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尊_天蚕土豆_歪小说 > 其他小说 > 海空之旅 > 第三章 古塔夺宝

第三章 古塔夺宝

错误举报

上图的“进入阅读模式”是360的不建议大家点,点了后可能进入乱码模式。

    主题词

    走进创新之门,能不能找到宝藏,完全取决于思维方式。若不愿陷入迷宫,你必须要进行思维创新。

    ?一个人在生活工作中,由于长时间的从事同一个工作,扮演同一个角色,处在同一个环境,许多行为经过不断的重复加强。思维容易形成惯性,就会逐渐形成性格的一个方面。

    ?通过换位思考,转换角色、空间、时间,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才能创造新的思维。

    ?通过对原有因素进行深层次的重新组合,使原有资源配置最优化。就会产生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的新物质,产生新思维。

    ?新思维注重考虑与环境的关系,要适应新的环境,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超越自我。

    一天傍晚,司马明和周易来到工厂附近的海边散步。

    周易说:“司马经理,你最近日夜加班,太辛苦了,人也黑了瘦了,要注意身体。”

    司马明说:“辛苦点没关系,瘦点也没关系,只是担心花费了几千万元资金的技改不能按期完成通过认证,工厂毁在我们的手里。”

    周易说:“别担心,有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沈教授指导,有全体职工的支持和努力,技改一定会成功的。”

    司马明说:“提起沈教授,我想起上次沈教授讲的创新原则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创新思维,在创新行动上就不可能遵循创新原则。创新也就不可能成功。同时既然创新是满足新需求的活动,那么创新就必然有其思维特征。所以怎样通过正确的创新思维取得创新的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周易说:“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思维创新的问题不解决,就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技改的成功。企业今后也难以发展。”

    司马明说:“我已同沈教授联系好了,下月十日,沈教授将继续给我们讲课,到时要请教这个问题。”

    他们边走边谈。

    周易随手采了二个又大又熟的仙人果,给了司马明一个。司马明用仙人掌上的刺在仙人果的顶部划了一个深深的圈,一手将仙人果顶部的梅花骨拿掉,另一手用力一挤,整个仙人果肉就完全挤入嘴里。司马明说:“看起来,宝藏的秘密将很快像这仙人果一样要揭盖子了。

    第二天晚上,司马明拿着发现的图纸,周易带着铁锤、铁钎、铁铲、手电筒等工具,开着汽车,沿着盘山公路来到了山顶的古塔下。此刻晚深人静,荒山古塔一片漆黑,寒风吹过,远处传来了几声乌鸦的惨叫,真是令人恐怖。他们将车停好,带上工具,慢慢爬上了古塔,按照图纸所示找到了第九层的第三排第十二块石砖,周易用铁锤和铁钎慢慢的将石块撬松,一点点的把石块移出来。随后伸手进去一摸,里面有一只铁箱,正当他刚刚将铁箱拖出来时,只听到“啪”的一声枪响,随着“啊”的一声惨叫,吓的司马明和周易连滚带爬往塔下跑。由于天黑,手电筒在慌乱中又丢失了,不知东西南北的周易抱着铁箱脚下踏空,“咕咚咕咚”的往大矿坑边滚去,那可是几百米深的露天大矿坑,若滚下去一定没命,幸亏到了离坑口几米处有一丛大芒草,将周易挡住,才保住了一条命。

    此时周易觉得身子下面有一团软绵绵的东西,伸手一摸,竟然是一个浑身是血的人,吓的周易大声喊“救命”,司马明立即放下绳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周易拉上来,但周易的脸上已被锯片一样的大芒叶割成了血肉摸糊的大花脸。司马明的脚也被锋利的铁矿石片割出了一个足足有3厘米宽的伤口,想起来真是好险。

    司马明和周易回到工厂后,立即取出那把和图纸一起发现的大钥匙来,试着打开铁箱的锁。几经折腾果然将铁箱打开,只见铁箱里面有一个重达2公斤的金牛,金牛昂头长啸,栩栩如生。金牛的肚子是空的,里面又有一张图纸和一把巨大的金钥匙。由于年代已久,图上的字已模糊不清了,只隐约可见“海洞天……”这几个字及几条弯曲不清的粗线条。

