忙到炸裂的家长。

    家长忙,孩子自己也不会松劲儿。

    在人大附中里,甚至还流传着听起来非常过分的顺口溜:今天不努力,明天上隔壁。

    而这里的隔壁,就是中国人民大学,普通孩子朝思暮想的双一流高校。

    拼环境。

    那对一家三口蜗居10平米房子的父母,家里不要衣柜,只要书柜。每天就是看书,阅读。

    还认识一个海某区妈妈,和爸爸、两个娃一起,每天雷打不动,晚上八点—9点,一个小时,边泡脚边读书。

    他们的二娃,今年才3岁。

    武亦姝的爸爸,下午4点半下班关机,在家读书。

    家庭如此,学校如此,孩子耳濡目染,剩下的造化好坏,只是一个概论问题。

    ……………………

    (五)

    其实,说了这么多,并不代表所有的海某区孩子都理应优秀。

    在学生时代,一个人成功的主要标志就是考试成绩,这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但在培养孩子上,却是父母的知识、财富、地位、性格、精力、运气等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一句话,基本上可以说清楚海某区家长的心思:

    “孩子,我宁愿欠你一个疯狂的青春期,也不愿看到你卑微的成年期。”

    如果家长心生焦虑,那也大可不必。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路径,每个家庭有每个家庭的赛道,不用羡慕别人的资源,也不必因为自身局限烦恼。

    总结一句话,看最好的别人,做更好的自己。

    ……………………

    网友留言精选:

    1、千城:上周末在海某区区一个商场里做发礼物的兼职,看到一个目测三岁的小女孩,穿着海某区体校的校服,先在一家钢琴店弹了首二级的钢琴曲,又在儿童乐园展示了她良好的平衡力和运动技能……

    虽然我还未婚未育,但真的感受到了压力!!男朋友京城人,在海某区某研究院读研,我也住在海某区区,准备考研,而且即使考不上也大概率会一直在这里工作。e我学了八年画画,将来娃的美术班钱能省下,他爹书法好,这也省了,我学古代的,娃语文我应该还可以辅导一把,考研之后我还想学意大利语,嗯这个大概也可以顺便教娃吧……啊等等我一个未婚少女为啥要想这些!!!我太难了啊!!!

    2、随心所欲: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海某区!想不拼都难!因为你身边的人都在拼!但是我并不看着他们(海某区)眼红!不论在哪儿最好自己,给孩子幸福和快乐就好!不论怎么学,孩子学会做一个好人就行,不一样的人生,一样的精彩!

    3、素年锦时:看完此文,之前还在犹豫的要不要给孩子报的两个备选兴趣班,果断报吧!

    4、海蓉:看完我默默地流了一把汗~我孩子八岁问他想学什么~他说没有想好~每天就做完作业只知道满世界疯跑玩~我有点开始担心焦虑了……怎么办……

    5、sn:作为海某区妈妈,此贴太真实了,亚历山大!

    6、等一朵花开的时间:我是四五线小县城的家住农村,儿子幼儿园开始就学小提琴那时候整个幼儿园就他一个人学,乡镇没有艺术学校,我们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到县城学,上一年级就开始学书法,到三年级开始学编程,四年级开始就自己坐公交车去县城上课了,现在初一是中学里唯一一个会小提琴的,学习成绩不算冒尖,文化课从来没参加补习,小时候很羡慕其他同学最好作业可以玩,他却还要练琴写字,现在都是其他同学羡慕他,每次学校有舞台活动他都能亮相,好多女娃娃喜欢他,学一门艺术还是很有用的,目前看,起码找女朋友不用愁了。

    7、sparkfly:确实如此,一个好的学校,真的有一个高起点的未来。感觉又开了眼界,然后默默看看身边的娃……

    八、幸福里: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是有一定道理的!一年级的时候孩子报了三个兴趣班,今年二年级,因兴趣班时间冲突,剪掉了一个围棋课,只剩英语、街舞两个兴趣班了!孩子还想学吉他、钢琴,画画书法,但是时间、精力、金钱跟不上农村孩子好难!感觉这样对不住孩子了!

    9、方家有儿女:离海某区十万八千里的我,已收藏两篇凯叔的鸡娃文章,身边没有鸡娃的,我就自己鸡娃。

    10、董莺莺:我们也一直想着砍兴趣班,但和小朋友(5岁)商量,一个都不肯砍,还要求加两个……我表示你不累,我们好累……然后想想,你喜欢,就去学吧!

    11、陌忘微笑:看了看自己,看了看我娃,我觉得我跟海某区差着一个光年的距离,不过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我尽我最大努力来培养我的孩子,她能走到那一步就看她自己的能力到哪一步,每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12、尚:感觉又刷新了认知,虽然在财力上,资源上,和他们不一样;但是道理还是一样,很不希望孩子这么累,但是说真的,孩子现在不辛苦,怕长大了埋怨家长啊,怎么我小时候你不让我学什么什么,为什么你那会儿不让我好好学习啊,很无奈,但是也没办法,我们只能去适应这种竞争,给孩子最好的。

    13、莫晗佳:我家宝宝两岁十个月,四家线下早教班,5门课程,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创造力、专注力、积木,另外在家还要每天学习语文和综合训练……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我太疯狂,太夸张了,这么搞没必要。只是我不想告诉他,我儿子已经跳级了,因为综合能力强,已经跳到跟四周岁左右的孩子一起学习,并且他还是最出色的。

    14、乐:最近发现很多鸡娃的文章,没有天生的地域优势,只能后天靠努力弥补了,先鸡自己再鸡娃,父母才是孩子日常模仿的对象。

    15、上弦月:我只想说,一所好学校太重要了。可是那是在城市,可以选择。我们农村的孩子,是比都不敢比的。农村的孩子普遍家庭作业作业很多,每天下午5点半放学,然后就开始刷卷子,朗读,背诵。作业全部完成也要10点了。赶紧睡觉。本来就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所以想要改变命运,就是将来考高分,考一所好大学。加油!

    16、晶晶:海某区的家长想砍掉1/n个兴趣班孩子不同意,我这边小心翼翼的想增加一个(仅有的一个)文化课外辅导班,孩子能给我拉出来一张河马那么长的脸,再加上一个仇恨的眼神……我一定是生了个“谢谢惠顾”!

    17、刘莉:搞清楚自己的位置比较好,盲目跟风,人财两空。

    我这边是一个四线小城市,经常遇到一些帝都回来度假的家长说兴趣班就是玩呗!深聊才知道人家说的是,我们这里的兴趣班老师专业性太差,教的那些错误的动作会导致孩子无法更快更好。

    这就是赤裸裸的差距。你花再多的钱,不走出去,也就是本地水平。而且那些对孩子身体有害的错误动作,很多时候我这样的家长也不懂,培训机构把娃练废了的,也不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