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八7年的初中毕业考试、高考都是实行的是预考制,第四中学校园内沿用老传统已经挂出“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条幅。不管是高三毕业班、还是初三毕业班,毕业考试的斗志在班主任的谆谆教诲下激情高昂,毕业生的梦想在模拟考试的字里行间逐渐兑现,日复一日的寒窗苦读预见分晓。
新武虽然经常逃学,到了毕业季,临近考试也是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光”的说法,充分利用美好的时光,用幻想的活力尽情发泄几个月无所事事的压抑。
当时是全国范围内实行夏令时作息时间的第二年,全国人民为节约能源而早睡早起,备考学生更是废寝忘食,很多同学在笔记本上写上“各自誓言”,以鼓励自己,新武也不例外。
那个年代的高中、初中中专录取名额非常有限,高考在7月份举行,5月份开始预选考试,一个班30-40的学生会落选——没有资格参加高中、初中中专考试,要么毕业回家,要么复读。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初中中专的录取分数线远远高于高中录取分数线,国家当时对中专生包分配,只要考上中专,对于农村孩子就是“鲤鱼跳龙门”,不仅自己衣食无忧,整个家庭、甚至家族都名利双收。作为农村出来的学生,内心的目标都是“中专”,只有学校中少数的“高干子弟”和“教师子弟”类的,向往的是更远大的目标。
预选考试结束后,张榜名单张贴在第四中学大门口,新武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父母催促了几次,也不愿意去学校丢脸。最终是新武二哥通过在第四中学教学的老同学了解到,新武不但没有入选,而且分数低的可怜。
父母这一次并没有生气,也未曾对新武进行任何训斥,却是着急和新武二哥商量如何安排新武复读的问题。新武也知道二班有三分之一多的同学都在预选中落马,心里也就多少找到了一些平衡,谁也不笑话谁,大家依旧参加毕业典礼,互相在笔记本签字、共同去照相馆合影,不负青春,至少也是为初中毕业顺利圆梦。
特别是安老师在毕业仪式上讲过,通过预选的学子,愿你乘风破浪,志在星辰大海;未能通过预选的学生,更要鼓起奋力逐梦的勇气和决心,点燃自己理想,世界那么大,有志者事竟成。
新武和没有入选的同学,照样还是高高兴兴地背书包回家,因为不用再为考中专、考高中加把紧复习,完全放松下来,要么准备托熟人找工作,要么回家准备暑假后再复读。
当年的四中生涯,是延续小学五年的全日制学习的最重要的一环,记忆里仅仅是学习的过程,封闭的家族传统仍然占居主导地位,新武没有留下任何值得抒写的青春萌动。
若干年后的自学途径,没有了那个年代、那种同学滋味,脑海里的毕业季,就如早晨的露珠消失在初夏的朝霞里,宗新武的青春定格,仅有的是封闭、保守、单纯,或多或少有了些懵懂、朦胧、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