    司马明和周易研究了半夜,认定这批黄金肯定不止这只金牛,从图上判断,这批黄金一定被藏在海岛南部海边某处山洞里,海岛的最南部就是风景秀丽的天海市。

    几天以后,沈教授又来给大家上课了。

    今晚沈教授没有站在讲台上,而是坐在学生的座位上。

    沈教授说:“这次我们学习的内容是创新思维。大家看了资料已了解,所谓创新思维是指在创新活动中,根据物质的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过程。我们改变上课的形式,先由大家根据学习资料的体会和实践经验,上讲台来阐述自己对创新思维的认识,然后再由我来归纳总结。”

    1、换位思考

    司马明首先走上讲台:“我总感觉到一个人在工作生活中,由于多年来从事同一项工作,扮演同一个角色,处在同一个环境中,许多行为总是在不断的重复而强化。这样思维就容易形成惯性。一旦这种惯性形成,改变起来就很难,就会逐渐形成性格的一个方面。天长日久,思维的方式就很难改变了。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就是这个道理。

    要想改变这种思维惯性,就必须进行思维创新。

    首先要转换角色,站在不同的角色对同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现在是在地上还是在天上的问题,站在地球上的人同站在火星上的人回答就不一样。再比如企业要改变从企业的角度认识市场的问题,企业要改变根据自己的条件先生产出产品再去开拓市场,从企业自身需求什么来考虑顾客需求的惯性思维。已所不欲,勿施予人,这是做人的道理;已之所欲,勿人所需,这是市场的规律。通过转换角色思维,从市场的需求认识企业。企业根据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从顾客的角度来管理企业。通过转换角色,忘记自己原来的角色,忘记原来的思维习惯,思维才能创新。这也可以称为忘却创新吧。”

    司马明说完后走下讲台,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随后张明走上讲台:“大家晚上好!首先非常感谢沈教授给我这个机会,使我能站在讲台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我完全同意司马明的观点,另外我再补充一点,思维创新不仅可以通过角色转换还可以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进行思维。比如站在地球上看大海同站在太空中看大海是不一样的。再比如企业通过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企业今天的行为,而不是根据今天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企业今天的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企业周围环境的变化来考虑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经营策略是否适应。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温故知新,这些说的就是昨天和明天的思维联系。所以,将昨天、今天、明天进行换位思考,通过时间、空间的转换进行创新思维。我的发言完了。”

    沈教授说:“前面二个同学讲了创新思维的第一个问题—换位思考。通过转换角色、空间、时间。打破原有的思维惯性,创造新的思维模式,从而达到思维创新。下面,请大家接着发言。”沈教授说完后回到了原位坐下。

    2、重组变通再生

    周易站起来走上讲台发言:“我认为创新思维的关键不是在‘破’字,而是在‘立’字。不是去如何破坏旧的需求,而是考虑如何满足新的需求。这才是创新思维的特征。比如对亏损企业不能简单的采取一破了之的办法,这不是创新思维的办法,仅仅破产不是创新。而应该考虑将亏损企业现有的资源经过重新组合,合理配置,改变原有的结构,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化,从而使企业的再生能力也就是创造力得以发展。这样的思维才具有创新的性质,所以重组变通才是创新思维。我的发言完了。”周易说完后就走下了讲台。

    山本接着走上讲台:“我认为周易发言很有启发。我是学化学专业的,在这里请让我用化学术语打个比方。一个企业陷入了困境,就好像原有的物质性质不能再满足新需求了。必须改变其化学性质,用物理变化的办法是无法解决的,这时就需要发生化学变化。也就是将原有的分子打破分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具有新性质的分子。这样就完成了化学变化,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具有能满足新需求性质的新物质。这样的过程才是创新思维,所以我将创新思维比喻成化学变化。这与周易的重组变通是同样道理。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山本对着大家深深的鞠躬才回到座位上。

    “这是创新思维的第二个问题—重组变通再生。”沈教授说,“这就是通过对原有因素进行深层次的重新组合,请大家注意,不是指简单的混合,只有深层次的重组才能产生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新办法、新思维。下面,请大家接着发言。”沈教授讲完后回到原座位坐下。

