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日子里的郝仁是孤独的,甚至是孤僻的。那时的他沉默寡言,冷漠无声。在学校拼命地学习,放学后照常飞一样往家跑。然后,做家庭作业;再然后,帮助妈妈干家务做活。日复一日,往复循环。然而,他说他又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充实的,让他感到活着是有意义的。因为,还有一个让他沉浸其中的事情。
在郝仁他们村中,有五个家姓,其中姓刘的仅有三户人家。实际上,也是个家族,父亲一户,人后两个儿子各自组成一个家庭,成家立业,算做了一户。但实际上三家人除了种地之外,还是只有一个生计营生---去五百公里外的一个三线城市收破烂。这是他们家三代维持生计的主要方式了,而且后来经发展成了收破烂专业户,在当地买房定居,三家人都迁移了过去。其中,这家的老二家女儿和郝仁一个班级,儿子比郝仁他们地一级。生活中往往充满讽刺,越是出生就带着优越的光环的人,往往注意不到自己充足的资源和优越条件,而最需要、最渴望而且最能利用且倍加珍惜的人往往却很难或者只有通过各种方式的努力,甚至交易才能得到。那家的女儿和儿子除了比着花钱外,几乎没什么爱好,学习更是一塌糊涂。然而,孩子们在怎么不知道珍惜,大人们对科学知识的作用是崇拜的,是在尽他们所能来为其儿女创造条件,尽力支持的。尽管他们对其儿女的实际情况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过问,更不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令郝仁惊喜激动的是,有次路过他们家,看到她爸爸从收破烂的农用三轮车上办下来成捆成捆的书籍,封面花花绿绿的,也有比较陈旧的线装书。更令郝仁激动的是,他们家收破烂收回来一台那种沉重的大部头的收音机,里面有着单田芳、连丽如、刘兰芳、袁阔成等人演讲的评书。于是,三人很快达成协议。每天郝仁找他们写作业,让他们抄写答案,他们允许郝仁一次借两本书带回家看,星期六下午和星期日可以以找那男孩子玩耍来家里看书和听广播。
于是,郝仁一放学就往他们家跑,然后拼命地尽快写作自己的作业。然后,去他们屋子床下,拉装满书的框子,蹲在一边儿如饥似渴地读起来。知道人家准备吃晚饭,催他了他才走。甚至有几次,她母亲满村子里找他吃晚饭都找不到。也许是作为村中的小家小户同样经常受别人欺负,与郝仁家有种同命相连的原因吧,也可能是知道郝仁学习成绩好,想让自己孩子跟郝仁学习能够被他带动的原因,那家对郝仁的到来一直都很欢迎。郝仁说,那是他感到小时候过的最充实,最有意义的日子。友谊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他爱上了看书,以至于他后来养成了喜欢买书,看书的喜欢。在那些日子里,袁阔成的《三国演义》他听了七遍,刘兰芳的《杨家将》他听了两遍,单田芳的作品他几乎听了一遍,《三侠五义》、《七杰小五义》、《白眉大侠》、《三国演义》、《明英烈》、《隋唐演义》、《乱世枭雄》、《童林传》等等。听得如痴如醉,记得清清楚楚,每个章节将什么,哪个人物什么江湖绰号等等,一字不差。听里面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想其中的正以黑白,是非曲直。他知道了散文,喜欢上了席慕蓉、舒婷、戴望舒的诗歌。
郝仁说,接下来的日子感觉过的飞快,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一样。小学五年级,在他的不知不觉中仿佛一眨眼就过去了。回忆起来,他除了感激那两个伙伴家丰富的藏书慰藉自己的心灵外,还要感谢那个爱穿风衣,满脸严肃表情的老校长的激励。在他们那里,包括他们村在内一起共计十五个自然村中,截止到郝仁小学毕业那年,只有他们村的潘姓人家出了一个大学生。尽管只是处在他们市市郊的一所专科学校,当时人家已经在他们县城一中当教师教学了几年,且当上了年级的主任。但已经在当地成为了名人,在人们心中甚至有种留名青史,彪炳千秋的架势。家家户户教育孩子都是向他学习。在他们学校更是如此,每次开期中、期末表扬模范学生和优秀学生大会,校长最好的总结发言,开会训词都是少不了替他,赞扬他为真个地方带来的荣耀,激烈学生学习他的刻苦努力,希望学生们长大后像他一样有出息。也是因为有了这个偶像目标吧。郝仁的学习劲头更足了。以至于,他创造了当时全校的一个新纪录---站在讲台上背诵老师给的优秀作文书文章,600字的文章,他从篇名,作者,内容,一口气背诵了17篇,可知道,以往的记录是个比他大了3岁的留级生创下的-----11篇。
一年的时光很快过去。郝仁凭借语文,数学满分,总分200分的成绩被镇上的一中录取。他顺利毕业,也正式开始走向下一站历程。
郝仁在内心盼望着,期待着,充满着憧憬。