    3、适应环境,关系创新

    田广觉得自己几次上课很少发言,现在大家都已经发言且得到了沈教授的好评。自己也该表现一下。想到这里,田广即刻走上讲台发言:“我认为,这个,这个……”田广有些紧张,“刚才大家说的不论是换位思考,还是重组变通,都仅仅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部分。思考问题的重点都在内部自身,主要考虑的是可控制因素对创新的影响。而外部环境的变化有时候对创新的成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外部环境往往又是不可控制的因素,有时甚至是不可预见的。所以人与环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对创新的影响是很大的,应该是创新思维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现实往往有许多这样的情况,原来与人或企业相适应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变成不适应了,困难就随之产生了,要战胜困难就必须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平衡,新的平衡一旦产生,与环境新的适应也就实现了。所以要达到新的平衡,要么改变环境,要么改变自己,超越自我。从而使二者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实现关系的创新与环境达到重新相适应。

    要想改变环境,可以采取离开旧环境的办法,按新需求选择适应的环境。这样与环境的关系就是新的。比如,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的迁移,人才的流动,重组兼并。这些都会造成与环境关系的改变。

    要想改变自己,就得超越自我。比如应当让外部市场的需求来控制企业或员工的行为,将企业与员工的矛盾转化为市场与员工的矛盾,从而实现调整企业内部结构以适应环境变化的需求。

    要想与环境的关系更加适应,更加融洽,有一个好的团队非常重要。有团队精神的集体比个人更易与环境相适应、相融洽。因为可以通过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实现1+1≈gt;2的最佳组合,发挥团队超常的适应力。因此,在思维创新时,一定要考虑与环境的关系。如何适应环境是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部分。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随后,田广走下讲台,课堂沉默了一分钟后,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与环境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对创新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大家必须十分注重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思维创新才有成功的保证。这是创新思维的第三个问题—适应环境。”沈教授说。

    “我们已经学习了创新思维的三个方面:?换位思考?重组变通?适应环境。这些方法都是大家通过学习和实践得出的深刻体会。说明大家对创新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沈教授说完就走了。

    几天后,在沈教授的倡导下,司马明组织职工开展《假如我是用户》的质量月活动。要求每个职工换位思维,通过转换角色,提出改进产品质量的措施。由于角色不同,对问题的思维方式也随着改变。大家认识到在考虑质量问题时,其它因素永远是第二位的。企业的人力、资金、机构等各种经营要素都要为质量服务。质量是企业的生命,这不应该仅仅只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每一个职工心中的誓言和行动的指南。市场竞争最终必然是质量的竞争,质量是开拓市场的基石,质量是价格的重要因素,所以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质量管理部门提出了质量新观点:产品质量不是生产出来的,而是设计出来的,是管理出来的。从空间和时间的换位来思考质量问题。在技改中首先将质量控制体系设计好,无论是厂房建设、净化装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还是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质量关键点控制程序的设立都要按规范标准来实施,将来才有可能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技改办公室根据大家的意见,制定了质量控制体系方案。将预先控制,同步控制,反馈控制紧密结合,在生产前对工艺、厂房、设备、质量关键点的验证,对原辅料、包装材料的检验,各种质量保证制度的建立,人员的培训,对环境、空气、水质的监控,对各种影响质量因素都要考虑到并有解决的方案。在生产时,要做好同步控制工作,检查人员分段负责,各负其责,奖惩分明,真正起到“宪兵”的作用。对不合格的中间体越早发现,越早处理,损失越小。对市场反馈回来的质量问题应高度重视,及时解决,做好售后跟踪和售后服务,质量出现问题包退包换。各项质量管理办法随之都建立起来并贯彻落实。

    在全面展开技改工作的同时,工厂通过采取重组变通,盘活存量资产的办法。将工厂现有大量闲置多年的资产及生产能力远远没有满足的半闲置资产进行清理,分类区别。将优良资产和不良资产分离,将主业资产分离,成立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对其中的优良资产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产权的多元化。通过引入新的管理机制,新的运作资金,增加新的品种,完善销售网络,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多年基本闲置的资产,与有关企业洽谈,签订长期租赁合同。由合作方出资金进行技改,通过国家验收认证,根据市场情况重新开发新产品后组织生产。这样既盘活了沉淀的资产,又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